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艺术的特殊功能
艺术作为对人类社会本质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同样也是先于文字之前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初本能活动,作为一个文化的特殊领域,艺术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原始部落,鼓乐、歌唱和劳作还是未分离的整体,唱歌是表达对劳作之苦的一种缓解。在文化向前发展的时代(如中世纪),艺术仍然没有从仪式的和世俗的习惯中分离出来。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使得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通过对人类和自然的本质认识,来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和意识层面深处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传达自己的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深层认识,满足自己的审美认同需要,来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最终对于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作用和影响。
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于由内容转化为形式,这一美学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审美主体的感性,并从而影响其理性。艺术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凝结,同时它又会反馈给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讲,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的产品。如周代的《盂鼎》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土地、奴隶的铭文,它包含着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观念。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封建帝王举行祭礼的建筑,包含着祈求上天“赐予丰年”的信仰。罗丹的《思》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就像罗丹自己说的:“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一切都是思想”。所以,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人类精神产物。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许多思想家和文艺家、评论家们就一直从各自的认识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艺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作用和功能,并列出了大量的功能,如审美、启迪、交际、教育等。其中最为获得普遍认同的就是审美功能,因为艺术首先是要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也正由于这一特点,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和流派,从而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要求。这也是艺术不同于其他各种功能的最为独立的社会功能,因为凡是能够给人以审美功能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审美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于人性和自然的认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论。在审美过程当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它是相当复杂的,由于人的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所以感知、理解、想像、联想等情感的活动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心理的机制。
认识功能是艺术的首要功能之一,而认识是同教育同时存在的,认识是人类学习的主要过程,因此也具有教育功能,艺术在认知和接受教化的过程中,并非普通的教育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过程,是一个精神愉悦的过程。所以艺术的社会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我国唐代的张彦远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了艺术的这三种功能,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鉴戒贤愚、怡悦情性”。它们之间是共存的,也是所有的艺术功能当中的最高功能形式,这就是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总结。虽然人们常讲艺术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功能。但作为艺术,前两种功能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上的。没有审美功能的作品,不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审美性是第一位的。
1. 认识功能
认识功能,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活动中,能促进艺术家和欣赏者获得对主客观世界深入认识和把握的功能。也就是,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这个具有直观性的审美中介,感知、反映、把握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从感知到模仿再到认识的过程。例如希腊艺术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模仿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反映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大量的艺术作品表现希腊神话传说。古希腊的神与人同形同性,在希腊人的心目中,神是人的升华,体现希腊人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力,神正是对希腊人自身的模仿。早期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人塞诺芬尼指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神的名字从埃及传入,赫西奥德和荷马的作品,才把诸神的家世、名字、尊荣、技艺、外形教给希腊人。”【13】这本身是一个模仿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艺术创作过程路线图。
人类历史上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家自身体验,达到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人文精神的结晶。人类在最初的历史当中最开始的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从艺术开始的,从对于最原始自然形象的描摹到最后产生崇拜和创造出神,再到各种艺术品的出现,整个过程都是人类在对于自身进行重新审视的认知过程。例如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腊人那种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为一体的戏剧理想,有意识地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舞剧形式。【14】
同样艺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毕加索的《和平鸽》、《格尔尼卡》认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悲壮斗争生活:从库尔贝的《石工》、《筛麦的妇女》中认识19世纪法国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状态。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其中就描绘了当时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和唐朝的宫廷礼仪,而且可以了解汉人和吐蕃族的服饰差异。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具体描绘的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京城汴梁的社会生活、城廊店铺、虹桥渡船、车马行人、城郊风光等。它让我们具体地认识了北宋京城的城乡面貌、生活状态、风土民情、社会经济状况等。【15】在这方面,数不胜数的中外画家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了解所描绘对象的世界和历史,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生活的方面等内容。因此,人们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人生,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可以说艺术的形式力量诉诸“生命感性”的一切领域,艺术是通过植根于生命感性的形式力量,对人类生命状况和精神运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揭示和创造。
艺术的认知功能,能够发挥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艺术之美包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整个领域,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艺术的认识作用是以艺术的感性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例如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现象揭露本质,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感性认识揭示理性认识,使得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例如:《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这便是艺术的力量。再如曹操“千里无人烟,白骨遮平原”形象地表达了对于战争所造成的惨状的悲哀和痛恨,使他统一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艺术作品像镜子一样映射了这个世界。
2. 教育功能
