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坛轶事(下)
73434600000007

第7章 虎溪三笑图

“虎溪三笑图”,描绘东晋时期释慧远在庐山虎溪桥,送别陶渊明、陆修静,因三人语洽道合,途中仍谈论不已,不觉已过虎溪桥,三人相顾开怀大笑——因慧远送客人,从不过虎溪桥,此次不知不觉中破了例,所以相视而笑。故事虽违背历史事实,但因题材有意思,又适应唐以后三教合流的需要,所以画者不乏其人。

庐山系历代佛、道家的养生之地,传说颇多。庐山位于南昌西北,古名南障山,世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名,其山叠嶂九层,崇岩万仞,周五百余里,实为南方巨镇。道书称之为第八洞天(共七十二洞天),有紫霄峰、香炉峰、双剑峰、上霄峰等名胜。李白《庐山谣》曰: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落影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隐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因先有虎溪三笑故事,后人据此建造了三笑亭,在东林寺前。虎溪桥晋前已经存在,明代尚在东林寺前。李白有诗颂虎溪桥曰: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去,何须过虎溪。

按,此故事是后人虚构的,因为三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慧远(334~416)陆修静(407~477),慧远逝世时修静才十岁,其逝世距慧远逝世整六十年,而修静于刘宋元嘉末即452年前后才来庐山,慧远逝世已三十余年。而陶渊明(372~427)比远公大近五十岁,而陶渊明的隐居之地也不在庐山,修静来庐山时,渊明逝世也有二十余年。所以三人不可能互访。苏东坡很聪明,他在《跋三笑图赞》时,没有说三人为谁,留给后人去猜测。而黄庭坚明指为慧远、陆修静和陶渊明。后代画家也就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画起虎溪三笑了。

今存有宋梁楷画的《三高游赏图》,表现的应该就是虎溪三笑的故事,画中山崖一角,长松倒挂,松身缠绕紫藤,崖下四人行进,一僧、一儒、一道士,后随一童子。线条以兰叶描,顿挫有力。表情并未作大笑状,或是已过虎溪,大笑已止;或还未到虎溪,继续谈论。明成化皇帝画过《一团和气图》,图中儒道释三人合为一体呈圆形,喜笑颜开,富有一种漫画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