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热治疗
骨肉瘤是血管丰富的肿瘤,其发生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的生成。其中,VEGF对骨肉瘤的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在加热时间还没有达到足以立刻破坏性致死细胞的情况下,加热治疗就已经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影响肿瘤细胞和周围细胞的生长活动等。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周围的血管生成,还可能抑制了肿瘤细胞自身的增殖和迁移等活动,从而最终发挥杀灭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治疗效应。中低温热疗在抗骨肉瘤的治疗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高温的方法治疗骨肿瘤已取得初步疗效,热疗也就被认为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及免疫疗法之后的又一大疗法。卢世壁等报道对16例骨肉瘤病人进行术中微波原位热疗,术后辅助化疗,随诊56.8个月,无瘤生存者8例,死于肺转移者5例,局部复发者3例,1例术前已有肺转移,术后转移无发展。
7.中医药治疗
骨肉瘤是肝脾肾三虚,寒痰淤阻于骨而形成的病机。因肾主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虚则骨不健,肝脾虚,易于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脾虚不能升清降浊,肝木克土,水谷之精微化生为痰,寒痰乘肝肾阳气之虚,流注于骨,痰壅血淤而生肉瘤,肝功能异常则气血紊乱,脾虚则不能化生水谷而生成痰,寒痰乘肾虚入于骨而成肉瘤。骨肉瘤可分为以下证型:(1)阴寒凝滞,脉络不通。治法:散寒解毒,通络止痛。方药:乌头汤加味。(2)毒热蕴结,气滞血淤。治法:清热解毒,祛淤散结。方药:消毒化淤汤加减。(3)肾虚髓伤,骨骼淤毒。治法:补肾填精,化淤止痛。方药:济生肾气丸合三骨汤加减。(4)脾肾两虚。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第二节 皮肤癌
一、概述
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组成。表皮层含角质、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真皮层含乳头层和网状层,皮下组织主要为皮下脂肪组织,皮肤附件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表皮层还含有色素细胞,肿瘤主要来自这些细胞和组织。在皮肤原发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占45%,鳞状细胞癌占26%,恶性黑色素瘤17%,乳房外Paget病9%和恶性淋巴瘤为3%。其他皮肤恶性肿瘤还有Merkel细胞癌、汗腺癌、皮脂腺癌、毛囊癌、皮肤纤维肉瘤和血管肉瘤等。皮肤癌在我国发病率很低,但在白种人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此病多发于体表,易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为其有利之点。手术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其手术与放疗的治愈率为90%~100%,故预后良好。
二、皮肤癌的发病因素
1.紫外线照射
皮肤癌多发于农民、渔民和野外工作者,并且好发于头面、手背等易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流行病学者发现居住离赤道近的地区的白人,皮肤癌的发病率远较居住远离赤道的白人高,离赤道越近,受紫外线照射量就越多,皮肤癌的发病率越高,这些均说明皮肤癌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有密切关系。
2.化学致癌物质
人们发现常接触焦油、沥青和制农药的工人,使用含砷的杀虫剂的农民易发生皮肤癌。
3.电离辐射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射线的人(如放射科医生)皮肤癌的发病较多。
4.癌前期病变
某些皮肤疾患如光化性角化病、着色性干皮病、烧伤疤痕及经久不愈的皮肤慢性溃疡、瘘管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也易恶变而成为皮肤癌。
三、病理分类
1.基底细胞癌
早期皮肤略显增厚,逐渐形成溃疡。按其组织学形态可分为三型:①表浅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为多发性,呈实质性团块状、巢状或条索状,由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细胞少,核染色深,核分裂相多见,有时癌细胞内含有黑色素,局部表皮常发生萎缩或溃疡,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②表皮下基底细胞癌:结构与表浅溃疡型相似,表面皮肤可完整,亦可伴有溃疡。在癌巢中央有囊腔,周围的癌细胞常发生空泡变性,癌细胞可呈管状或腺样结构,排列成条索状、网状或岛屿状。③基底鳞状细胞癌:肿瘤由两种成分组成,即在基底细胞癌内有鳞状细胞癌癌巢和角化珠;基底细胞癌伴有鳞状细胞癌时可发生转移,此应按鳞状细胞癌处理;但基底细胞癌伴有鳞状化生时不应与基底鳞状细胞癌相混,鳞状化生的细胞并无间变或癌变,预后与基底细胞相同。
2.鳞状细胞癌
通常表现为菜花状肿块,或边缘高突,有基底坚硬的慢性溃疡,亦可向周围和深部组织浸润。镜下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高分化者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珠作为鳞状细胞癌特征性的结构,中分化者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相多见,癌珠少见;分化差者表皮层大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异型明显,核分裂相多见,无癌珠;未分化癌无棘细胞,也无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细胞小而呈梭形核细而染色深,伴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
四、临床表现
