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织染雕刻(下)
73433400000003

第3章 隋唐染织工艺

五、隋唐织染雕刻工艺

全国的统一,疆土的开拓,交通的畅通,经济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市场的扩大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隋唐时期的染织工艺空前繁盛,织造技术和图案纹样均发生重大变化。在东起长安,经陕西、甘肃、新疆,越帕米尔,经中亚、西亚西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上,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精美的丝织品,集中出土在新疆吐鲁番、巴楚和甘肃敦煌3处。

隋代丝织工艺

隋代丝织品生产遍及全国,官办作坊成为高级织染品的主要生产部门。隋代的染织多出于染织署,管理制造御用染织品,生产中心为河北定州,四川蜀锦仍很发达。隋炀帝即位以后,挥霍无度,除了在外国使臣、各番酋长面前炫耀富裕,而在元宵灯会将东都洛阳八里长的御道用锦帐作为戏场,命乐人舞伎着锦绣缯帛外,又于冬日百花凋谢之季,命宫人用各色绫绮作成树叶花朵装饰宫内光秃树木。并在南巡扬州时,用无数彩锦作为风帆装饰大型龙舟和马鞍上的障泥。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隋宫》曾这样形容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锦帆百幅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一方面反映了隋炀帝荒淫豪华生活,也说明隋代丝织品产量之大,制作之精。

隋代丝织品遗物近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均有出土,其中有红白二色相间织成方格纹的“棋局”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团花图案的“联珠小花”锦,用菜绿、淡黄二色织成的“彩条”锦,还有“联珠孔雀贵字纹锦”,“套环对鸟纹”绮等,这些丝织品简洁质朴,别具一格。

唐代的织染工艺

唐代的织染工艺在全国各地都有生产,隋末“织染署”下设25个“作”各有专门分工,组织庞大,生产中心由隋朝的河北定州逐渐向江南转移。除了官府的专设机构外,地主豪绅有庄园工场、城市有民间专业作场,农村还有家庭副业等。晚唐时,河北定州豪富何明远家中就有织机500张,俨然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手工业工场了。盛唐时期的杨贵妃,专供她一人服饰衣着,就有绣工700余人,没有大量丝织品的生产,是不能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的。此外,由于丝织品是唐朝主要出口商品,也需大量生产。

唐代丝织品除了丝织,还有麻、棉、毛几种,麻织品种繁多,多是劳动人民的服用品,有葛布、孔雀布、楚布等多种。唐代的棉织在我国岭南一带较为发展,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还出土有几何纹组织的丝棉交织布。此外,唐玄宗时,长安有专门出售白叠布商店。毛织产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及西北一带,生产各式毡子。江南道宣州的红线毯非常有名,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中曾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并在诗中讽刺说:“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入宫中,线原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千两线。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此外,还有一种用羽毛织成的特殊裙子,华丽无比,是一种专供统治阶级享受的奢侈品。

1.丝织

唐代丝织品名目繁多,品种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有绢、绫、锦、罗、纱、绮等。

绢 绢是平织的,没有花纹,用印染等方法进行装饰。

绫 绫是单色的斜纹织物,可以随时改变斜纹的组织以产生花纹,这样织造的方法称“提花”。

罗、纱罗、纱是纠织,是从汉代以来就流行的一种复杂织法,都是单色半透明的织物,以利用染色的方法进行纹样装饰。

织成锦 这种锦也是唐代高级丝织品之一,是在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经断纬的织物,在吐鲁番曾出土织成锦条带。武则天时,曾令制织成及刺绣佛像400幅,分送各寺院及邻国,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为二宋时期发达的“缂丝”产品打下了基础。

