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波兰闪击战
7522200000002

第2章 侵波前夜(2)

为了给空军补充人员,空军从陆海军抽调了大批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和观察员。另外,很多军官被调到空军。警察部门也向空军输送优秀人员,1934年秋,德国组建了第一批空军部队,主要是侦察部队。1935年3月1日,德国为空军拨付巨款。

与其他国家的空军相比,德国空军的优势是它没有旧飞机。德国空军装备了很多新型飞机,在世界空军力量对比中,逐渐具有了决定性的优势。

德国航空工业制造了一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比如He-111型轰炸机、Do-17型轰炸机、Me-109型歼击机、Ju-87型俯冲轰炸机和Me-110双引擎重型歼击机。在1934-1939年,德国每年生产的飞机由900架激增为6000架。

1939年战争爆发时,德国组建了5个航空兵师和1个伞降师。在质量方面,德国飞机比法国飞机优越,大致与英国飞机性能差不多,因为英国空军很快也装备了新飞机。在数量上,若只算新式飞机的话,德国比英法波三国的飞机加起来还要多。

由于德国空军起步较晚,新航空部队又不断组建扩大,只能靠受过训练的人员来扩大部队的数量,这使得直接作战的航空兵部队人员素质大大降低,而且预备部队人员也出现了严重不足。

德国空军人员虽然培训时间短,但其素质在二战期间仍然超过英法波等国。然而,指望靠空军战胜英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空军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在德国西北部,机场较少,这严重地影响了对英空战,再加上德国后备飞行员和观察员严重缺乏,都是德国空军不可能战胜英国空军的重要因素。

德国海军的情况与陆军和空军相比要差得多。德国海军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1932年11月,德国海军一年的海军军费只有1.8亿马克。1933年,德国海军只有1艘装甲舰、3艘定期班轮、5艘轻型巡洋舰、12艘鱼雷艇和其他船只。

纳粹党执政后,马上追加海军军费,至1939年海军军费达到23亿马克。

德国海军从1935年起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但海军因废除《凡尔赛条约》得到的好处,远远比不上陆军和空军。事实上,这不是因为受到《英德海军协定》的约束,尽管该协定规定德国水面舰艇的总吨位为英国水面舰艇总吨位的35%,潜艇总吨位为英国潜艇总吨位的45%,事实上德国潜艇总吨位为英国的100%。

德国海军先后提出了“X”、“Y”和“Z”的造舰计划,但是由于受脆弱的经济影响,加上缺少技术熟练的工人,直到世界大战爆发也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有2艘战列舰、3艘袖珍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22艘驱逐舰、20艘鱼雷舰、32艘扫雷舰,近海潜艇35艘、远洋潜艇22艘、鱼雷艇17艘。战时可能建成的舰艇有: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每月2至3艘潜水艇。两艘航空母舰的建造被终止,改为重点建造潜艇。

当时的英国却拥有8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15艘重巡洋舰、49艘轻巡洋舰、119艘舰队驱逐舰、64艘驱逐舰、45艘扫雷舰和岸防舰。

海军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出于德国军事上的需要,必须先扩充陆军和空军。1938年夏季,德国开始修筑齐格菲防线,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业部门无法完成其他战备任务,留给海军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军费了,只好多建造一些省钱的潜艇。希特勒计划在1944年或者1945年前完成海军的重建工作。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海军应该强大到拥有足够的作战舰艇,能在大西洋海上与英国海军对抗。

然而,战争提前爆发了,即1939年,德国与英国开战。那时,德国海军建设刚处在重建阶段。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德国海军没有实力与英国海军作战。但德国空军能参加海战,而战舰的作战半径比一战大很多,这对于德国海军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因此,德国海军可以完成它在波罗的海的任务,即对波兰作战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瑞典北部的矿石海运。

综上所述,到1939年9月1日前,德国在各方面都做好了打一场短期战争的准备,但是还没有做好与西方国家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

尽管德国和德军都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但是在德国战术理论家看来,德国的弱势不会在战争初期暴露出来,于是德国决定发动一场征服性的战争。

2.波兰玩的是太极

波兰位于欧洲的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靠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波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波罗的海以南、第聂伯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是欧洲的大国之一。

最初,波兰是东欧平原的国家,民族是西斯拉夫人。波兰拥有史诗般的历史,既有光荣和骄傲,也充满着血和泪。

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格涅兹诺部落逐渐统一了波兰其他部落,波兰建国,皮亚斯特王朝大公梅什科一世(约960-992年在位)称帝。公元996年,波兰成为基督教国家。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992-1025年在位)成为波兰国王。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逝世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地主兴风作乱,波兰分裂成几个公国,进入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割据时代。

后来,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在位)统一了大波兰、小波兰和库雅维。卡西米尔三世大帝(1333-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当时,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分别被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被波希米亚王朝占领。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进行合并,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成为波兰国王。1410年,格伦瓦尔德战役爆发,波兰-立陶宛联军打败条顿骑士团。1466年,波兰收复东波莫瑞。

15世纪中叶,东波莫瑞的收复大大刺激了波兰的粮食出口,贵族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城镇涌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削弱王权的宪法,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为了抵御来自俄国的威胁,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成立了统一的波兰共和国,首都从克拉科夫搬到华沙。17世纪后半期,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爆发起义。1654年,沙俄入侵波兰,吞并第聂伯河岸的乌克兰地区。1655年,波瑞战争爆发,瑞典吞并波兰部分领土。1733-1735年沙俄、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撒丁为瓜分波兰进行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贵族民主制”,国王由贵族选举产生,凡不是贵族无民主权力,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议案就无法通过。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贵族民主制形成了波兰的无政府状态。波兰在许多问题上议而不决,是波兰衰亡的重要原因。

