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织染雕刻(下)
73433400000008

第8章 敦煌藻井图案工艺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到唐朝达到了最盛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为了供养佛像,石窟也相继在我国各地修造,其中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等。古代石窟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

敦煌是我国甘肃省西北角的一个县,在汉、唐时代是一个繁盛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印度的佛教就是西汉末年通过这里传入了我国内地。

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是在前秦二年(366),有一乐傅和尚西游到了敦煌,在鸣沙山募人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以后的1000多年里,人们陆续在此开凿石窟,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开凿的窟室有1000多个,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保存到现在的洞窟有492个,其中唐代开凿的石窟计有247个。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各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珍品。现存的精美壁画,总面积有125000平方米,彩塑达2400多身,还有大量华丽的藻井图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是现存世界上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北魏藻井图案

北魏的藻井图案构图是菱形套叠,动感强。而条边图案都装饰着规矩严谨的二方连续的卷草纹。北魏时期的卷草纹样基本上由叶子组成,最简单的叶子是三个大瓣和一个小瓣分列两侧,叶子组织的排列变化很多,在北魏藻井图案中可见有单叶、双叶,而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或颠倒的不同,叶子的排列也有横纵不同,颜色有的是单色平涂,有的用浓度不同的颜色由深到浅,逐层“退晕”,而产生了立体效果。

代表作品北魏《257窟藻井图案》,用多层方框架梁式的条边图案组成,藻井中心画四个供养飞天,边框四角定处画衣带飘扬的飞天,其余是四边或双边对称的二方连续图案,有卷草纹、火焰和水纹,人物的活泼和图案的规整,互相辉映成趣,形成静中有动,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色彩也以赭石、黄色为主,间用蓝绿等色,稳定沉着。

唐代藻井图案

唐代大量精美的图案,被保存在窟顶的藻井、壁画边缘装饰、龛楣和壁画人物的服饰上,色彩瑰丽,华丽夺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创造力。

边饰图案中,那初生的枝芽,含苞的蓓蕾,盛开怒放的花朵及硕果累累的石榴、葡萄等,在约10米长的位置里,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反映了唐代社会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

唐代藻井图案的构图为方形套叠,层次丰富,布置合理,由忍冬纹、卷草、云纹及各种花卉逐层推进,一直到中心的莲花图案为止,工整丰满,繁而不乱。既用写实手法,又富装饰意趣,垂幔变成了璎珞,卷草已演变成著名的唐草纹样,叶子翻卷自如,变化丰富,达到写实与变化的高度统一。

唐代藻井图案在色彩运用上是空前丰富的,形成华丽优美的风格。在手法上采用退晕方法,大大丰富了色彩效果使之具有立体感。

五代藻井图案

五代的藻井图案继承晚唐风格,但装饰纹样发生了变化,唐草及宝相花图案减少,出现龙凤图案,花纹精细,色彩趋向和谐,构图不似唐代严谨,呈现出装饰趣味浓厚的特点。

宋代藻井图案

宋代的藻井图案风格发生了变化,纹样由唐代的生动流畅转变为平淡简洁,都是一种静感很强的花叶变形,安排稀疏。色彩采用蓝、黄、黑、白等冷色调,清淡平板,这时的藻井图案已处于衰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