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人穷什么
7507000000013

第13章 毛病太多,心态不好——穷人的自身(1)

人穷,因此得到一块遮羞布就赶快往里面藏。生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弱点。穷人忌讳别人说他穷,真戳到了他的痛处时,比在他的伤口撒把盐还痛。穷人不敢正视自己的主张,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和血淋淋的现实,当他像驼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时,还能找出致富的理由么?

1.穷人好抱怨

穷人如果满足于他已有的,决不会有什么需求。穷人如果有了不满,只知道呆坐呻吟,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

世上确实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很多值得埋怨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世上是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十全十美。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会,抱怨他人,如果我们一定要等到世上所有条件都完美后才开始行动,那么只好永远等下去了。有的穷人为什么一辈子都干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于此。相反,那些现在的富人,哪个曾经不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过,但他却起来行动,力求改变现状,而不是埋怨,结果行动者却成功了,而穷人依旧一事无成。

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对待世事都持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报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抱有的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换个角度,相信人的心情会一下子好起来。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决定于此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牢骚满腹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心情肯定会一下子好起来。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二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预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买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么缺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他的解释,觉得有理,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一幅画,因为心态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应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往好处想,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就会少些烦恼、苦痛、牢骚,多些欢乐、平安。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否则,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

2.穷人不愿承认错误

穷人做什么事畏首畏尾,做什么都怕犯错误。

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错了。

人无完人,没有人不会没有错误,有时甚至还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可怕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知错而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

其实,如果穷人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活跃,而且能加深领导和同事对其良好印象,从而很痛快地原谅其的错误。这不但不是“失”,反是最大的“得”。

事实上,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他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仅可以消除罪恶感和自我保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制造的问题。戴尔·卡耐基告诉我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逆耳之话,即使是忠言也没多少人爱听。当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如何正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会拂袖而去,连表面的礼貌也不会做,常常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分。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错误,相信也没有人敢劝告你了,其实这是穷人做人的一大损失。

尽管自己错了——但只要能对自己诚实,这种情形十分普遍——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承认错误不仅不会丢面子,还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比为自己争辩还有趣得多。

如果穷人还是害怕别人承认自己曾经犯错,那么,请接受以下这些建议:假若你必须向别人交代,与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责难,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没有机会把你的错到处宣场之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切的责任。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要立即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这样当然有可能会被大骂一顿。可是上司的心中却会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倚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还多。

如果你所犯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或进度时,无论同事是否已发现这些不利影响,都要赶在同事找你“兴师问罪”之前主动向他道歉、解释。千万不要企图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令对方更感愤怒。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你精神不佳、工作过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偶尔不小心犯错是很普通的事情,关键是犯错后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犯错误不算什么罪大难饶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穷人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

3.穷人遵守规则

专门从事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克利杰在他的著作《改变游戏规则》中指出:“在运动场上,很多运动选手创造的佳绩,都是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比赛方法。”而富人则普遍具有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特征。

富人之所以富,因为他们善于打破传统,自创方法,并使得结果完全改观。当愈多的人说“不”的时候,也许就是他们改变的时机到了。

不知你仔细观察过小孩玩游戏没有?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总是喜欢变更规则、界线、角色和游戏方式。他们花在翻新游戏的时间,甚至比实际游戏的时间还多。大多数小孩不喜欢受人限制,不喜欢千篇一律,喜欢不停地创新、再创新。

研究行销管理的专家们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竞争会造成限制。这个意思是说,传统上一般人习惯用“硬碰硬”的方式与人正面竞争,但是这种短兵相接的方式并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制胜之道,反而会限制成功。因为当你正面去竞争的时候.等于你完伞认同这个游戏,并愿意遵守某些固定的规则与观念,你的思想就会受制于某一个框框,反而阻碍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但是,绝大多数的穷人却宁愿相信,遵守既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否则,如果人人都想打破规矩,岂不是天下大乱?然而,富人致富的诀窍告诉我们这只是一种鼓励突破思考的方法,让你更精确、有效地达成目标。换句话说,“要打破的是规则,而不是法律”。

通常情况下,在新行业取得有所成就的富人,他们和旧式的行业规则格格不入,对每件事都产生质疑,不喜欢墨守成规,偏爱自由游荡。但穷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在他们看来,按照即定规则行走,是十分妥当的一种方式。

然而,根据罗伯特克·利杰的结论:打破传统是一种心态,可以鼓励人不断学习,不停地创造,所以,如果穷人想改变现状,尝试新的挑战,就得突破规则,改变游戏方法。

所谓改变游戏规则,就是要掌握主控权。要改变规则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求变的决心。穷人遇到没有把握的状况常常会犹豫,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通常情况下,穷人决定“变”还是“不变”的标准是,如果你从以前的经验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做最坏的打算——可以赔多少?只要赔得起你就做,更何况它可能会赢。

是否求变,还有一个规则:愈是有多人说不,就愈该改变。在1993年美国大选中,克林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要改变游戏规则……”而布什总统却说:“我有丰富的经验!”也许布什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输在“往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穷人总是在遭遇很大危机的时候,才想到要改变,但到了这一步已经太晚了,应该未雨绸缪,在最好的时候,发展最快、最得意的时候,就要考虑改变。穷人最可怕的心态是,习惯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就认为:“我过去做得很好啊!为什么要改变?”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其实,失败往往就从现在开始。

应该相信一件事,当愈多的人说“不”的时候,就是必须改变的时候。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预见未来,他们只相信现在看到的,认为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过去的成就只需留下脚印,而不是让你感到自满。如果你想改变,却遇到阻力,别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给他看!