1772年5月,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谈判,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结果,波兰损失了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

1793年1月23日,沙俄和普鲁士在彼得堡签署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结果,波兰只剩下20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只有400万,被沙俄完全控制。

1795年10月24日,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最后,波兰灭亡了。沙俄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奥地利吞并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小波兰和部分玛佐夫舍地区4.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普鲁士吞并剩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剩余的玛佐夫舍地区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12.18万平方公里。从此,波兰在欧洲消失了12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波兰复国。1916年11月,德国承认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国和奥匈帝国成立“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在波兰人中征兵。1917年,沙俄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关于瓜分波兰的所有条约,承认波兰独立。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即将战败。10月28日,奥匈帝国占领区的波兰人在克拉科夫成立“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波兰共和国。10月23日,华沙成立波兰政府,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政府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波兰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毕苏茨基成为波兰共和国总统。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承认波兰共和国。

虽然波兰政府已经成立,但边界却无法确定。

任何国家都要适应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波兰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国家。波兰领导人毕苏茨基要求以1772年波兰第一次被瓜分前的国界作为边界,恢复波兰为多民族国家。当时的战胜国英国不愿意看到欧洲出现一个强大的波兰,所以反对波兰过多收复被德国瓜分去的土地,尤其是反对波兰拥有过长的海岸线。根据英国的主张,《凡尔赛条约》确定了波兰西部的领土状况,波兰获得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为38.8万平方公里。把位于波兰主要河流维斯瓦河河口的主要港口但泽(格但斯克)变成自由市,既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波兰,把附近的格丁尼亚作为波兰的出海口。由波兹南省和波莫瑞地区组成“波兰走廊”。 位于“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为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

这样一来,德国就被割成互不相属的两部分。但泽在经济上受波兰控制,但居民是原德国人,倾向于德国。这样一种领土结构,为德波两国制造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德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在波兰东部,英国主张波兰领土以波兰人聚居地区为限,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聚居地区仍归苏联,这就是著名的“寇松线”。然而,波兰想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为此,波兰军队入侵苏联,即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占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多次险胜苏军。战争导致了波兰经济破产,最后两国同意和谈。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联在里加签署《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内容为: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从此,苏波关系恶化。《里加条约》规定的苏波边界一直维持到1939年9月17日,苏联进攻波兰前。

在波兰北部,波兰因占据维尔诺地区与立陶宛关系恶化。在南部,波兰因扎奥尔霞地区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恶化。

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在波兰实行独裁统治,抓捕反对他的议员,法西斯主义在波兰抬头。此后,毕苏斯基下令解散波兰共产党,杀害了波兰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20世纪30年代中期,波兰面临两大敌人,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苏联都已从一战的破坏中复苏,经济发展很快。德国极力谋求侵略扩张,严重威胁着波兰的安全。苏联把波兰视为英、法两国向苏联进攻的堡垒。

这一时期,波兰政府日益腐败,国民经济衰退,没有力量进行军事现代化。在国际上,波兰的主要盟友法国的国力下降,德苏两国正在秘密谈判,中欧小国由于波捷对立无法建立小国联邦体系,波兰在周边国家中变得孤立无援。

波兰被迫放弃毕苏茨基提出的建立以波兰为核心的小国联邦体系,转而奉行均势外交。这个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拉拢英法,不与德苏任何一方结盟。波兰对任何多边条约都加以抵制,使波兰陷入更加孤立的处境。

1933年,纳粹领袖希特勒上台后,曾改变前政府对波兰的敌视态度,主动与波兰改善关系。毕苏斯基也积极与希特勒合作,1934年1月,德国同波兰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波兰政府认为,《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后,波兰可以不再依赖法国,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并借助德国的工业来增强波兰的国防力量。

苏联怀疑《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中隐藏着反苏的秘密条款,有可能哪天波兰会同希特勒一道攻打苏联。

希特勒一是想使波兰充当德国侵略苏联的帮凶,二是想使波兰成为德国进攻西欧时免遭苏联攻击的盾牌。这与波兰在德苏之间保持均衡的立场完全不相容。

1936年8月底9月初,德国派海尔曼·冯·劳默以私人身份来到波兰,建议波兰加入反共公约。波兰政府知道,一旦波兰投靠德国反对苏联,就会沦为德国的附庸国,任由德国摆布,因此利用种种借口推诿。

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布拉格,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处于德国的三面包围之中。

德国始终把波兰看成“季节性”国家,波兰的存在对德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消灭波兰成为德国历届政府的基本政策。德国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彻底解决波兰走廊问题,遭到波兰的拒绝。希特勒警告波兰必须认清波兰不能在苏联和德国之间采取中间道路,如果波兰不同德国进行合作,总有一天华沙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这时,希特勒逼迫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签字投降的丑闻已传遍全球。波兰连忙向英国寻求支持,英国张伯伦政府也想争取波兰加入反德阵营。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积极谋求为波兰的安全负责,以便把波兰作为对付德军的盾牌,但波兰仍然奉行均衡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

英法两国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彻底看清了希特勒的丑恶嘴脸。3月21日,法国总理达拉第来到伦敦访问。

英国首相张伯伦对他说,英法两国与波兰、苏联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四国将马上开会商讨如何制止德国在欧洲进一步扩张的问题。达拉第同意了,但波兰反应非常冷淡,认为苏联对波兰有野心,拒绝了英国的建议。

在英法商量怎样对付德国扩张时,希特勒决心武力夺取立陶宛的默麦尔。3月20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约见立陶宛外长,要求立陶宛把默麦尔还给德国。否则,德军就灭掉立陶宛。他对立陶宛外长说:“立陶宛人不要骗自己,以为能从英法那里得到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