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32

第32章 巴米扬石窟

巴米扬石窟,全长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比我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都要大得多。巴米扬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别开凿在东段和西段的两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称“东大佛”和“西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的醒目。

自贵霜帝国兴起到阿拉伯人入侵这段时期,佛教美术在当地十分盛行,巴米扬石窟成为最重要的中心。公元3~7世纪,在巴米扬盆地长约1.5千米、高约100米的摩崖上,共凿建了大约750个石窟,包括大大小小的佛龛窟、僧房窟、会堂窟,形成一个大石窟群。在主窟群东、西两端的龛状窟中各立一尊巨型石雕佛像,东边大佛像高达53米。

整座大佛像先以岩石粗雕,然后在佛像躯体上用榫钉把长长的藁绳固定在适当位置,成一圈圈U字形,以便塑造僧衣褶痕,在整座佛像和藁绳外面都涂上一层灰泥,再加以精雕。大佛像在雕塑风格上体现了印度“笈多”王朝时代的特点:佛陀身披通肩式袈裟,现出道道平行的U字形衣纹,薄薄的纱衣紧贴在身上,好像被水浸透了一样,产生出半透明的效果。面部与脚部已损坏。西边大佛像高35米,采用上述同样制作方法,为5世纪后半叶的作品,面部亦毁坏,膝盖以下的损毁处,据说系17世纪入侵者炮击造成的。

两尊大佛像的壁龛内都有壁画,其风格为萨珊王朝式,大约是6世纪末至7世纪初期绘制的。

巴米扬的壁画构图富于变化,窟顶画的形式尤其多样。与其他著名的佛教石窟群相比,巴米扬石窟壁画题材似乎不够广泛。除了雕刻、壁画外,石窟在建筑方面更具有特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石窟形制复杂变化多端,在洞窟正壁佛龛后凿建了隧道式回廊,更为巴米扬之特有风格。这一规模宏伟的大石窟群在6~7世纪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8世纪初,当地开始盛行伊斯兰文化,随之佛教石窟遭到极大破坏。在佛教广为传播的地域内,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西部的文化遗迹,佛教美术在这里兴盛了几个世纪之久,它不仅接受了印度艺术而且还接受了西方艺术的影响,融合进不少西方因素。随着佛教东渐,巴米扬石窟艺术的特点也传向东方,对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一些著名的艺术中心,特别是中国的克孜尔石窟,影响尤为明显。

巴米扬石窟在建成后的千百年中,饱经战火的劫难。有记载的大规模破坏,前后有4次。第一次发生在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服巴米扬期间,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第二次是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的铁蹄踏上了这块土地,巴米扬石窟没有躲过这次战火的劫难,在梵衍那城陷寺毁后,巴米扬石窟已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纪,当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阿富汗领土时,占领巴米扬的英军炮击了巴米扬石窟的两尊大佛,从此巴米扬大佛满目疮痍,肢体残断。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更是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人类的一大奇迹就此在世界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