有句话说,最大的风险是不敢冒险,最大的错误是不敢犯错。穷人之所以不敢冒险,也不敢犯错,因为他们只相信看得见的事。那些他们还没见到的事,他们习惯用经验去分析,而经验告诉他们的答案往往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但对那些富人就不一样了。富人通常具有一种特征:喜欢做梦,而且不怕尝试错误。他们相信,心中的梦是支撑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而不怕犯错,才能累积成功的资本。因为有了梦想,所以他们对失败与风险比较能持乐观的看法。而且,这些成功的人,通常是成功了两次——他们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已经成功,然后他们真的就成功了!

人的潜力,很多是被后天的环境框死的。这话怎么说呢?我们知道很多的游戏规则是我们自己订的,结果这些规则反而丧失了我们的创造力。

因此,做任何事没有规则不行,但过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适当之时,要善于改变众人所循的规则。

4.穷人易自卑

贫穷让任何一个穷人都有其自卑的理由。

自卑有通常有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常常脸红,说不出话来。不敢进舞厅,不敢在所有公共场所抛头露面。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不敢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怕别人张望。不敢在公共场所讲话,即使是本班组、本车间、本科室内的讨论会上发言,也心惊胆颤,手脚不知怎样安放,局促不安,不时地摸脑袋,嗽喉咙,摸领带,拉衣服。总害怕自己说错遭人讥笑,总以为在场许多人都比自己高明,不敢发挥自己。穷人总是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地埋在沙子中间,生怕别人看到他的面目。穷人老记挂着自己身上的某一处缺陷,比如鼻梁上有颗痣,并总是忧虑于此,总想设法掩盖它。不敢与富人交往,老想着自己的贫困。

所有自卑、感到难为情的现象,都可以追究到心理的原因,因为自卑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心理感觉。

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

产生自卑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孩提时代,都有自己是“弱小”的感受;二是社会对贫富之间一种下意识的比较,使每一个穷人都有一种自愧不如的自卑感觉。还有一些实际产生自卑的原因,如从小家境不好,教育不当,或是受压抑,身心不畅,或是受蒙昧,身心未得到开发,很少有条件和机会培养自信心,以致后来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过多,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无奈,因而怀疑自己的力量,产生自卑感。

自卑的特点是感觉自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因此,穷人要战胜穷困就得战胜自卑。

战胜自卑的心态,其实就是战胜一种丧失信心的自我。

丧失自信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暂时性丧失信心,一种则来自从小养成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若不加以克服,则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你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自卑感并非无法克服,就怕你不去克服。反观这世界,许多富人都是在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后走向成功的。

因此,可以给“自卑感”下这样一种定义——一种阻碍自己成功的心理障碍。自卑感是无形的敌人,穷人必须设法战胜它,否则它所造成的危害及丧失信心、自我意识过强、不安、恐惧等种种并发症,都会为你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自信与自卑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激素。

自卑是一种自己放弃的心态,是一种无所作为,什么都不敢尝试的心态。

我们愈研究那些事业有成者,就愈加深刻地感觉到,他们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会阻碍他们的缺陷,促使他们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报偿。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我们的缺陷对我们有意外的帮助。”

不错,很可能密尔顿就是因为瞎了眼,才能写出更好的诗篇来,而贝多芬也是因为聋了,才作出了更好的曲子。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有光辉的成就,也就是因为她的瞎和聋。

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么地痛苦——而且他那个悲剧性的婚姻几乎使他濒临自杀的边缘——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那么的悲惨,他也许永远不能写出他那首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样地充满折磨,他们可能永远也写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说。

“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那个在地球上创造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的人写道,“我也许不会做到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达尔文坦白承认他的残疾对他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还有一个出生在肯塔基州森林里的一个小木屋里的孩子,他的缺陷也对他有帮助。他的名字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得到学位,而又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的话,他也许绝不可能在他心底深处找出那些在匹茨堡所发表的不朽演说。他不会有在他第二次政治演说中所说的那句如诗般的名言——这是美国的统治者所说的最美也最高贵的话:“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而要对每一个人怀有爱……”

假设我们颓丧到极点,觉得根本不可能把我们的柠檬做成柠檬水。那么,下面是穷人应该试一试的两点理由——这两点理由告诉穷人,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只赚而不会赔。

理由第一条,我们可能成功。

理由第二条,即使我们没有成功,只是试着有化负为正的企图,也就会使我们向前看而不会向后看。所以,用肯定的思想来替代否定的思想,能激发你的创造力,能刺激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忧虑那些已经过去和已经完成的事情。

以下是如何克服自卑的几点方法:

(1)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