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附子6g,肉桂6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6g,泽泻12g,牡丹皮12g,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者。对初发病,轻、中型及稳定型疗效较好。
(2)降糖舒:每次4~6粒,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者。
2.单验方
(1)补骨化瘀汤:黑芝麻10g,桑叶10g,生地黄10g,人参10g,水蛭10g,荔枝核10g。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老年糖尿病者。
(2)地骨桃胶饮:地骨皮30g,桃树胶15g。水煎服,每日1次。适用于糖尿病证属热盛血瘀者。
(3)玉壶丸:人参、天花粉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ɡ,温水送服。适用于糖尿病饮水无度者。
3.外治法
(1)黄精30g,地骨皮30g,加水3000ml,浸泡30分钟,去渣,取药液,倒入浴盆中,兑入3000ml温水,浸泡全身,每次30分钟,每日1剂,浸洗1次,15日为1个疗程。
适用于糖尿病证属阴虚内热者。
(2)黄连50g,加水2500ml,煎煮30分钟,去渣,取药液,倒入浴盆中,兑入温水3000ml,浸泡洗浴全身,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1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糖尿病胃热较盛者。
【预防调护】
(1)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防止超重,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2)患者要控制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适当摄入鱼、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忌食辛辣、肥甘食物,戒烟戒酒。
(3)避免可诱发本病的各种致病因素。早期病人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和精神紧张。
(4)多运动。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根据年龄、体征等情况不同,选择打太极拳、打球,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运动项目锻炼,或至少每天走路30分钟。散步是最简单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
第二十三节血证
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如鼻衄、咳血、吐血),或下泄于前后二阴(如尿血、便血),或渗出于肌肤(如肌衄),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也即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妇女正常的月经来潮为生理性出血,则不属于血证范畴)。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清·唐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过度,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后使阴津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劳等肺系病证。
(2)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3)实验室检查如血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胃痛、胁痛、黄疸、积等宿疾。
(2)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剂造影、B超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吐血的病因。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3)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2)实验室检查,尿液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7.紫斑
(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5)血、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1)治火:实火宜清热泻火,虚火宜滋阴降火。
(2)治气:实证宜清气降气,虚证宜补气益气。
(3)治血: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2.分证论治
鼻衄
(1)热邪犯肺
症状: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
桑叶12g,菊花12g,薄荷6g,连翘12g,桔梗6g,杏仁6g,甘草6g,芦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
(2)胃热炽盛
症状: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
石膏30g,知母12g,地黄15g,麦冬15g,牛膝15g。水煎服,每日1剂。
(3)肝火上炎
症状: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12g,柴胡12g,栀子6g,黄芩12g,木通6g,泽泻15g,车前子12g,生地黄15g,当归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4)气血亏虚
症状: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黄芪15g,酸枣仁15g,远志12g,龙眼肉15g,木香6g。水煎服,每日1剂。
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内科范围的齿衄,多为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齿衄。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一般属于口腔科范围。
(1)胃火炽盛
症状:齿龈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加味清胃散。
生地黄15g,牡丹皮12g,水牛角15g,黄连6g,连翘15g,当归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阴虚火旺
症状: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生地黄15g,山药12g,山茱萸6g,牡丹皮12g,泽泻15g,茯苓15g,茜草根15g,白茅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
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嗽血或咯血。
咳血见于多种疾病,许多杂病及温热病都会引起咳血。内科范围的咳血,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其中由肺结核、肺癌所致者,尚需参阅本书的肺痨及肺癌两节。温热病中的风温、暑温都会导致咳血,详见温病学的有关部分。
(1)燥热伤肺
症状: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
桑叶15g,栀子6g,淡豆豉12g,沙参15g,梨皮12g,贝母12g,杏仁6g。水煎服,每日1剂。
(2)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
桑白皮15g,地骨皮12g,海蛤壳15g,甘草6g,青黛6g。水煎服,每日1剂。
(3)阴虚肺热
症状: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
百合15g,麦冬12g,玄参12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当归6g,白芍12g,贝母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便血
(1)肠道湿热
症状: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或槐角丸。
地榆15g,茜草12g,栀子6g,黄芩12g,黄连6g,茯苓12g,槐角12g,防风12g,枳壳10g,当归10g。水煎服,每日1剂。
(2)气虚不摄
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6g,当归15g,酸枣仁15g,远志12g,龙眼肉12g,木香6g,阿胶12g,槐花15g,地榆15g,仙鹤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
(3)脾胃虚寒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
灶心土12g,白术12g,附子6g,甘草6g,地黄15g,阿胶12g,黄芩12g。水煎服,每日1剂。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以往所谓尿血,一般均指肉眼血尿而言。但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出血量微少,用肉眼不能观察到而仅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的“镜下血尿”,现在也应包括在尿血之中。
尿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西医学所称的尿路感染、肾结核、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下焦热盛
症状: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
小蓟15g,生地黄15g,藕节12g,蒲黄12g,栀子6g,木通6g,竹叶6g,滑石12g,甘草6g,当归6g。水煎服,每日1剂。
(2)肾虚火旺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生地黄15g、山药12g,山茱萸6g,牡丹皮12g,泽泻15g,茯苓12g,知母12g,黄柏10g。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