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豪必备的十大素质
7359800000004

第4章 丰富的想像力与远见(1)

9. 想像力:财富的金矿

如果把欲望比喻成一炉炭火,不断的想像就是吹向欲望之炉的劲风,使炉火烈焰熊熊。想像的起源来自于内心,它滋养着欲望,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歌德曾说:“想像可以使人达成期望,并借思考来决定人生。”每一个巨额财富的故事几乎都始于想像力的完美演出。

短视者最多看到黄灿灿的金币一样的太阳,有远见者却能看见满天金币狂舞般的无限星空。远见召唤我们去行动。心中有了一幅宏图,就可以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把身边的物质条件作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令人快慰的境界。有远见的人不但能赚今天的钱,并且能赚到明天的钱。

如果我们周围有谁提出要“卖月亮”,我们一定会以为他“穷疯了”。然而一位叫霍普的汽车商就想出了这个异想天开的主意。尽管有许多人怀疑甚至讽刺,但霍普的“卖月亮”的生意不仅开张了,而且异常火爆。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买主中,既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美国航天总署的科学家,还有阿拉伯的酋长和俄罗斯的阔佬们,甚至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卡特。

霍普的名字在英语中就是“希望”的意思。然而他经营汽车生意却十分不如意,以致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妻子。1995年圣诞夜,独自望着一轮圆月长吁短叹的霍普先生突然灵机一动:“既然卖不成汽车,为什么不试试卖月亮?”

霍普当即查阅了手头有关月亮的法律条文,结果只发现一份1967年的国际公约规定:“禁止任何国家将任何一个天体据为己有。”公约上没有规定“个人”不能拥有天体。于是霍普马上请律师起草了一份文件,规定月亮和其他八个星体从此归他所有。他把文件和自己起草的星球地契交给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几个星期后,“月亮大使馆”公司就顺利开业了。霍普把月亮分成11万份,每份有单独的编号。每份的面积是17多万亩,价格是每亩15-90美元,外加1-16美元的“月亮税”。

1996年秋天,美国一家国内颇有影响力的电视台从奇闻怪事的角度播放了“月亮大使馆”的有关消息,结果原本是讥讽的电视节目却给霍普做了一次极好的广告。在节目播出后没几天,他就卖出了近2000份月亮土地。当这个节目在瑞典播出后,一周之内,就有4000张订单寄到……

霍普先生“卖月亮”居然能大获成功,的确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尽管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霍普先生却是非常认真对待的。他不仅查阅了法律、聘请了律师、进行了公证,还注册了公司,明码标价,的确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亨利·福特1863年7月生于美国密西根州。他的父亲是个农夫,觉得孩子上学根本就是一种浪费。老福特认为他的儿子应该留在农场当帮手,而不是去念书。

自幼在农场工作的福特,很早就对机器产生兴趣。福特十二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构想制造一部“能够在公路上行走的机器”,这一想法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里。

旁边的人都“劝导”福特放弃他那“奇怪的念头”,认为他的构想是不切实际的。但福特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他试着用蒸汽去推动他构想的机器,试了两年多,但行不通。后来,他在杂志上看到可以用汽油氧化之后形成的燃料代替照明煤气,触发了他的“创作性想像力”。他全心投入汽油机的研究工作。他的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邀请他当底特律爱迪生公司的工程师,实现了他的梦想。

在1892年,福特二十九岁之时,他终于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而在1896年,也就是福特三十三岁的时候,世界上第一部摩托车便面世了。

从1908年开始,福特致力于推广摩托车,用最低廉的价格,去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今日的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而底特律不仅一跃成为美国的大工业城,更变为福特的财富之都。

想像力是灵魂的工厂,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在这里铸造的。从十二岁的构想,到三十三岁的实现,福特花了二十一年在“灵魂的工厂”铸造他的摩托车。以后的日子,福特的想像力便成为一个“财富的金矿”,替他与数以万计的人创造了天文数字的财富。

10. 两种不同类型的想像力

想像力依其功能分为两种型态,一种为著名的“综合型想像力”(Synthetic imagination),另一种则为“创造型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

综合型想像力透过创造型想像力的能力,人类的有限心灵直接与无穷智慧连线。“预感”和“灵感”便是透过此能力获得的。所有基本的或新的构想也是借着这种能力传至个人的。一个人可透过这种能力“进入”或者联系他人的潜意识。

创造型想像力会自动发挥功能,这种能力只有在有意识高度迅速的活动下,才会发生作用,譬如,经由“强烈欲望”的情绪去刺激有意识的时候。

创造能力发展的灵敏程度,与利用它的次数成正比。

伟大的商界,工业界和金融界的领导人物,以及艺术家、诗人和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发挥了创造型想像力的能力。

综合型想像力和创造型想像力,两者能力的灵敏程度,都会因不断地使用而培养出来,正如人体的肌肉与器官,都是愈常用愈发达。

欲望只是一种意念,一种冲动。它模糊且短暂。在转变为实质对等物以前,它是抽象的、没价值的。在转化欲望为金钱的过程中,综合型想像力是最常被使用的,但你必须记住一点,你也可能会面临需要用到创造型想像力的状况和环境。

