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17

第17章 经络(2)

第二节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古人认识经络的生理功能,可能依靠以下三方面思路:一是依据经络的原始形态(如脉管)来推断其生理功能,如认为经络有“运行气血”的功能,无疑是在认识脉管的基础上来认识经络功能的;二是通过直接观察来推断经络的功能,如经络的感应传导功能则是依靠观察经络的感传现象来获得;三是通过推理而得出经络的生理功能,这是比以上两种思路更为高级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如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和调节功能平衡作用就是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出的。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靠“经气”的作用而实现的。所谓经气,是指循经络运行之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部分。各经脉之气与其所属的脏腑之气是相通的。

各脏腑之气循其所属的经脉运行,则变为经脉之气。经气是经络中各种信息的负载者,经气的运动变化,使经络具有沟通联络、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全身功能平衡的作用。

一、运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要得到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及抗御外邪以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靠经络的传注。

十二经脉首尾相贯,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路;奇经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使流注于十二经脉之中的气血保持相对恒定以适应生理需求;别络、浮络、孙络则分布于脏腑组织器官中,将气血在经脉中的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以充分发挥气血对机体的濡养和滋润作用。因而通过经络的传注、调节和弥散,气血得以输送到全身各处以营养温煦之,机体得气血之温养则能发挥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故《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无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二、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骨皮肉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完成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

这种有机的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来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首尾相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联络相应的筋肉和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经络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沟通联系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1.沟通脏腑与肢节十二经脉是沟通联系脏腑和体表的通路。这是因为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脉,既络属于相应的脏腑,其经脉之气又散布于筋肉、皮肤的缘故。因而通过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内在的五脏六腑与外在的筋肉皮肤相互沟通和联系起来。故《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肢,指四肢;节,既指骨节,又指体表的穴位和相应部位。内脏有病,可反映到其相应的部位或穴位。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肝病则两胁下痛引少腹”;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肾精亏虚则足跟麻木疼痛;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至额颅”“经乳中”“过膝下足三里”,胃火亢盛则可见牙龈肿痛,或前额眉楞骨疼痛,或乳中红肿热痛,肠痈则可见足三里处有压痛等。

2.联系脏腑与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都是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而经脉又可向内联络或隶属于脏腑,如此则五官九窍与内在脏腑之间,可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系目系,其别络系舌本;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绕阴器,系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唇,挟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进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进入魄门等。脏腑的病变,可反映到相应的官窍,如心火亢盛可见口舌生疮,并可下移小肠导致“小肠火”;肝火旺盛可见目赤肿痛,而肝经湿热则可见阴部湿疹;肝胆火旺,相火偏亢,均与耳暴聋有关等。

3.联络脏腑与脏腑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都分别属络于一脏一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之间的联系。脏病可影响到腑,腑病也可影响到脏。如肺病可影响到大肠,肺气不足则不能推动糟粕的排泄而致便秘,称为“气虚便秘”;大肠的排便功能失常,也可影响肺气的升降和呼吸出入。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如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中,故有“肝病犯胃”“肝火犯肺”等病变;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注胸中(心包),故有“肾水凌心射肺”之病变;联络肺脏的经脉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心、肝、肾、大肠等脏腑的病变皆可通过经络而影响到肺。另外,十二经别向内深入而联系脏腑,补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了脏腑与心的联系,如胃经、胆经、膀胱经的经别都通达心。如此则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强化了脏腑之间的整体统一性。

4.贯通经脉与经脉十二经脉表里相接,有一定的流注次序,彼此之间也相互交会,奇经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彼此之间亦相互联系,因而构成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

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穴,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穴,故称之为“阳脉之海”。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气海穴,而足三阴经又上接手三阴经,并与阴维脉交会于廉泉、天突穴,故称之为“阴脉之海”。冲脉与督、任二脉同起于胞中,“一源三歧”,至其循行,则前与任脉相并于胸中,后与督脉相通于腰脊,而督、任二脉通会于十二经脉;又在循行过程中联络多条阴经和阳经,并与少阴经和阳明经相通,而足少阴经属肾,是精气贮藏之所,足阳明经属胃,是水谷气血之海,故其气血来源充盛而为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

以上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以及经脉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多层次联系,构成了经络的完整调节体系,维系了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统一性。

三、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

1.感应传导信息经络中运行的气血为机体各种信息的载体,经络系统是人体信息的感应传导网络。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信息作用,体现于:①可将外在信息(如针刺、按摩等)产生的信息感应传导于体内脏腑,如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②可将体内脏腑的信息反映到体表,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③能将某脏腑之信息在脏腑之间传导,以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而使之平衡协调;④可将整体信息传到某一局部,使某一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

《灵枢·本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临床上可根据不同部位上出现的异常反应来诊断病在何脏何腑何经。如:两胁胀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多是肺脏病变。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为阳明经头痛;痛在两侧者,多是少阳经头痛;痛在后头和项部者,多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2.调节功能平衡经络通过感应传导信息来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当疾病发生而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时,可用针灸、按摩等来激发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达到调节脏腑功能,使之协调平衡之目的;既可使亢奋者得以平抑,又可使抑制者转为兴奋。如:针刺足三里既可治疗腹胀(肠蠕动减缓),又可治疗泄泻(肠蠕动过亢);针刺内关既可治疗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经络的这种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一般又称为“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