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反映在衣冠服饰上,十分华丽丰美。这一时期男子服饰主要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女子服饰主要有衫襦袄裙。
男服
幞头,它本是一条头巾,是由汉代的幧头、幅巾等演变而来。幞头和幅巾的区别,主要是在角上。经改制后的巾帛,四角皆成带状,裹头时两个中角朝前系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系一结,多余部分自然垂下。头巾的质地一般用轻薄柔软的黑色纱、罗制成,所以后面垂着的巾角也是软的,称“软脚幞头”。以后将软脚中加铜、铁丝撑起来,就成为“硬脚幞头”。硬脚后来又做出不同形状、翘成不同的角度,而产生了“翘脚幞头”、“展脚幞头”等多种名目。
除幞头外,还有纱帽,在一般知识分子中间广泛流行。纱帽样式,全由个人所好而定,惟以新奇为尚。
隋唐时期,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是圆领袍衫。袍服的样式,一般是小圆领、窄袖、袍长至膝下。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脚上穿长靴。
女服
唐代女装主要由衫、裙和披帛三件组成。衫襦是一种短衣,衣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裙长曳地,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披帛。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种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和鸡心领等。盛唐后,还流行一种袒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开放。
唐代前期,中原一带的妇女还喜欢穿胡服,通常是翻领窄袖上衣,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也有穿线鞋)带一顶卷沿胡帽。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样式也随之变化,比较典型的是衣衫加宽,袖子放大。到了中晚唐,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超过四尺,传世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贵族妇女及南唐二陵出土的陶塑妇女,均是这种服装,是这时期的典型样式。
唐代妇女的下裳,主要是长裙,随着社会风尚的不断演变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裙子的式样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论是质料、色彩、式样、装饰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旧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朝野佥载》也称“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至于网罗杀获无数”。一般百姓虽穿不起这种昂贵的百鸟毛裙,则以颜色和式样取胜,这就是石榴裙的流行。从文献记载来看,应是一种鲜艳的红裙。另外从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捣练图》,周防的《簪花仕女图》一直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绘画来看,可以间接看出300年裙子的沿革和变化。
关于披帛,是用轻薄的纱、罗或绢裁成长条,一般长度在2米以上,绕缠在两臂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飘舞,非常美观。传世绘画作品“捣练图”,“宫乐图”等绘画中女子肩上均有披帛、陶俑、唐三彩、墓室壁画、石刻画反映的披帛形式,也大致如此。另外还经常在披帛上加彩画,更增加了它的装饰性。
官服
隋唐时期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服,只在隆重场合,如祭祀天地宗庙时偶尔用之,其他还是以幞头袍衫为尚。
隋文帝时的服饰,据《隋书·礼仪志》记载:“百官常服,用于匹庶,皆著黄袍,去入殿省”。从唐朝开始,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黄袍加身”,就意味登了帝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止。
唐代官员的袍衫,主要是以颜色来区别等级。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贞观四年(630),定三品以上官员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公元674年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韭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石带。庶民铜铁带。大画家阎立本绘的“步辇图”,绘吐蕃丞相禄东赞进见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画中汉族男子(包括太宗)都著幞头袍衫,只以颜色为别,可证明上述记载的真实性。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泥头木身官俑,穿的就是这种服装。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服装,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员袍上,绣上各种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兽纹样分别代表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为明清的补子打下了基础。
腰带,汉代在革带上装豪华的带钩,却没有一定的制度。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系结,另在带身上装带昒。带昒是一种方形的饰片,依官僚品阶的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铜、铁等质料制作,使腰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一项标志。另外,隋代开始出现的“品色衣”至唐代形成制度,成为此后我国官服制度上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