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波兰闪击战
7522200000003

第3章 侵波前夜(3)

3月21日,里宾特洛甫通知立陶宛政府,必须派代表于22日到柏林,在默麦尔归还文件上签字。第二天,希特勒准备从海上出兵炮轰默麦尔,他乘坐着袖珍战列舰自施魏恩缪恩德启程,率其他舰船向默麦尔驶去。下午,立陶宛代表来到柏林,与里宾特洛甫谈判。希特勒在袖珍战列舰上多次催问立陶宛代表是否签字了,这关系到德海军是否炮轰默麦尔港。

3月23日凌晨1时30分,立陶宛代表签字了。当天下午2时30分,希特勒进入港口城市默麦尔,在默麦尔戏院向住在那里的日耳曼人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宣布默麦尔回归祖国。希特勒再次无视《凡尔赛条约》。德军占领默麦尔给波兰人以巨大的震动,他们普遍担心希特勒的下个目标是波兰走廊。

既然波兰拒绝合作,为了对付波兰的无礼,希特勒扬言要诉诸武力。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于31日宣布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波兰政府对德国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

3月24日,希特勒回到柏林。第二天,他对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表示,现在还不希望用武力解决但泽问题,若波兰人不肯让出但泽,就只能对但泽动武。

这时,波兰开始秘密向但泽地区集结兵力。英法听说此事后,感到事态严重。3月30日晚,英国驻波兰大使立即约见波兰总统贝克,提出英法两国的建议:英法与波兰签订互助条约,以便波兰受到德国侵略后立刻提供支援。贝克渴望的正是英法担保波兰的安全,因此马上表示“完全同意”英法两国的建议。

3月31日,张伯伦在英国下议院发表演讲,宣布若波兰受到攻击后能抵抗的话,英国和法国将全力支持波兰!

希特勒听说了张伯伦的演讲后,不停地骂道:“我一定要给这个愚蠢的家伙一点苦头尝尝,狠狠地教训他!”

5月,德国加快但泽军事化的进程,利用各种借口把人员和武器送到但泽。但泽自由政府出动了大批警察和志愿兵,阻止了德国政府的阴谋。

6月底,但泽自由政府在市区建造了大量工事,征用大批房屋储存军火,严查过往车辆。7月4日,因德国私运武器进入但泽的问题,波兰与但泽政府还发生了海关争端。

8月初,德国政府干预波兰驻自由市的代表与但泽参议院之间的谈判,对但泽施以更大的压力,直到9月1日战争爆发。

截止到二战爆发前,据波兰政府的调查,波兰人口达到3500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不讲波兰语。波兰是欧洲大国之一,但它在军事上、工业上,都无法达到与欧洲大国进行战争的能力。

波兰军队是在原德国、奥匈帝国和沙俄三大帝国的许多州内建立的,波兰军队没有军事传统。波兰军队的战术观点迎合法国军事思想,又受到了波兰思想的影响。

波军拥有30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1个独立骑兵旅。波军的装备数量充足,但大多是一战时期的破旧武器。它的摩托化部队刚刚起步,装甲兵只有9个轻坦克连和29个装甲汽车连。空军分为6个混成航空兵团,拥有1000架飞机,但只有400架能适应战争。高射炮部队的情况更糟糕。

波兰海军实力更弱,只有4艘驱逐舰、2艘雷击舰、6艘扫雷舰、2艘炮舰和6艘潜艇。在波罗的海,波兰海军作用不大,无力阻止德国的海上运输。

为了应对战争,波兰秘密地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到1939年8月底波兰组建了全部后备部队,这些后备部队暂时列为基干兵团。波兰决定对这些后备部队进行合并,一共合并了10个师。由于这些准备工作必须保密, 9月1日以前没有合并完。二战爆发后,德军各集团军的快速进攻使波兰军队的合并计划更加难以实施。

对西部的经济区,波兰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波德边界长达1900公里,在斯洛伐克受到德国保护以后,波兰的南部边界也有了危险,因此无法按照法国马奇诺防线的模式来修筑防线。波兰被迫在上西里西亚东部,尤其是受威胁的工业区和边界的其他地段构筑了几道临时的防线。托伦、波兹南、格鲁琼兹、莫德林和佩列梅什利等省的一战时要塞基本上也驻有部队。

总之,波兰很难抵挡德国军队的进攻。不过,波兰认为德国的基本兵力被牵制在其他地方,只能派一部分兵力进攻波兰。再加上波兰对本国军队的能力估计过高,使他们对德国纳粹政府的态度显得粗鲁傲慢,这一点连丘吉尔也承认。这也是波兰军队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3.苏德互不侵犯