绮 绮的织造方法,是素地起二至三枚经斜纹提花。除本色外,有染成红、黄、紫、绿等色。

锦 锦是多色的多重织法,质地厚重。唐代以前的锦称经锦,而唐锦的制作,由于技术革新,取得了纬锦的新创造,在三国时马钧改良织机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经线起花织法,而且还发展到经纬线互相配合起花的新技术,这样的织法不仅可以织出更为复杂的花纹及宽幅的织物,而且色彩极为华丽,形成唐锦华丽优美的时代风格。代表作品是“联珠天马骑士纹锦”、“联珠对孔雀纹锦”,在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宝相花锦”。唐代织锦中最华丽的一种是新出现的晕纲锦,它用各种色彩相间排列,构成绚丽缤纷的效果。在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晕纲提花锦裙”,用黄、白、绿、粉红、茶褐五色经线织成,再于彩条地上用金黄色的细纬线织出蒂形小团花,这是考古第一次发现的“锦上添花”锦,精美异常。在同地8世纪的墓葬中,又出土了一双云头锦鞋和一双锦袜。鞋里衬内绿、蓝、浅红三色施晕纟间,这是目前所知唐代最绚丽的一件晕纟间作品。唐代,四川仍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区,在汉代久负盛名的蜀锦,这一时期有不少珍品闻世。

遗存至今的唐代丝织品,有早期出土的“天蓝地牡丹锦”、“沉香地瑞鹿团花绸”、“茶色地花树对平绸”、“宝蓝地小花瑞锦”、“银红地鸟含花锦”等多种。

近年出土的有“兽头纹锦”、“联珠鹿纹锦”、“联珠对鸭纹锦”、“联珠猪头纹锦”、“联珠天马骑土纹锦”、“联珠吉字对鸟纹锦”、“棋纹锦”及“花鸟纹锦”,“瑞花遍地锦”、“龟背纹锦”、“花鸟纹锦”等多种。

大量唐代精美的丝织物的出土,反映了唐代织造工艺的高度水平和精湛技艺。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其中以花鸟禽兽纹为主要的装饰题材。鸟兽成双,左右对称,鸟语花香,花团锦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花卉植物纹 有盛开的牡丹花、折枝花、宝相花、散点花和卷草纹,形象处理的十分饱满生动,“花鸟纹锦”(新疆吐鲁番出土),以盛开的牡丹花为中心,周围有展翅飞翔的蜂蝶和练鹊,有迎花飞舞的鹦鹉,有宁静的山岳和飞荡的祥云,疏密有致,花鸟争春。锦边配上蓝地花卉二方连续的装饰带,色彩华丽,制作精美,代表了唐锦的工艺水平和装饰特点。

“天蓝地牡丹锦”(故宫博物院收藏),此锦是琵琶锦囊的一部分。它主体纹样是一个正面形的8瓣牡丹花,周围用8朵侧面的牡丹花围绕而成。外面一层又装饰了一圈较大的牡丹花,花之间安排小折枝花,。构成了极其富丽饱满的大团花图案。在鲜艳夺目的天蓝地色上,花卉用深绿、浅绿、红、粉紫、浅黄等颜色来交错使用,用退晕手法来处理,使作品色彩华丽,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生机盎然。

陵阳公样 这类图案是唐锦中最为精美的一部分。主体纹样有鸳鸯、孔雀、鸡、鸭、羊、鹿、狮、天马、骆驼等。纹样成双成对,图案新颖奇丽,别具一格,被称为“陵阳公样”。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窦师纶官至益州大行台,兼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窦师纶是唐初派往四川主管皇室织物的官员,封爵“陵阳公”,他设计的织锦图案,凡鸡、羊、龙、风等题材都采用对称形式,当时人们把这类花纹称为“陵阳公样”。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茶色地牡丹花对羊绸”(故宫收藏),主题纹样是迎着朝霞怒放的牡丹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露水珠晶莹闪光,美丽活泼的蝴蝶围绕着牡丹翩翩起舞,2只左右对称的小羊回首互望,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春天鸟语花香、粉蝶飞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盛唐以来工艺装饰的特点。

此外,瑞鹿牡丹团花绸也是优秀作品,都和当时花鸟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珠团窠纹 隋代的织锦,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就曾出土过联珠对孔雀“贵”字纹锦和联珠兽头锦。而唐代这类图案的发现就更为普遍,成为唐锦的典型纹样。以一圈联珠组成团窠,中间安排鸟兽和花卉图案。图案内容有盘龙、凤凰、麒麟、狮子、天马、仙鹤、莲花、忍冬和宝相花等。纹样规整、连续、对称,以四方连续的组织向四面延续。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隙,装饰忍冬纹。据说联珠纹来源于古代波斯,但从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铜镜背面的边饰纹样及西晋的青瓷纹样和隋代的织锦的联珠纹上,均可见到它的形象,说明这种纹样不仅是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而且继承了民族传统,兼收并蓄,别具风采。