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内心世界建立起对美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关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典范,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价值评价标准,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在认识和创作艺术的同时,通过创作艺术来认识人性以及自然,用艺术来表达内涵和本质,或者通过认识艺术并且了解和认识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本质,在获得精神层面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使人的精神面貌获得升华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艺术的教育过程。因此艺术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在正确反映生活的基础上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力量,恰恰表现在艺术家能够把自己同社会、同人民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公益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以鲜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粮食”的含义,教育和提醒着人们注意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作风。
从古至今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并以此为责任和动力来进行艺术创作。尤其是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国家里更加重视这一作用。孔子曾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他以“六艺”教授弟子,“六艺”就是一套综合的艺术体系,是文化艺术的综合体。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从而演化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乐则陶冶人的性情和德行,通过艺术教育过程,起到感化和陶冶人的重要作用。在西方,这种情况跟中国几乎是相对应的,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认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德谟克利特认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识”,而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这是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那么,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或艺术教育思想的是柏拉图。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过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过程。他看到了艺术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的作用。柏拉图提出了以体育教育儿童的身体,以音乐教育儿童的心灵的方法。他对音乐非常重视,他提出要艺术家将自然美描绘出来,让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环境地带一样,每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虽然柏拉图想把荷马和其他的诗人赶出他设计的“理想国”,但是最后论证下来,他认为还是不能不要教育,不能不要文学艺术,认为艺术教育对他的理想国还是有用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强调戏剧、音乐、文艺作品对人的情感的净化功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教育作用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其本质在于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创作过程,正因为它是一种文明的创作过程,才决定了它所承载的文明信息具有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于宇宙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本质信息,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情感世界。《尚书·舜典》云,“诗言志”。即说诗应当表达个人的情志。正因如此,所以中国的文学,主张经世致用,美善相兼,言志载道,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强烈关注人的道德,主张修身养性、尊用崇善,仁义、至诚、中庸、贡献等。例如唐代的壁画和雕塑,其本身不单单是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盛唐时期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是艺术本质的所在。再如,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收录了25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他的小说和杂文里面塑造了孔乙己、闰土、阿Q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从清末到大革命前夕的中国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寄托着鲁迅先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理想,包含着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于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其作品的教育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教育意义。
艺术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因为它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含蓄的,以引导人以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来获得认知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其教育方式往往是以“寓教于人”的教育方式,因此艺术教育的方式更加深刻,更加震撼人心。例如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通过感官的震撼和理解,给每一个看到的人以不同的启迪和感受。音乐也是如此,在每一个民族在为生存权而斗争的时候,都会诞生一大批有深刻教育意义和震撼人心的作品,许多义无反顾的战士,都是高唱着自己民族的凯歌走向前线,去面对死亡意义的。
艺术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情感人”,艺术教育不是道德说教,更不是刻板的道德训诫,而是通过气氛的烘托来获得感染力,使得受教育者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情感和教育目的。例如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山花雪月的描写,借助大自然的丰富景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独特的自然观审视社会和历史,体现了主人公的英雄情怀,以及对自然美的独特认识和对崇高美的张扬,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罗兰在看到《孔乙己》之后,感动得哭了,他说他看到了中国人的良心,看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由此可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的沟通和教育也是最为深刻的。
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专场举办的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深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因为《如歌的行板》作为柴科夫斯基前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产生于俄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在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这是一个政治和文化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柴科夫斯基正是在这部作品中灌注了自己对于俄罗斯民族遭受苦难的同情。所以当托尔斯泰在倾听这首乐曲时,被它深深地打动,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感受到了这部艺术品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并为之动情泪下。
艺术的教育功能十分重要,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的,它需要通过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才有可能实现其审美教育的理想,正如海德格尔从情感上真正理解了凡高的作品《鞋》,他才会对作品有了如此深刻的剖析,才能“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看到“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才能在“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感受到“聚集着他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当我们悉心聆听威尔第的《四季》时,我们的心灵感受到四季一样平缓、舒畅、宁静而安详。当我们悉心聆听贝多芬的《命运》时,我们能从每一个音符中产生与音乐旋律一样的起伏与震撼。
3. 娱乐功能
艺术的娱乐作用则是艺术在所具备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之后,给人审美认识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会带给人审美上的快感,其作用与另两个功能是一致的。自人类诞生、进化以来,人类不仅仅在劳动中创造着物质财富以满足生存的需求,同时人类有大脑、有思想、有精神追求,因此,在自身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类开始不断地创造精神财富,艺术就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娱乐作用主要是人在创作与被创作之间,欣赏与阅读之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实精神的过程。人类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传承中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心灵的丰富、自身内涵的提高,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一块非物质化的净土。
