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一定要知道的管人智慧
7394200000045

第45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一定要知道的管人制度(3)

中间的那只老鼠说:“我感觉到下面的老鼠抽搐了一下,于是我抖了一下。”

而最下面的老鼠说:“我好像听见猫叫,所以抽搐了一下。”

就这样,它们并不去找此次失败的原因,而是互相推诿着责任。

这三只老鼠之所以在失败后互相推责任,正是因为制度没有落实到位,结果是谁都没有责任。所以,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把制度落实到位,让员工负起责任,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

这种将“集体负责”当作挡箭牌的现象,有点像人们常说的“法不则众”。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若长期以来得不到根本解决,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很多负面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经营不善或是面临破产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定好制度,把责任划分到个人身上,出了问题人要承担错误、接受惩罚,这样才能让每个岗位都负起责任来。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理员工离不开制度,再好的制度,只有落实到位才能让责任到人。

下面这几种方法有助于将制度落实到位。

(1)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有流程做保证,制度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要通过流程去实施。

(2)向员工分派工作时,要做到先分工再合作,这样能把每件事都分到个人头上,不留推诿的余地。

(3)监督工作流程。员工的工作流程要有责任人,谁负责这个流程,出了问题就找谁;大家有问题去问这个流程的负责人怎么解决,而不是去找老板。

(4)当员工的工作遇到问题时,领导者要先去看流程,从流程上解决问题。流程有问题的完善流程,没有流程的建立流程。

需要管头管脚,但不要从头管到脚

领导者一定要明白,制定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员工工作存在的问题,理顺工作流程,鼓励先进,纠偏改错,使公司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所以,制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细越好,而是要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确保员工们清楚地了解工作任务。也就是说,领导者应该知道在向员工布置任务的时候,用制度来管员工工作的开始和结果,即不能对员工从头管到脚。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讲的就是人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敢于尝试和创新的精神。员工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员工接到新的任务时,领导最好只把任务交代清楚,把你要的结果讲出来,对员工工作中的细节不要去过问太多,因为一旦你过多地插手员工的工作或是过多的指点,会让员工无所适从而导致无法施展才华。一方面让你的员工永远也学不会自己独立做事情。特别是当你把一切经验都告诉他时,他就会完全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不会亲自去实践,甚至无法面对困难,一旦有什么挫折,他就会想到你,而不会想办法自己去处理。另一方面,会让你的员工失去自由,他们的思路、工作方式等都会束缚在你的这些“帮助”之中了,发挥不出他们自己的能动性。这个团队的力量就会变成你一个人的力量。此时,纵使你有三头六臂,也难挡得住四面八方的攻击的。如此一来,会在无形中加大你管理的工作量,将本来属于你的那些工作时间白白浪费掉,使得其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头管到脚,百害而无一利。

韦尔奇是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当年他曾经为此做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培训游戏。在做这个游戏的前一天,他召集来参加游戏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后,就给每个参加游戏的人发了一顶耐克帽子和一双耐克鞋。然后问他们:“你们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发帽子和鞋子吗?”

下属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为了明天的登山活动。”

韦尔奇接着问:“假如我还要给你们发衣服乃至内衣裤,大家会有什么感觉呢?”

听了韦尔奇的话,下属们不约而同地连声:“不要,不要,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还是让我们自己来解决更好一些。”

韦尔奇这才说出要表达的意思:“你们说对了!你们是不该要,我也不该给。这就好比咱们的管理工作,只要管头管脚就足够了,万万不可‘从头管到脚’,那样会让员工和你们一样,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的。”

由此可见,用制度管人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只“管头管脚”,千万不能“从头管到脚”,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让制度发挥作用。可是,许多领导者习惯于相信自己,不放心他人,经常忍不住过问员工的工作过程,让制度形同虚设,这几乎成为领导者的通病。

然而,正是因为领导喜欢对员工的工作从头管到脚,不仅让你凡事必躬亲、独断专行、疑神疑鬼,还让员工越来越束手束脚,最后养成依赖、从众和封闭的习惯,把最为宝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得弱智病。因此,领导者要想用制度做到不从头管到脚,必须把握两个关键因素:

(1)为员工搭好平台,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地方去做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特长,而这些特长的发挥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领导者要善于为员工搭好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例如,美国微软公司项目开发效率很高,其原因之一就是给项目小组配置充分的工作资源,包括资金、人员、工具等。作为领导者,必须给员工创造一个宽松、信任并能获得强有力支持的工作环境。韦尔奇说:“我的工作是位最优秀的职员提供最广阔的机会,同时最合理地分配资金。这就是全部。传达思想,分配资源,然后让开道路。”让员工到合适的地方去做事,同时获得合适的空间和资源,这样,员工的潜能自然就会迸发出来。