11. 驱动想像力的双轮

一个人的反应、感觉和行动,永远遵循着他对自己与环境的想像而行,驱动这种想像力的双轮,跨越心理的门槛,方能获得成功与财富。

如果把欲望比喻成一炉炭火,不断的想像就是吹向欲望之炉的劲风,使炉火烈焰熊熊。想像的起源来自于内心,它滋养着欲望,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歌德曾说:“想像可以使人达成期望,并借思考来决定人生。”

大约100年前的一天,一位年老的乡村医生驾着他自己的马车到了一个小镇。他悄悄溜进那家他常去购药的药房,与一个年轻的药剂师做了一桩并不惊人的买卖:老医生和药剂师谈了足有一个钟头。后来,年轻的药剂师跟随老医生来到马车上,取回了一个老式铜壶和一片用来搅动壶里东西的橹状的木板。年轻的药剂师检查完那只老铜壶后,一次性付给乡村医生500美元。随后,老医生才交给年轻药剂师一张写着秘密配方的小纸片。

铜壶里装着一种可以令人生津止渴的特殊饮品,而它的制造配方就写在那张小小的旧纸片上。这配方是那个乡村老医生的创意——想像力的产品。年轻药剂师的信心使他倾其500美元的积蓄将此创意买了下来。我们无法肯定那个乡村医生的配方有多神奇,也难以确定这个年轻的药剂师对这个配方进行了多大程度的修改。总之,这个叫爱撒·肯特拉的年轻药剂师,将一种秘密成分加入老医生的秘方中后,生产出了一种畅销全球的美妙饮品——可口可乐。

如今,“老医生”和爱撒·肯特拉这个极富想像力的创意,为他自己和数百万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

可口可乐是一个“想像力导致成功”的实例。“无论你是谁,不管你住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以后一定要记住,每次看到‘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就应想到它是由一个单纯的创意造出来的。爱撒·肯特拉加进那铜壶的秘密成分,就是想像力的结晶!”创造了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学祖师拿破仑·希尔这样肯定地提醒人们说。

12. 构想是一股无形的力量

一般说来,构想是藉由想像力而驱策出行动的一股意念冲动。所有杰出的销售员都知道,一个好的构想可以帮助他售出卖不掉的商品。

每一个巨额财富的故事几乎都始于构想创始人与构想推销人一起合作、完美演出的那一天。卡内基身旁环绕着一群能为其所不能为的人,他们创造构想,实际推动构想,使卡内基及其他人富有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好几百万的人一生盼望着有幸运的突破。或许好运的确能带给人一个机会,也许一次幸运的突破能为你的人生带来机会,但在机会变为一项资产以前,你所投注的可能是二十五年坚毅的努力。

“机会”使拿破仑·希尔幸运地遇到安德鲁·卡内基,并得其合作。在那一次的机遇中,卡内基在拿破仑·希尔心中植入了一个构想,就是将成就原则组织为成功哲学。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哲学使得千万人因之获益,而且透过此哲学的应用,也出现了许多致富的例子,其实起点是很简单的,只不过是任何人都创造得出的构想。

卡内基的确带给了拿破仑·希尔好运,但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决心、明确的目标、达成目标的欲望以及二十五年的坚毅努力。

当卡内基先生首次将此构想带给拿破仑·希尔之后,他便想尽办法培育它,诱使它继续滋长。慢慢地,构想在其本身的力量下,长成了巨人,并反过来诱引他、关照他以及驱策他。构想的确就是那样的。起初,是你产生它们,赋予它们行动力并指引它们,然后,它们茁壮成长并藉其本身的力量,扫除所有障碍。

构想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但却比产生它们的有形头脑更有力量,当有形的头脑已归尘土之后,构想仍有继续生存的力量。

然而,仅仅拥有构想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仅仅只是欣赏构想出来的远景图像,那你只能算是一个幻想家——一个没有力量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有了明确的远景后,就必须有实现它的坚定决心,决心会将梦想变为现实。

有了实现梦想的坚定决心后,就必须有不可征服、毫不动摇的信念:坚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你应完全相信,梦想中的一切就是属于你的,只要你需要,它们随手可得。

在你搬入现实的新房前,可以生活在想像的新房里。在精神世界中,你可以立刻享受到拥有的快乐。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无论你祈求什么,请相信,你必将收到并拥有这份恩赐。”

把你想要的东西想像成已经环绕在你周围、唾手可得的东西,把你自己想像成已经拥有并正在使用这些东西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你可以充分享用这些东西,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拥有它们,你将充分享用它们一样。沉思你的远景图像使其清晰明确,然后在精神上拥有远景图像中的所有一切。请坚定地把握住这种精神上的所有权,毫不动摇地相信梦想必将变为现实。

13. 远见最值钱

有远见的人不但能赚今天的钱,并且能赚到明天的钱。世界上最值钱的是什么?远见最值钱。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