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豪必备的十大素质
7359800000005

第5章 丰富的想像力与远见(2)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十袋。

“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布若说:“请休息一会儿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总经理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十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请问,你能想到几步呢?在现实生活中,多想几步,即远见卓识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价值。

而大多数人在看清事实之后却没有估量将来会发生什么情况,而只顾眼前,这是短视。

短视者最多看到黄灿灿的金币一样的太阳,有远见者却能看见满天金币狂舞般的无限星空。远见告诉我们可能会得到什么东西,远见召唤我们去行动。心中有了一幅宏图,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把身边的物质条件作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令人快慰的境界。这样,我们就拥有了无可限量的永恒价值。

2002年《中国大陆百富榜》上排名四十二的昝圣达只有三十九岁,任江苏综艺集团、江苏综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涉足高科技投资、芯片、纺织等多个领域。昝圣达的个人资产为15亿美元。

昝圣达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他的名字甚至不如他所投资的连邦、8848有名。但是,在他的王国,他是一位绝对出色的领导者。一位普通的综艺员工说:“昝总是个让人敬畏的领导,可内心又觉得他很亲切。”

纵观综艺集团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串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脚印。昝圣达在设计师做得得心应手的时候毅然辞职创业,因为他隐隐感受到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美好前程;在服装内销市场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又突然改做外销市场,因为他预见到了国内市场竞争的惨烈和利润的稀释;在稳坐我国丝绸服装出口企业的冠军宝座的时候,他又将投资范围拓展到木业,因为他意识到服装企业的增长速度已接近极限,企业必须寻找新的“舞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看懂资本市场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果断行动,为企业上市倾尽全力;在传统产业生意兴隆万事如意的时候,他又一步步地介入高科技领域,从软件流通到软件开发再到芯片设计,步步为营,棋棋领先。

昝圣达说,他的指导思想是“远离竞争”,在一个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必须考虑新的投资方向以分散风险。因为一个过热的行业会吸引过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很快会因为竞争激烈而降低利润。转型总是痛苦的,尤其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可昝圣达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其承受被动改变的痛苦,不如主动改变,先苦后甜。”

一些媒体认为昝圣达是个资本玩家,昝圣达否认,他觉得自己是个实业家。不过昝圣达对于资本运作倒是有一套颇为成熟的理论。他认为,传统产业做的是加减法,企业发展的速度相当有限;而运用资本经营做的则是乘法,速度大大提高;如果成功的资本经营再加上高科技产业,那么做的就是乘方了,能使企业以几何级数迅速壮大。正因为如此,发展到今天的综艺在项目选择方面,一定要科技含量高又有市场,门槛低的决不进入。

昝圣达最关心的关键问题有三方面:市场在哪里?技术优势在哪里?成本优势在哪里?有些产品有很高的技术,但没市场,你卖给谁?有的有市场,但技术很低,谁都可以进入。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要看企业的成本优势在哪里。

综艺如今选择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在各个行业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昝圣达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才卖产品。过去我们是卖产品的,赚的是辛苦钱,而且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行情好的时候能赚钱,行情不好就赚不到钱了。

14 富豪的眼光

有一个“购买泥土”的故事,特别耐人寻味。

三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找发财机会。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等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十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第一个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颗最好的苹果树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把果苗栽种,整整三年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指着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还怎么长果?”

年轻人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这个年轻人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农业科技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用整整三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了苹果树苗。

十年过去了,这三位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的年轻人命运迥然不同。第一位购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太多,所以赚的钱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不赚钱或者赔钱。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他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和山区的苹果相比不相上下,每年秋天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从这三个年轻人的经历里,我们可以看到,远见是多么的值钱。做生意要有远大的眼光,要配合时代的需要。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称职和优秀的商人。

Oracle(甲骨文)的董事长兼CEO拉里·埃里森就是一个有着敏锐商业眼光的企业家。埃里森来自社会底层,出身低微,三十二岁前还一无所有,二十年后却成为硅谷首富、世界首富的最有力竞争者。他孤僻高傲,独来独往,从不接受传统的智慧,没有得到一个学位文凭;他凶蛮好斗,吹牛,放空炮;他又是个典型的“好色之徒”,结过三次婚却花心依旧,身边总有美女陪伴。绝顶聪明、奸猾的埃里森承袭了犹太人的优良因子,与他拥有巨量财富齐名的是他的“坏”,“硅谷坏男孩”的绰号流传世界。这样一个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者,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真是令人费解,可以说是一个世纪之谜。其实埃里森能够成功致富,除了由于美国社会崇尚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发源地的大环境之外,还在于他所具有的敏锐的商业眼光。

1976年IBM公司研究人员特德·科特发表了《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论文,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十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埃里森看完这篇论文后,敏锐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漂亮而且易于使用,不足之处是速度太慢。埃里森却不这样认为,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敏锐的商业眼光在起作用,让他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他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甲骨文”!

为什么“蓝色巨人”——IBM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美元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者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很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推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会影响IMS的销售,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埃里森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

埃里森曾将IBM公司选择微软的MS-DOS作为IMB-PC机的操作系统列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公司发生仅次前者的错误,就是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这让埃里森捡了一个大便宜,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15. 用商人的眼光紧盯时机

李嘉诚进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

庄静庵对少年李嘉诚刮目相看,将李嘉诚调往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与人打交道,进中南公司,经过装配修理的学艺,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的销售,做得十分出色。与李嘉诚同在高升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徒才几个月。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标青(出色)的钟表商,都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咸水(显赫)。”

这个高升店年纪最小的店员时刻关注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和分析,李嘉诚对钟表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成熟的看法。

1946年初,十七岁的李嘉诚突然辞别舅父庄静庵。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做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其时,日本人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这样的态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为日本人独步。

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档。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历史证实,后来的香港就正如李嘉诚所预言,以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迎合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继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可惜又所幸的是,商业天才李嘉诚志不在此。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界的巨擘,这其中是否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关联,就无从考证了。但不管怎样,李嘉诚此时的商业眼光已经具备了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