皮肤癌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高峰为50~60岁,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分。基底细胞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以后多见,好发部位以口角、耳垂、面部、鼻、颧、颊和眼睑附近多见,也可见于手背和外阴部等。病变发展缓慢,极少转移。初为米粒或扁豆大,黄红色光泽硬结,上有黄褐色痂皮,下为癌性组织。增大可形成圆形或不整形溃疡,边缘有堤状隆起,基底为淡红色肉芽,触之易出血。其转移部位以淋巴结多见,其次为肺、肝和骨。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手背、前臂、头皮、面部、耳郭等处,也可见于龟头。临床表现开始为小的硬结,淡红色,微高于皮面,后可增大,表面粗糙不平,易破溃,渗出浆液带恶息。可出现淋巴结转移。鳞状细胞癌多为高分化(75%),但低分化者亦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并可发生远处转移,转移的发生率为1%~2%。
五、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为了解病变的浸润和远处转移,可行核素扫描、B超和CT扫描等检查。
六、临床分期
TNM分期:
T-原发肿瘤
Tx 不能确定原发肿瘤
T0未发现原发肿瘤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直径≤2cm
T2肿瘤最大直径大于2cm,但≤5cm
T3肿瘤侵犯皮肤以外其他结构,如软骨、肌肉或骨(多个肿瘤同时发生的病人,则以最高T分级的肿瘤作分级,并在括号中标出肿瘤数)
N-区域淋巴结
Nx 不能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 1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0期 Tis N0MO
Ⅰ期 T1N0M0
Ⅱ期 T2~3N0M0
Ⅲ期 T4N0M0任何TN1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七、综合治疗原则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综合治疗原则,采用包括手术切除、放疗、药物、冷冻、局部热疗和中医药等治疗。
1.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原则
病变较小或局限者,采用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治愈率达97%,还可作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和局部化疗。对不能手术切除或放疗的,全身性病变可选择全身化疗。早期病人对原发灶作彻底切除,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5mm,深度也需达切净程度。术后可行局部放疗、热疗和中医等综合治疗。不能做手术的病人可作放射治疗、热疗和中医等治疗。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原则,与基底细胞癌基本相同,但对未分化癌需作更积极的外科和/或放疗,对有淋巴结转移者应作淋巴结清扫术,原位癌对原发灶切除范围应距肿瘤边缘0.5cm,也可用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
I期病人切缘应距1~2cm,不用辅助治疗;
Ⅱ期者切缘2~3cm,T3时可考虑作术后化疗;
Ⅲ期者切缘距3cm,术后(有时术前)并用化疗,合并放疗,N1时作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
Ⅳ期者原发灶和转移灶单纯切除手术的意义不大,但可作综合治疗,需要时可作姑息切除手术。
2.手术治疗
是皮肤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对皮肤癌早期或皮肤癌病变较大,尤其累及骨或软骨时宜手术,术后需要时再作修补。对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病变、瘢痕癌、放射区癌宜做手术,有淋巴结转移者作淋巴结清扫术。切除肿瘤的范围应包括足够的皮肤边缘和皮下组织,边缘至少距肿瘤边缘外0.5cm,病变大者还应更宽些。切除肿瘤标本应做病理检查,以确定切缘是否切净,如未切净,应进一步切除。
3.放射治疗
皮肤癌对放射治疗十分敏感,皮肤的耐受性较高,术后辅助放疗是皮肤癌最常见的综合治疗方法。放疗效果与放射野的设计有关,对病灶小而边界清楚的基底细胞癌,距其边缘3mm作为放射范围即可,对伴有继发性感染而边界不清的,开始可扩大放射范围,照射至一定剂量后再适当缩小放射野。放射源首选电子线,其次为X线,因其可通过调节电能来控制穿透深度,改善骨和软骨对照射的耐受性,大面积照射一般也不会对骨髓或深层正常组织造成损害。肿瘤放射剂量一般为60~70Gy。放射治疗适应症:①对特殊部位如鼻、眼睑等处,比手术优越,能保持原有的容貌。②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症者。可选择放射治疗。禁忌症:烧伤疤痕,放疗后复发肿瘤或肿瘤浸润较深,累及其他组织和器官者不能放疗。
4.药物治疗
包括局部化疗,适于表浅和较小病变,或影响美容部位者,及全身化疗只在不能做手术或放疗的全身性病变适用,或作不完全手术或放疗病人的辅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对小而表浅的基底细胞癌、原位鳞癌和癌前期疾病效果较好。
(1)氟尿嘧啶(5-FU):用1%~5%5-FU软膏作局部外涂,对表浅的基底细胞癌或癌前病变,1日2次,连用3周;对较大病变的基底细胞癌和原位鳞癌需至少用6周。5-FU软膏通常从1%或2%开始,可增加到5%,较低药物浓度适用于面部和头皮,而5%浓度则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用低浓度药物时10~12周出现治疗效果,而高浓度时3~4周即可出现疗效。局部用药很少吸收,故全身毒性很小,且很少残留疤痕。在涂药处肿瘤大部脱落后,可出现炎症性反应和疼痛,常在用药后5~15天出现,如同时应用泼尼松软膏可减轻这种副作用。5-FU用于四肢和躯干时,也可加用维甲酸软膏,以避免产生对日光的光敏性,局部加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减轻皮肤的不适反应和色素沉着。应该指出的是在5-FU局部治疗后,需密切观察新病变的出现,必要时做活检以排除潜在癌。5-FU局部治疗的最好适应症是表浅的基底细胞癌。
(2)博来霉素(BLM)或平阳霉素(PYM):用0.1%~0.2%BLM软膏外涂,每日2次,连用4~6周,一般无副作用。该药在鳞状上皮中分解较少,能保持药物较高浓度而发挥作用。
(3)秋水仙胺:1%或0.5%的秋水仙胺软膏每天用1~2g,外涂6~8次后,肿瘤坏死形成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