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103

第103章 中医内科(9)

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2g,茯苓12g,半夏6g,陈皮6g,白芥子12g,竹沥12g,姜汁6g。水煎服,每日1剂。

(4)肝肾两虚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方药:补血荣筋丸加减。

熟地黄15g,肉苁蓉12g,五味子6g,菟丝子15g,牛膝12g,杜仲16g,桑寄生15g,天麻12g,木瓜12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风湿寒痛片:每次6~8片(病重者可加倍服用),每日2次或3次。适用于早期痹病。

(2)麝香丸:每次7丸(甚者10丸),每日3次。适用于痹病早期疼痛游走不定者。

(3)防风丸:每次30丸,渐加至40丸,每日3次,空腹温酒送服。适用于痹病关节疼痛、红肿、微热者。

2.单验方

(1)虎杖根切片泡白酒,250g生药泡750ml白酒,加少量赤砂糖,每次15ml,日服2次。适用于痹病风湿热证。

(2)生地黄90~100g,切碎,加水600~800ml,煮沸1小时,滤出药液300ml,为1日量,分1次或2次服完。适用于痹病偏热证或阴津耗伤者。

(3)青风藤15g,麻黄(后下)6g,水煎,早、晚饭后服。适用于痹证轻证。

3.外治法

(1)生姜250g(取汁),乳香(研末)15g,没药(研末)15g,麝香3g,真牛皮广胶60g。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后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摊贴患处。适用于风寒湿证。

(2)乌头(生用不去皮)30g,木鳖子(去壳)30g,白芥子30g,鳖甲30g,杏仁(生用)40g。将上药研为粗末,加水3000ml,煎数沸去渣,趁热淋洗患处,冷后再加热,复淋洗。适用于筋骨疼痛挛急者。

【转归预后】

(1)临床上各证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可相互转化。

(2)若复感于邪,则邪气内舍其合,可转化成五脏痹,多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寒冷地区或气候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趁热浴冷。内衣汗湿应及时更换,垫褥、被子应勤洗勤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第二十一节虚劳

虚劳是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也是涉及范围最广的病证,临床常见。

虚劳的名称最早出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夺则虚”。

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虚劳。

西医学中的多个系统,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处理。

【病因病机】

(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先天不足,易于罹患疾病,形成久病不复(因虚致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劳神或劳力过度而恢复不及,或恣情纵欲肾精亏耗(因劳致虚)。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生化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5)误治失治,耗伤正气:辨证诊断有误,选药不当,致精气损伤,而又不能回复。

病位——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病性——虚证,五脏气血阴阳均虚,但有侧重主次。

【诊断】

(1)证候特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2)有引起虚劳的较长病史(慢性消耗性疾病)。

【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虚则补之,根据病性采用益气、滋阴、养血、温阳的方法;密切结合五脏病位不同选用适合的方药,加强针对性,提高疗效。

补益脾肾在虚劳的治疗中占重要的地位,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元阳。

2.分证论治

气虚证

(1)肺气虚证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经常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加减。

党参10g,黄芪12g,熟地黄12g,五味子6g,桑白皮10g,紫菀10g。水煎服,每日1剂。

(2)心气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心。

方药:七福饮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炙甘草3g,熟地黄10g,当归10g,酸枣仁10g,远志6g。水煎服,每日1剂。

(3)脾气虚证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炙甘草3g,茯苓12g,白扁豆12g。水煎服,每日1剂。

(4)肾气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熟地黄12g,山茱萸10g,山药10g,枸杞子10g,党参10g,当归10g,杜仲10g。水煎服,每日1剂。

血虚证

(1)心血虚证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方药:养心汤加减。

党参10g,黄芪12g,茯苓10g,炙甘草3g,当归10g,川芎10g,五味子6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远志6g,肉桂3g。水煎服,每日1剂。

(2)脾血虚证

症状: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0g,黄芪12g,当归10g,白芍10g,龙眼肉10g,远志6g,茯神10g,夜交藤10g,陈皮6g,大枣5枚,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3)肝血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黄12g,阿胶(烊化冲服)10g。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证

(1)肺阴虚证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天桑叶10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2)心阴虚证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0g,天冬10g,党参10g,茯苓10g,五味子6g,当归10g,丹参12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远志6g,桔梗6g。水煎服,每日1剂。

(3)脾阴虚证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12g,麦冬12g,生地黄12g,玉竹10g,山药12g,白扁豆12g。水煎服,每日1剂。

(4)肝阴虚证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面色潮红,舌红干,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补肝汤加减。

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黄12g,木瓜10g,炙甘草3g,麦冬10g,酸枣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

(5)肾阴虚证

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10g,枸杞子10g,山药10g,龟甲(先煎)15g,牛膝10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化冲)10g。水煎服,每日1剂。

阳虚证

(1)心阳虚证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元汤加减。红参(另煎)10g,黄芪10g,炙甘草3g,肉桂6g,生姜3g。水煎服,每日1剂。

(2)脾阳虚证

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泻,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炙甘草3g,干姜6g,制附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3)肾阳虚证

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失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6g,肉桂3g,杜仲10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化冲)10g,熟地黄12g,山药12g,枸杞子10g,当归10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精:每服2~3ml,每日3次,饭前服。适用于脾虚食少,肺虚喘咳者。

(2)黄芪精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血少,表虚自汗,四肢乏力者。

(3)生脉饮: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2.单验方

(1)西洋参10g,以水300ml,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

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虚劳。

(2)胎盘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适用于气血双亏及肾虚之虚劳。

【转归预后】

(1)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者为可治,预后相对为好。

(2)形神衰惫,肉脱骨痿,泻泄不止,不思饮食,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逆证,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1)避风寒,适寒温:注意冷暖,防止伤风感冒,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2)调饮食,戒烟酒: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吸烟嗜酒有损正气。

(3)慎起居,适劳欲: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适度,以利于气机通畅,节制房事。

(4)舒情志,少忧烦: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有利于虚劳的康复。

第二十二节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

根据症状的不同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2)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素体阴虚,复因房事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4)先天不足,尤以阴虚体质易患本病。

【诊断】

(1)凡以“三多”症状明显,形体瘦弱,尿有甜味为临床特点者,则可诊断。

(2)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尿比重,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三消均应立足滋肾养阴。燥热较甚者,佐以清热;下消日久,阴损及阳者,阴阳并补。消渴多见于阴虚燥热,常能引起血瘀,故应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2.分证论治

上消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味。

天花粉20g,黄连6g,生地黄15g,藕汁10g。水煎服,每日1剂。

中消

(1)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黄连、栀子。

石膏30g,知母12g,生地黄15g,麦冬12g,黄连6g,栀子6g,牛膝12g。水煎服,每日1剂。

(2)气阴亏虚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山药12g,甘草6g,木香6g,藿香12g,葛根15g,天冬12g,麦冬12g。水煎服,每日1剂。

下消

(1)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浑浊如膏脂,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6g,泽泻12g,牡丹皮12g,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