苏联十月革命后,因意识形态问题与西方国家的矛盾激化了。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就是苏联,苏联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也有很大矛盾。

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进攻苏联,必须先打通东欧的通道。对苏联来讲,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而德国的崛起则直接危及苏联的安全。就这样,英法、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开始了。

纳粹德国一面叫嚣“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扩军备战,企图向东欧各国侵略扩张。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英法等国一味忍让,同时还希望德国会停止扩张,执行所谓的绥靖政策。

1937年5月28日,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主战的丘吉尔为了进入内阁,在发言中称赞张伯伦是杰出的议员和活动家。但张伯伦担心丘吉尔所代表的主战派在政府中可能变得势力过于强大,因此不断排斥丘吉尔。

张伯伦主张推动德国与苏联交战,这样既能消灭苏联,也能削弱德国。丘吉尔却到处演讲说,德国是英国最大的威胁。

1938年,希特勒要求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决定满足他的要求。

1938年9月底,张伯伦前往慕尼黑,参加了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丘吉尔主张与苏联和谈以阻止德国的强大,并表示《慕尼黑协定》会对英国产生严重的后果。

1939年3月,当希特勒破坏《慕尼黑协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英国一反过去的绥靖政策的态度,3月31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宣布对波兰进行单方面保护;4月6日,英法与波兰缔结互助协定;4月13日,英法对罗马尼亚和希腊提出安全保护;4月16日,英法对荷兰、丹麦和瑞士提供安全保护;5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英法两国试图修复以法国为主体、东线以波兰为主体的小协约国防御圈。

这时的英法两国政府突然发现战争已不可避免,在内政外交和事实等各方面开始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同时,英国加强了战备。3月24日,英国政府公布民防法案,授权地方政府可以进入私人房屋执行防空任务,征用大量土地修建防空洞。民防法案规定雇主必须为工人提供防空设施,规定新建筑物上必须修建预警设施和防空室。3月29日,英国陆军大臣宣布英军扩编,由13个师扩充为32个师。4月18日,英国把全国划分成18个防空战区。

4月20日,英国成立军需部,追加军备拨款。

4月27日,英国开始实行征兵制,通过了义务军训法。

6月,进一步追加军费开支。另外,为了参加欧战,英国政府下令组建包括19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在内的英国远征军。

法国比英国受到的战争威胁更大,因此在军备方面采取的措施更早。1938年11月12日,法国达拉第总理通知陆军总司令甘末林,1939年政府将追加250亿法郎用于备战。加上军事预算150亿,共拨款400亿法郎用于加强军备。

1939年3月20日,法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下令给予国防订货以优先权,指派许多工厂从事武器生产,规定国防企业每周工作时间延长到60个小时。3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无限期地延长服役期法令,并授权政府随时征召预备役。

在军事合作方面,3月22日,英法两国互换照会,规定了双方有战时互相援助的义务,一旦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瑞士,两国也要给予军事支援,进一步加强英法同盟。

从此,英法两国总参谋部开始了长期会谈,双方就未来的战争期间如何合作进行磋商。双方商定:两国军队将一同向德意宣战;在同一战区内的联合作战行动由一方的指挥部统一指挥;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应出动海军和空军予以支援,向法国出动英国远征军;陆上的战役由法国陆军负责指挥。

7月21日,张伯伦给达拉第发报,建议两国建立盟国最高军事会议。随后,张伯伦又建议成立联合作战参谋部。8月2日,法国陆军司令甘末林写信给张伯伦,表示同意建立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但提议让双方的军事代表参加;法国主张先成立盟国军事研究委员会,而不是联合作战参谋部。8月17日,英国同意了法国的意见。

大战的来临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安,美国政府立即追加军费开支(1939-1940年军费达20亿美元)。1939年5-6月,美国国会开会讨论废除《中立法案》的问题。4月14日,罗斯福总统呼吁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停止侵略。

英法两国知道,在1939年单靠两国的力量是无法使希特勒停止侵略的,若想避免战争,就必须联合苏联的力量。英法立即抛弃了过去对苏联的政策,自4月初开始与苏联恢复友好往来。

从1933年起,苏联一直谋求与英法等国合作,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英法等国对德意日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的愿望总是无法达成。

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后,苏联于1938年3月17日也曾向英法等国建议在国联举行国际会议,讨论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的问题,但遭到英国的拒绝。英法对这一提议的反应加重了斯大林对他们“祸水东引”企图的疑惧。到了1938年9月,作为世界大国的苏联又被英法德意等国孤立起来,在慕尼黑会议上,竟没有苏联的影子。

