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波兰闪击战
7522200000001

第1章 侵波前夜(1)

尽管德国和德军都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但是在德国战术理论家看来,德国的弱势不会在战争初期暴露出来,于是德国决定发动一场征服性的战争。

波兰被迫放弃毕苏茨基提出的建立以波兰为核心的小国联邦体系,转而奉行均势外交。这个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拉拢英法,不与德苏任何一方结盟。波兰对任何多边条约都加以抵制,使波兰陷入更加孤立的处境。

得到苏联的一纸保证后,希特勒当即下令于8月26日凌晨4时30分发起总攻。但是,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希特勒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8月25日正式结盟,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战。

希特勒计划用快速兵团和强大空军作突然袭击,闪电般地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然后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队,力求在半个月之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惨败,元气大伤。1919年4月,经过多次唇枪舌战,《国联盟约》勉强通过。美国总统威尔逊把盟约说成是“弟兄的、友爱的宪章”。但德国要付出316.8亿美元的庞大赔款,丧失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海外殖民地则全部被英、法、日、比瓜分。德国大臣骂道:“威尔逊是一个伪君子,《凡尔赛条约》是历史上最卑鄙的罪恶。”

在军事方面,德国从所有侵占的领土撤军,遣返所有协约国的战俘,还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大炮、2.5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机车、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150艘潜艇。加上被美国夺得的50余万吨德国船只。德国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了。

在德国经济情况刚刚有所好转的情况下,逐渐强大起来的德国开始向世界发出了它的声音。1924年9月29日,德国政府向战胜国发出了一份照会: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免除德国的战争责任;取得殖民地委员会统治权和修改《凡尔赛条约》中关于“德国在军备方面的不平等状况”的军事条款。面对这三条充满挑衅的照会,法国首先发难,加以阻拦。然而,英国并不反对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而且打算由此重新缔结一个关于保证德国边界的协定。

从1925年5月开始,在德国驻外国的领事馆里,除了悬挂德意志魏玛共和国的国旗以外,还悬挂了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这是在兴登堡当选魏玛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后才出现的。

随着德国军事潜力的复活,德国必然会把其矛头指向法国。法德是世仇,德国决不会忘记法国从德国割走的土地,拿走的钱财,更不会忘记战后出兵占领鲁尔地区带给德国人的耻辱。人们一直认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是战争狂人希特勒。但从新近发现的档案看,情况远为复杂。

1925年,希特勒践踏《凡尔赛条约》并开始公然重整军备,着手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计划。当时,希特勒只是慕尼黑一位不起眼的纳粹思想的传播者。

这份档案是一个名叫卡尔·迪克斯的英国人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找到的。这份重要档案在馆内尘封了多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档案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军方的上层人物为报仇雪恨而制定的。其计划内容和后来希特勒的军事行动惊人地相似。

计划要求,将战败后只允许德国拥有的10万兵力扩充到280万。希特勒在1939年入侵波兰挑起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做到了。计划设想军队的组成结构为8个完整的集团军、102个师和252位将军,这与希特勒的军队组织结构完全一样。

当然,要实现这项计划,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据说,德国国防军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就有了一项秘密预算。德国对法国占领其鲁尔工业区特别仇恨,该计划准备于1935年开战,把法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后来因为国内政局的巨变而作罢。

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全面继承这一秘密计划,并逐步完备。德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来间接实行军事化的做法,就是该秘密计划中提出的。

1931年秋,希特勒就曾说过:“如果我现在掌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过来,问他:‘全面武装要花多少钱?’如果他要求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会得到。那时人们就武装、武装、武装……”

战争狂人希特勒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世界统治者,和他年轻时短暂失明后接受的催眠治疗密不可分。

早在1918年10月,希特勒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是个下士,他遭到芥子毒气袭击而双目失明,在帕瑟瓦尔克市军方医院接受催眠治疗后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

希特勒其实是因医生的一番话而对自己拥有超能力深信不疑的。根据诊治记录记载,精神病医生福斯特曾对希特勒说:“你拥有某种罕有的力量,这是千年才难得出现一次的奇迹,耶稣是其一,穆罕默德是其二。平常人如果像你这种情况肯定会终身失明,但如果是有某种超能力的人则无可限量。你需要对自己有极强的自信,那么你就不会再失明,你也知道德国需要有超能力和极强的自信的人。”