(2)只关注工作结果,让员工自由去拼搏。领导向员工分配工作时,就如同进行越野比赛,只要把起点、终点和比赛路径确定下来就足够了,让他们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例如,现在有很多知名公司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不硬性规定员工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对于特定的任务,只要给定一个完成期限,具体的过程就由员工自己来安排,最终以结果来衡量工作业绩。由于公司给予了员工充分自由的空间,员工会十分努力地来回报公司,做出的结果自然也不会让公司失望。所以,把实现结果的过程交给部下,实在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管理办法。管理大师杜拉克说,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监控行为,让管理进入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状态。要进入这种状态,领导者要管好“头”和“脚”。“管头”最重要的是解决“做什么”和“谁来做”的问题,即,要清晰地向员工描绘企业的未来,聚焦战略路线,把“做什么”这个问题想清楚,并完全地转交给员工,给他们指出极其明朗的方向。

制定制度必须遵守的原则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还是刚刚成立,都离不开一些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制定制度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制度的执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执行实际上是在规范和改变成员的工作习惯。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规定或条例,包括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把握和遵循一些原则。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因企业而异。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企业的一套制度来。任何企业的制度都是不同的。任何卓有成效的制度必定是最适合该企业的制度。

德国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航空公司,按理说,这样大的一个公司,制度一定是很严格也很正式的。然而,来这个公司参观的人却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上下班的时候,员工们会把自己的身份卡放入电子计算器,立刻,该员工在本星期已经工作了多少小时显示了出来。

有人对于公司这种过于宽松的制度感到好奇,就忍不住去问公司负责人。原来,该公司实行了灵活的上下班制度。公司对员工的劳动只考核其成果,不规定具体时间,只要在所要求的期间内按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就照付薪金,并按工作质量发放奖金。

公司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员工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自由支配时间。

事实证明,由于这家航空公司制定的制度符合员工的习惯,使他们的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员工不但免受交通拥挤之苦,而且可以根据工作任务和本人生活方便,与企业共同商定上下班时间。这样,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因而产生了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热情。其结果当然是企业也大大受益了。

纵观国内外那些优秀的企业,就会发现其管理制度突出“实用、简洁、高效及一岗多能”的原则,同时,各部门的岗位职责界定清晰,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另外,为保证制度的落实,对各分公司、各办职责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分期考评,使各部、各办能够认真执行制度和岗位职责,并形成一种习惯。各分公司制定合理化制度,包括办公室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回访制度、激励制度等,有了这些制度就能以制度管人,制度就是权力,管理要靠制度。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尚且如此困难,况且制度是要改变组织所有成员的工作习惯,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因此,公司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不仅要确保制度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制度在实施时能被成功地执行。制定制度不能草率,应符合以下原则:

(1)当事人参与的原则。让当事人参与制度的制定是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这个制度是针对整个组织的,那么要尽量让组织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如果只是针对某个工作流程而制定的制度,那么就需要请该流程的相关成员参与进来。一般情况下,起草人在制定制度前,要认真调查,之后再起草制度的草案,然后把草案公布于众,让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和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重点的当事人,起草人要个别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认真作记录和总结。收集意见后,起草人要认真研究,然后针对不同意见来商讨。虽然让当事人参与会让制定制度变得复杂起来,但却会为今后制度的执行减少很多障碍。

(2)简明扼要的原则。因为制度是需要执行的,当组织成员对制度本身无法深入地了解时,就谈不上能很好地执行。制度是针对所有当事人的,所以制度本身的语言描述应该尽可能地简明、扼要、易懂,并且不产生歧义,让所有的当事人都可以轻松理解。另外,制度不必做得太完备,否则会损害制度的简明性和易懂性,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同时,因为每位成员都对制度有基于常识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并不必在制度中面面俱到。

(3)适用性原则。制定制度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考虑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技术特性及管理沟通的需要等,以保证制度规范具有可行性、适用性。

(4)科学性原则。虽说制度要因企业实际而制定,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即制定制度时要遵从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度化的管理,必须服从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违反了原则只会导致失败。

(5)必要性原则。制定制度一定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必要的制度一个都不能少,不必要的制度一个也不能要,否则会扰乱企业的正常活动。

(6)合法性原则。这是领导者最不容忽视的一条,就是说,你制定的制度内容要与国家的法律、法令、法规保持一致性,绝不可与之相违背。

(7)合理性原则。企业制定的制度要能在员工中实行下去,除了需要领导的管理技巧外,还有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制度一定要合理。即一方面要体现严谨、公正、高度的制约性、严肃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人性的特点,避免不近情、不合理等情况出现。制度只有做到了合理,才会得到员工的支持。

(8)完整性原则。企业制度规范是否完整,是关乎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制度内容全面、系统、配套,才有助于企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