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人穷什么
7507000000012

第12章 做人缺少品位——穷人的处世(4)

总之,穷人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摆布,就会经常被迫去说话,去做事。这样的生活当然很累,也很乏味。其实,这样的人生只是终生劳役,不会有任何光彩和乐趣。试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个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是这样生活的,是放弃了独立行事的权利,接受了别人的摆布而取得了成功的?拿职业选择来说,即使是穷人,也应当争做自己感兴趣、有爱好的工作,因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驱动力。曹雪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写作《红楼梦》,爱因斯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创立了相对论。这些人都不是为了服从别人的意志、寻求别人的赞许才去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如果不是独立自主庞辱不惊,如果不是自我价值、自我评定,曹雪芹、爱因斯坦、贝多芬、鲁迅这些伟大人物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以清醒的头脑预计到会有不同意见,自己也会有缺点错误。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赞许,这样,我们就不会自寻烦恼,情绪消沉,也就不会因为别人对你某一点的否定而视为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了。林肯说得好:“……假使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更不要说逐一作出相应的答辩,那我还不如辞职了事。我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尽力工作的,而且将始终不渝地这样工作。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正确的,对我的反对意见将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的,那么使有十个天使起誓说我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

这话说得多么实在而深刻呀!所谓独立行事、自我仲裁,也就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做人处世的态度。

穷人以为坚持独立自主,似乎很难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是一种错觉和误解,事实恰好相反。一个真正能够主宰自己的人只是不去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自我价值、自我追求;只是在与人交往中不会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许面跟随他人的指挥棒转。如果穷人别人希望他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这是多么可怜、毫无价值的形象;如果穷人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觉,那就没什么人会与你坦诚相见,没什么人会真正地尊重你。因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某些穷人之所以不为人们所重视,就因为他们只是留声机、传声筒,而没有自己的灵魂。实际上,最受赞许,最受欢迎的人恰恰是那些希望赞许而不是祈求赞许的人,是那些能以积极的心理态度表现美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是那些从不放弃独立自主权利的人。

最容易引起人们重视的办法是什么?有一些精明的穷人选择了自我吹嘘。这是一种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捷径,在吹嘘者那里,他所以要如此这般,实在是为了把自己推销出去,其出发点显然源于一种对于人生价值追求的本能;从生存哲学角度看,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把自我吹嘘当作一种人生的技巧和手段,则这种技巧是笨拙的,这种手段也接近卑劣。所以,培根说:自夸自赏为明智者所避免,为愚蠢者所追求。

赢得好名声,本来应该是社会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评价,为公众所给予和公认,如此之名才是真正之名,符实之名,经得起检验之名。而靠个人自我吹嘘而成的名是个什么名呢?能否真正扬名呢?

因此,有时候的确能够以自我吹嘘的手段实现扬名的目的。但是,那所扬之名是一个虚假之名。因为这名是经过自我吹嘘而出,必然经过了自我主观的筛选,惟扬自我之美,甚至夸大或者无中生有地编造自我之美,相应的,便遮掩了自我之丑。因而这是一个带着主观片面性的虚假之名。

既是虚假之名,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虚假之名如同肥皂泡,一瞬即灭;如同朝露,太阳一出就会消失。

因此,自我吹嘘的场合和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一般而言,你只能在陌生的场合,对着一些不认识你、不了解你的人来自我吹嘘一番。因为人家暂时错误地以为你何等伟大、何等高明。但是,如果因你的自我吹嘘而真正引起了别人的关注,乃至引起了别人的崇拜和尊敬,你可就糟糕了,崇拜和尊敬你的人迟早会了解你,迟早会发现你是个牛皮大王。那时候,人家就会鄙视你,不齿于你了。你绕了一个圈,一个可怜的骗人的圈套,到头来鸡飞蛋打弄巧成拙。

赤裸裸无中生有式自吹,是好吹牛者中最愚笨的一类。这种方法最容易露马脚,最易使自己陷在尴尬和难堪的境地。

添油加醋法,是从自己曾参与做过的,或与自己相关的一点业绩上生发开去,抓住一点,扩散其余。将自己参与做的、与人合做的均化为自己做的;将微不足道的扩大为较大的;将较大的扩充为惊天动地的;将一次说为二次三次,将二次三次演说为八次十次,或加以“一贯”、“从来就是”等光辉的字眼,如此之吹,你不可说他是全吹,他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隐形自吹法和间接自吹法,是用化名、假名或假人之名发表自吹文章属于隐形自吹。请人代吹、交换吹为间接自吹。

自谦式或夸人式的神吹。比如A君在某方面稍有一技之长,或有点小聪明,小有点名气。B君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A君却装出一副十分诚恳的模样,总是说自己不如B君,或说自己是门外汉。这表面上是在夸B君,实则更高地抬了自己。如果连没有名声的B君也这么值得夸奖(这是A君之所言),那么A君则更值得夸奖了(这是A君的话外音,留给B君去想,留给B君去补充)。表面上A君在说自己是“门外汉”,实际上也是为了更高地抬自己——连A君也是“门外汉”(这是A君之所言),你看A君把这道门抬得多高,多么神秘。而A君却在这方面已经小有名气(这点A比任何人都更清楚),A君该站在了怎样的高峰、达到了何等神秘的程度(这才是A君的话外音,留给B君去想,留给B君去补充)。