福斯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催眠术竟使希特勒从此发狂,开始了企图统治全世界的计划。

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德国的军费一增再增,掀起了扩军备战的狂潮。德国政府煽动德国人民为“生产原料战斗”出钱出力,劝告人们把餐桌上的美味换成便宜食品,“我们可以没有黄油,但是不能没有武器,尽管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不能拿黄油射击,只能用大炮。”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在世界上居第三位。

在工业生产猛增的同时,德国军队规模迅速扩大。1934年秋,陆军总兵力为25万人左右。

1935年,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条约》,明目张胆地疯狂扩军备战,迅速地完成了扩军计划,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1936年10月初,德国出兵西班牙,不仅仅是反对共产主义的战争,而是为了测试新式武器,进行实战演习。

1937年3月7日,一支德国部队迅速地越过莱茵河桥,向亚琛、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挺进,很快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

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德国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强大的法国军队也开进莱茵区,那么这支德国部队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因为德国可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但是,英国竟然第一个劝告法国不要对德国采取惩罚,声称莱茵区是德国的领土,德国只是“回到自己的后花园”。软弱无能的法国政府也不敢采取行动,法国参谋总长甘末林解释说:“一个军事冲突,无论多么有限,都可以招致无法预料的全面战争。因此在没有做好准备以前,不能贸然出兵。”

就这样,德国赢得了这次凶险的赌博。

希特勒刚刚上任时,德国经济萎缩,军事力量脆弱,而现在,德国既有性能先进的武器,又有在西班牙练就了一身胆略和技术的飞行员和坦克指挥员。

德国陆军的主力是国防军陆军,另外还有党卫军部队。到1939年9月1日,德国的陆军总数已经达到了275.8万人,装备有各型装甲车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3340门,作战飞机4093架,以及大量工程、通讯等装备和器材。

当时,德国有39个步兵师、3个山地步兵师、5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国防军共52个师,但以上这些师并不是满员师。数量众多的“教导分队”成为全国动员时组建新部队的核心力量。德国组建了大量的重炮兵和坦克兵部队。另外,通信兵、工程兵等专业兵种的兵力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

但是,就整个德国的扩军备战而言,在其扩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兵源不足、军官训练不够、武器装备不足等障碍,直接影响了其扩军备战的质量。

当时,德国陆军的装备大部分非常破旧,就连士兵用的步枪都破旧不堪,若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基本上这些部队没有战斗力。出于发动战争的需要,德国又建立了46个师,给这些师补充兵员的任务尤其艰难。德国只好多征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而1901-1914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军事训练只能从头开始。德国把正规军队不要的破旧装备、奥地利制造的装备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缴械的装备都用来装备这些部队。就算这些破旧装备也只能勉强凑够数。

必须承认,1939年,德国陆军有很多缺点,但陆军也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的效果直到战争期间才显示出来。德国陆军跟它所有敌人的陆军相比,总体上拥有更加合理的编制,装备比较精良,官兵素质较高。

德国陆军是新组建的、采取了特殊措施,使得军队具有更合理的编制,拥有比较精良的装备。正规军早在和平时期就达到了德国统率部规定的数量,且装备有更新的现代化武器。

德国陆军的战斗训练继承了陆军的优秀传统。德国陆军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国防军的战斗训练水平比其他国家要高得多。

事实上,德国陆军具有的优势还体现在其他地方上。德国陆军根据普鲁士传统保留了士官,士官为数众多,训练有素。大批士官成为德军人员选拔、教育和训练方法的典范。当时,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没有士官。尽管德国陆军不断扩大,但大批士官作为军队训练的基础,使每个部队保持了较高的素质。另外,战前从大批士官中提拔了很多优秀的军官,事实证明他们的素质非常高。