这时,苏联试图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迫切希望已经变成彻底的失望。在欧洲大陆受到孤立、敌视和排斥的苏联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在欧洲,苏联不断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武力恐吓,德国不断蚕食苏联周边国家。在亚洲,军国主义的日本在中国东北边境集结了一百多万关东军,宣称要灭亡苏联。1936-1938年,日军挑起231起边界冲突,其中35起变成严重军事冲突。1938年7月,在张鼓峰地区,日军同苏联边境部队发生了大规模战斗。

英法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封锁政策使苏联的国际活动空间非常狭窄。在这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斯大林在外交事务上表现得越来越谨慎。

斯大林认为要让苏联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中强大起来,需要相当长的和平时期来发展工业和军事力量。推迟战争的爆发是斯大林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这个原因,使苏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外交工作的重点放在维护和平上。

二战爆发前,苏联先后与波兰、芬兰以及南面和西面的几乎所有邻国都签署了双边及多边和平条约。然而,在德国法西斯的不断侵略扩张下,这些和平条约显得非常脆弱。

苏联从英国和法国那里没有看到合作的诚意,即使是面对希特勒的一次次背信弃义,英国和法国依然排斥苏联。

苏联已经被法西斯国家包围了,斯大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政策,他以前总想努力争取与英法结成同盟,但现在却准备脱离英法,改行中立政策,决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避免苏联首先被卷入战争。大战一触即发,英法这时要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但仍不肯拿出诚意,与苏联的谈判不可避免地破裂。斯大林曾派人询问法国代表:“若波兰受到攻击后,法国能拿出多少个师来对付德国?”法国代表说:“100多个。”苏联代表又问:“英国能够拿出多少个师?”英国代表答复是:“2个,以后将增加2个。”苏联代表叹道:“你们知道不知道,如果我们要打仗的话,我们得投入300个师。”

经过长期的接触,斯大林发现英国和法国政府并没有决定在波兰受到侵略的时候动武。英法两国只是希望英法苏以外交上的联合吓退德国。斯大林肯定,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英国和法国不但没有任何诚意,而且张伯伦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纵容希特勒入侵波兰,威胁苏联。

苏联政府也像英法一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战争。1939年,苏联军费从1937年的201亿卢布增至408亿卢布。1939年2月23日,苏联武装力量成立。海军委员会宣布组建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

1939年春夏之际,张伯伦虽然不断派代表与苏联谈判结盟事宜,但他仍希望与希特勒的谈判取得成功,这导致英国的信誉不断下降。

在战略方面,英国认为自己是海上霸主,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应由主要盟国法国承担。法国却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下一个目标是苏联,而进攻法国至少是四五年以后的事情。

德国方面,在正式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前,希特勒认为必须先改善德国的不利态势,避免英法苏的结盟,排除一战时使德意志帝国陷入泥潭的两线作战的可能。希特勒把主攻方向对准了法国,因此,必须开展对苏联的和平攻势。希特勒决心通过重大让步来争取苏联的中立。

1939年 5月,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突然被召回柏林。回到柏林后,舒伦堡受到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约见。里宾特洛甫命令舒伦堡回莫斯科后,态度友好地向苏联政府传达德国对苏联没有敌意,尽快查清苏联对德国的真正态度。

当舒伦堡指出,在英法苏谈判期间,德国与苏联的接洽是否恰当时,里宾特洛甫说:“英国和苏联不可能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元首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给予苏联以大量的或者真心实意的军事援助。这一点,元首的眼光可谓英明。”

舒伦堡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展开外交活动。他拜见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向莫洛托夫转达了柏林对苏联日益友好的诚意,要求与苏联恢复经济贸易谈判。接着,舒伦堡又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会谈,反复强调改善德苏关系的重要性。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7月22日,苏德贸易谈判恢复了。与此同时,1939年 7月26日,德国外交部官员尤利乌斯·施努尔在施莱兹饭店宴请苏联驻柏林大使阿斯塔霍夫和商务代表巴巴林,会谈一直继续到12点半。在此次会谈上,施努尔提出德国想与苏联完成一笔外贸交易的请求。

通过这些情报,德国向苏联反复强调绝不会进攻苏联;德国保证苏联置身于欧战之外;若苏联愿意,还可以达成苏德间利益的协定。苏联大使阿斯塔霍夫表示,与德国恢复正常关系符合两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