然而,不论自我吹嘘者方法有多少种,自吹术高低与否,他们只可一时地蒙哄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他们总逃不过明眼人,更逃不过知他底细的人。况且自吹,其心灵的空虚则永远无法掩饰。所以到头来,吹牛皮都是阿Q式的自己骗自己一场。在客观存在之中,他仍然只是他,并不能因其自吹而增添一点什么。

一个有真才实学,又目光远大的人决不会去自我吹嘘。他也用不着去自吹。只有那些实际上不怎么样的人才去自吹。所以自吹有时候也是种自卑潜意识的外露,是社会竞争的失败者不甘心和不老实的表现。

12.有钱就有面子

穷人过于爱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是穷人的一大特点。

先看看穷人与富人的比较:穷人花钱斤斤计较,富人花钱潇洒,用不着算计;朋友聚会时,穷人买单心惊肉跳,富人会说:“我来买单,谁也别争”;穷人节俭是无奈,富人节俭是美德;穷人挥霍招来非议,富人浪费会让人羡慕;穷人穿名牌西装是打肿脸充胖子,富人穿便服是朴实无华;穷人想怎样能赚到钱,富人想的是怎样赚更多的钱;穷人丢了自行车,警察见怪不怪,富人丢了汽车,警察会列为大案;穷人想让自己“看上去很富”,富人则想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穷人心里想“我要有钱该多好”,富人会说“钱对于我来说只是数字游戏”;穷人为不能给孩子交学费而伤心,富人为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而心生成就感……

穷人要面子,但更多的时候失去的是里子。一个人有没有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该怎样去赢得面子。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有了钱不就有了面子吗?

“有钱就有面子”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才有的,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观点与事例了。

苏秦最初游说失败时,回家受到全家人的白眼看待。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还听了不少讽刺话,非常伤心,从此以后他闭门自学,头悬梁,锥刺骨,刻苦读书。

后来,苏秦来到赵国,提出安邦治国的政治主张。赵王非常赞成他的主张,封他为武安君,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两。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共同抗秦。苏秦一天路过洛阳老家时,他家人听说苏秦要从洛阳经过,急忙铺平道路,请来欢迎乐队,又摆设酒、肉、水、菜,来到30里以外的地方迎接他。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更是像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嫂嫂快快请起!从前你对我那样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吃,今天怎么如此谦卑的恭敬呢?”苏秦的嫂子是个直爽的人,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而且又有许多金银财宝啊!你做高官全家沾光呀!”

苏秦听了这些话,非常感慨,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唉!同是一个苏秦,穷困的时候,没人理睬,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妻子不把我当丈夫看待。如今我居官富贵,他们都来捧我,如此奉承于我。人生在世,对权势、金钱、名利又怎能不追求呢?”

有面子和没面子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面子观。

13.穷人买彩票

前两年,中国的彩票业可是着实的火了一把。但纵观买彩票的人,却大都是穷人,有的穷人甚至深更半夜的排队去买,以实现自己的发财美梦,情景可谓是壮观。但是,彩票业是火了,但又有几个人因此而发财了呢?在买彩票的过程中常常听到“概率”这个词。那些超级彩迷们挂在嘴里的总是:计算得越精,中奖概率越高。那么,什么是概率呢?

“概率”是个数学概念,要把它解释清楚是挺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你中大奖的机会有多大。比如说:

33选6彩票获大奖的概率=33×32×3l×30×29×28/(1×2×3×4×5××6)=1107568,即1/1107568

35选7彩票获大奖的概率=35×34×33×32×31×30×29/(1×2×3×4×5×6×7)=6724520,即1/6724520

36选7彩票获大奖的概率=36×35×34×33×32×3l×30/(1×2×3×4×5×6×7)=8347680,即1/8347680

简直是天文数字!

当然,以上说的是中大奖的概率,但中奖、小奖也不容易。以36选7来说:选中6个正选号码和特别号码,概率约为1/1192526;选中6个正选号码,概率约为1/42590;选中5个正选号码和特别号码,概率约为1/14197;选中5个正选号码或选中4个正选号码和特别号码,概率约为1/394;选中4个正选号码或选中3个正选号码和特别号码,概率约为1/36。

数字是枯燥的。你可以这么简单地设想:彩票发行者不可能贴钱给你的,奖金500万元,每注彩票是2元,那么这500万元就需要250万注提供,也就是说你的中奖概率至少是250万分之一——也是天文数字!

所以,“买彩票概率”意义不大。

随着彩票的热浪,彩票图书也热销起来,甚至出现脱销现象。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市场上的彩票类图书已近百种,有本土版,也有引进版;有讲述机理、总结规律的,也有单纯举例、煽动欲望的;还有所谓获胜者中彩心得等。

在彩票风靡之前,还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有奖贴花”,这是一种储蓄方式,比如你每个月花5元10元到银行买张票花,贴满12张就可以整取,在利息之外全省每月统一开奖,按号码兑大小奖。这种做法实质上跟彩票差不多,所谓“概率”就这么回事:有的人买一张便中头奖,有的人买十张八张、十年八年连末奖也从不光顾——只有亿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有些人之所以不同意把博彩视为“投资”,就因为彩票中奖是无“规律”可言的。如彩票专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贾康就说:

很多人认为买彩票是一种投资,我不这样认为。任何一种投资活动都是有规律的,投入和产出应该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这包括风险较大的证券投资。而彩票中奖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完全靠运气。如果过分地渲染它是“投资”,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再退一步说,买彩票的中奖概率其实和每天出车祸的概率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那么多的穷人把希望寄托在这渺茫的一夜致富上,而不希望出车祸呢?可见,买彩票实在是不怎么可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