德国陆军对军官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扩大军官的数量远比扩大士官的数量难得多。军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新组建的空军又从陆军现有3500名军官中抽调了500名军官。因此,德国不得不大量恢复现役的原德皇军队的军官和大批在警察部门中服役的一战老兵,这些人大多被调到陆军担任连长和营长。预备部队的军官只好重新培养。当时,担任预备部队基层部队的军官一般由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优秀士兵担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给德国军队带来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大大促进了德国军队战斗水平的提高,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并对二战初期德军获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军将领们认为快速行动具有巨大的优势,快速行动应由飞机、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新装备来完成。组建大量的快速机械化部队,并与训练有素的空军兵团配合作战,进行战术突破,从而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德国军队积极朝快速部队上发展。

与此相反,法国军队由于一战的胜利固执地守着1914-1918年在西线占优势地位的阵地战观念不放。根据法国人的经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防御一方的优势竟然强过进攻一方,所以他们依然觉得使用大量新式武器去提高防御很有必要,而且在炮兵方面达到绝对的优势更有必要。

在战争初期,德国国防军只有正规军在编制、训练水平和军官素质上胜过敌军。后来,法国在1939年秋不想离开马奇诺防线去进攻当时综合实力比较弱的德军,使得德军有了进一步增强以上优势的机会。

1866年4月22日,冯·泽克特在石勒苏益格出生。1885年,军官毕业后,泽克特加入皇家亚历山大近卫掷弹兵团。泽克特于1897年进入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899年,他进入德国总参谋部担任助理,军衔为陆军中尉。1913年,泽克特升任驻柏林第3军的中校参谋长。

一战爆发后,第3军在德军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中担负右翼攻势,泽克特在此次战斗中显示了较高的领导能力。1915年1月27日,泽克特升为上校,在第11集团军担任参谋长。5月2日,在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战役中,第11集团军彻底解除了沙俄军队的威胁。泽克特因策划有功晋升为少将。10月至11月,泽克特成功策划了对塞尔维亚的占领。1916年6月,泽克特调到奥匈联军担任陆军总参谋长,负责整顿军队。1917年10月,泽克特被派到土耳其担任陆军总参谋长。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13日,泽克特回到德国,负责组织在乌克兰和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退。

一战后,1919年10月11日,泽克特担任拥有实权的陆军总参谋长,负责建设10万人的精锐部队。1920年3月,54岁的泽克特升任国防军司令。泽克特为人冷淡、易怒,具有强烈的个性,在德国陆军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26年初秋,泽克特允许霍亨索伦皇家家族的成员穿上军服出席军事演习,这是《凡尔赛条约》禁止的。10月8日,泽克特被迫辞职。

1930年,泽克特竞选成为议员,支持希特勒的纳粹党。1934年,泽克特来到中国协助建设现代化的陆军,它们成为抗日初期的核心力量。

1935年3月,泽克特回到柏林。1936年12月29日,泽克特病逝。

二战前,德国空军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

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建的德国空军于1920年解散。但德国人明白,哪怕最弱小的武装力量也离不开飞机,尽管一战时飞机的任务只是侦察。所以,他们对《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军事限制根本没想遵守。

陆军军官中,尤其一些战时曾是空军的军官,想出种种办法发展空军。开始时,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对空军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当时,德国陆军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训练飞行员上绝不能落后于英法等国。

按照1926年《巴黎航空协定》,英法等国允许德国陆军和海军每年训练36个飞行员,以参加航空比赛。德国陆军和海军利用经短期训练后退入预备役的制度,每年多训练一些驾驶员,派这些飞行员去国外进行补充训练。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的民航驾校也开始培训飞行员。但民航驾校无法进行飞行战斗训练,德国飞行员必须到国外才能进行飞行战斗训练,因此,这种训练的规模不大。至1933年,陆军和海军共培养出2500名飞行员。

按照1926年的《巴黎航空协定》,德国航空工业也受到诸多限制。德国的一些飞机制造公司在国外建立分公司,用国外制造的飞机来训练德国飞行员。在德国只能制造教练机,这些教练机只能作侦察机使用。到了1933年,德国开始制造最先进的军用飞机。

希特勒上台后,空军司令戈林把所有用来发展飞机制造的企业集中起来,合成帝国的一个委员会。1933年,德国建设了大量机场,空勤和地勤人员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