审美是人类对于美感的感受和认知,美感本性是人类另一种天生的情感感受。它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不是实用的、功利性的,而是感受独特的审美愉悦。所以审美功能是艺术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审美心理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当我们惊叹于达·芬奇是如何捕捉住《蒙娜丽莎》容貌与内心的迷人微笑魅力的时候,当我们佩服于我国先民是以何等巧妙的智慧创造出那优美而又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凤鸟形象的时候,或者是置身于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中国建筑园林环境中的时候,就会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精神的放松与寄托,更从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关怀,使思想感情得到了无限的感染与升华,使生活经历得到了丰富与扩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绘画中色彩优美处理的技巧给人快感,音乐中的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人表达情感的天性。我们走进美术馆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在视觉的感染与冲击下,领悟着色彩与形体背后深藏着的丰富的情感。我们走进音乐厅去聆听音乐作品,感受着乐曲旋律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陶冶,领悟着作曲家内心世界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或舒缓或轻快的心灵震撼。《问题集》第十九卷专门探讨音乐中的不同旋律、节奏、声乐和器乐,为何能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指出: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的运动,同人们的行为相关,最易表达人的情感和品性:悲剧的歌唱中穿插朗诵会产生悲剧效果,因为对比表现情感,造成不幸或悲痛的效果,单调则难以使人悲恸欲绝。总之,各种模仿手段、方式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出于人的美感天性,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所以审美是人类对于自身的一种探索和研究。
艺术教育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因为教育不是强制的,寓教于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接受方式,是艺术所特有的教育特点。“乐者乐也”,是我国先贤们在《乐记》中就已经阐明的哲学观点。对于艺术的娱乐作用,儒家也有同样更加深刻的阐述,如“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治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因此儒家的观点,在很久以前就已经阐明,艺术应该给人带来快乐,更加强调高尚的艺术可以得道,并且从中获得享受,而失去了艺术的道,则不会获得快乐,会受到惑的苦恼。在中国古人那里礼乐艺术是作为一种享受来存在的,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把它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元素。
艺术具有的娱乐性可以带来愉快的激动、莫大的欢畅和喜悦的享受,也激励着情感。鲍列夫曾在《美学》一书中也这样阐释审美的娱乐作用:“艺术使人们得到快乐,并使人们参与艺术家的创造。古希腊人早就注意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乐,并把它区别于肉欲的快乐,这种特殊的快乐是伴随着艺术的所有功能,使其别具色彩的精神享受。”
审美功能就是由艺术所具有的美的特征产生的,例如《琵琶行》是一篇诗化了的审美记录,它不但写出了审美心理的复杂丰富,而且还深刻地写出了审美活动和人、和社会经历的关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悟,因为我们谁都曾经是天涯沦落之人,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杜甫在他的诗《琵琶行》中曾经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来形容离开了艺术享受之后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之情。因此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对于艺术家本身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宣泄,而宣泄对于人类来说其实是一种娱乐享受。从而达到陶冶人的性情,这就是艺术的审美功能。因此,艺术作品不仅感动我们,而且也能促进我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中国古代文人在工作之余都是以琴棋书画作为其调节手段,在感官的享受过程中得到创作的感性升华。
艺术欣赏是审美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艺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人们欣赏艺术,喜爱艺术,其归根结底是由于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通过欣赏艺术在审美的欲望上得到满足,产生美感。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消遣是为了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工作所产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使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听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
艺术创作也同样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艺术家始终处于一种完全忘我、沉醉其中的状态,处在一种极端的精神享受之中。艺术欣赏同样也不外乎这样一种状态,在接受熏陶的过程中,也一样是陶醉其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比如当年徐悲鸿等一大批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留学时,每天都沉醉于各个美术馆内的艺术品中,每天欣赏,流连忘返,就连午饭也都在艺术馆里面解决,可见这种享受在某些时候是可以超越物质享受的。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更加需求的则是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当我国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开始活跃,艺术作品的收藏和投入也在逐年增长。
由于艺术欣赏和创作过程都是一种感性的形象思维过程,形象思维可以使逻辑思维之后的疲劳得到充分的缓解,使得劳动者以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是缓解社会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法国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里面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了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这就叫弱刺激变为强刺激。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我们的工作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艺术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创作境界。例如爱因斯坦在谈到他的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中的时候,他说:“当时我在草坪上躺着,我的思维进入了一种冥想状态,在浩瀚的太空中,突然一束光飞来,飞速向前逐渐超越了一切,然后我看到了我以前的样子,当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时间就可以倒流!”所以艺术思维是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
艺术欣赏可以使人们在精神愉悦的同时获得肉体上的放松与解脱。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采用艺术治疗技法,能够让医生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技法,达到与病人在心灵上的沟通,美国甚至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科。因此,应鼓励教育工作者使用艺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艺术疗法实际上可以称做是寓教于乐的娱乐治疗,它是艺术所具有的功能延伸,反映了深层社会功能。
艺术的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当将三者统一起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一切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艺术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的,以审美为前提,这也是艺术功能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艺术的娱乐功能不同于体育休闲的娱乐功能,认识功能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不同于道德的教育功能,正是在于这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而不是物质或生理上的审美享受。
注释:
【1】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82.
【2】洛克.现代艺术哲学.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3.
【3】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07.
【4】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4.
【5】格尔.美学: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
【6】格尔.美学: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
【7】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80.
【8】林斯基选集:二卷.满涛,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2:428429.
【9】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24.
【10】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04.
【11】格尔.美学: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12】尔斯泰.论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7.
【13】罗多德.历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3135.
【14】荫培.舞蹈知识手册之芭蕾基本知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94.
【15】梦.美术概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