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27

第27章 神秘罗布泊

曾经,罗布泊有汪洋一碧的湖水,有新鲜跃动的生命,有世代生息的罗布人,丝绸之路在这里繁荣了几百年。后来,塔里木河改道、孔雀河断流,终于在1972年,这个本来是“烟波浩渺”的罗布泊完全干涸了。

罗布泊,蒙古语叫罗布淖尔,翻译出来是“汇入多水之湖”。罗布泊曾经是多条河流的汇集处,包括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和米兰河等,也曾经是中国第二大的咸水湖(面积曾大于5000平方千米)。在古代,水乡泽国的罗布泊地区曾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乐园,植物界也曾有过繁花似锦的岁月。据《汉书》记载,这里“多葭草、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是一个安乐、富足的世界。

至近代,这里也并不完全萧条、沉寂。18世纪,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还曾记载,这里虽有“山阳平沙”“沙地旷远”,但仍有不少地方“胡桐丛生、结成林箐”。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阿不旦一带的“罗布人”,过着“不食五谷,以渔为粮,织野麻为衣,取雁毛为裘,藉水禽翼为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近百年内,罗布泊因来水断绝,渐趋缩小,直至干涸。1921年,塔里木河在尉犁县改道涌入孔雀河,东注罗布泊洼地,形成了近代罗布泊。1930~1931年,罗布泊南北长约100千米,东西宽55千米,面积在3200平方千米,呈不规则椭圆形。1942年以后,孔雀河水径流减少,罗布泊湖体收缩。20世纪60年代初期,塔里木河下游修筑水库,孔雀河上先后筑起多道堤坝,罗布泊断绝来水日趋干枯。

而今,罗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不少地方甚至终年滴水不降。暑季最高温度可达42摄氏度以上,地表温度在75摄氏度。最好的季节在春秋两季,但此时每隔三五天会遇到4~7级沙漠大风袭击。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夹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罗布人”是世代生活在罗布泊湖盆周围的维吾尔族人,他们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罗布人”主要靠野生动植物为生,常乘坐用大胡杨树挖空做成的独木舟结伴下湖捕鱼。妇女在14~16岁出嫁,男方须付给女方10捆罗布麻纤维,10捆鱼干,100~200只野鸭。胡杨独木舟是主要财产和重要交通工具,“罗布人”死后要把遗体放在独木舟内一起埋入土中。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南北道以它为界。在繁华时,楼兰肩负着丝路中迎来送往、补给给养的重任。经历400年的历史后,在公元330年后神秘地在世上消失。

白龙堆雅丹为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在历史书籍上常被提及,它位于罗布泊东北部,是一片盐碱地土台群,绵亘近百千米,由于白龙堆的土台以沙砾、石膏泥和盐碱构成,颜色呈灰白色,有阳光时还会反射点点银光,似鳞甲般,传说是远古被降服的白龙伏卧于此,故被古人将这片广袤的雅丹群称为“白龙”。这里也是容易迷路的地段之一。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