唐代联珠团窠纹织锦遗物,在新疆吐鲁番、甘肃境内都有大量出土。代表作品有“联珠对鸟对狮”同“字纹锦”,“联珠对鸭纹锦”,“联珠对天马骑士纹锦”,“联珠鹿纹锦”,“联珠猪头纹锦”,“联珠戴胜鸾纹锦”等,尤其以鹿纹锦和猪头、对鸭纹锦,纹样别致,生动有趣。

此外,唐锦纹样还有几何纹,其中有双胜、万字、小散点花等。唐锦纹样形象华美、活泼,给后世深远影响。

唐锦色彩艳丽、明快,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锦作过色谱分析,色彩极为丰富。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有鹅黄、菊黄、杏黄、土黄、金黄等;青有蛋青、天青、藏青、赤青(钳色、稍微带红的黑色);蓝有翠蓝、宝蓝;绿有豆绿、叶绿、果绿、墨绿以及褐、黑、白等色,多达20余种。

2.印染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矿物、植物染料对纺织物进行染色,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

唐代的印染工艺相当发达,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和碱印等。

夹缬 夹缬是一种直接印花法,起源并鼎盛于唐代。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花纹的花板,将要染的素帛夹在中间,涂以防染剂,然后入染,成为色地白花效果,染成后花纹左右对称。日本正仓院迄今还保存着唐代自我国输入的“花树对鹿”、“花树对鸟”夹缬屏风。

蜡缬 蜡缬即现代的蜡染。它是先将融化的蜡画在织物上,浸染后,经过热煮脱蜡,就显出了花纹。蜡液浸入纤维后,有防水作用,染液不能进入,形成白花的独特装饰效果。蜡染的方法,在西南的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地区,仍广泛流行。蜡染花布图案生动别致,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远销国外,颇受欢迎。日本正仓院藏有唐代“象纹蜡缬屏风”和“羊纹屏风”,纹样十分精美。

绞缬 绞缬又称撮缬,出现在5世纪左右。方法是先将待染的织物根据需要花纹,按一定规格用线缝扎成十字形、方格形、条纹等形状,然后染色,染好后晒干,把线结折去。由于染液不能渗透,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花纹边缘产生晕染效果。另一种方法是将谷粒包扎在钉扎部分,然后入染,便产生更复杂的花纹变化。花纹疏大的,叫鹿胎缬或玛瑙缬;细密的,叫鱼子缬或龙子缬。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唐代的“绞缬裙”,由绛紫、茄紫等色组成菱形网状图案,精巧美观。

凸板拓印 在西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印花织物是用两块凸板套印的灰地银白加金云纹纱,这种工艺发展到唐代用凸板拓印的敦煌出土的团窠对禽纹绢就是这种工艺的再现。

碱印 碱印是用碱为拔染剂在丝罗织品上印花,它是利用碱对织物的化学作用,经染后而产生不同色彩的花纹。还有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簇折枝两色印花罗,是更精美的一种,这种印染品宋代叫“药斑布”。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缬“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其中骑士搭弓射狮,骏马奔驰,犬兔相逐,周围点缀飞鸟花卉,表现了一派生动紧张的狩猎场面,技艺精湛。

3.刺绣

作为丝织品的加工,刺绣在唐代有了飞跃的发展。白居易的《秦中吟》一诗中写道:“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同昌公主出嫁时,有神丝绣被,上绣三千鸳鸯,并间以杂花异草,其精巧华丽无比”。唐玄宗时,为杨贵妃一人进行服饰刺绣的绣工就达700余人。

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还用于绣作佛经或佛像。《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能于尺绢上绣洁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毫发”。随着刺绣范围和题材的扩大,又发展了很多新针法,有直针、缠针、齐针、套针、平金等新技术,大大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

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在佛像脸部,能表现颜色晕染的效果。敦煌发现的“释迦说法图”和日本的劝修寺的“释迦说法图”,都是用切针(辫绣)绣轮廓线,而以短套针绣肉体,表现晕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