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书法名家(上)
73433000000009

第9章 王羲之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历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参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和王会稽。

传说王羲之爱鹅,他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山阴道士最后以群鹅送他,还传说他以一百钱为代价为蕺山老姥在扇上题字,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据说唐太宗收有3600帖王羲之的书法。褚遂良编的《右军书记》、《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共有465帖。宋朝时《宣和书谱》记载,内府所藏有243种。王羲之书法有二十多件墨迹留存于世。

《快雪时晴帖》为素笺,有七寸一分高,宽四寸六分,现收藏于台北市故宫博物院。人们传说是王羲之的真迹,被清高宗弘历视为“三希”之首,实际上这本素笺为旧摹素笺墨迹本。此帖所用书法为行草,共4行,有28个字。书势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意足。

《平安、何如、奉桔三帖》均为行书,三帖均为行书,书风却各有特色,但其沉静秀雅、姿态多变。

《姨母帖》、《初月帖》现在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这两奉帖是唐代武则天时所刻《万岁通天帖》中的第一、二帖。在这两种尺牍中,《姨母帖》中的字体圆浑凝重,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仍保留着一些隶书风格,属于古质一路。《初月帖》大概是王羲之晚年所作,以中锋为主,显得跌宕有致,妍媚潇洒。

《丧乱、二谢、得示三帖》由三帖合成,唐摹双钩填墨,相传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时被带到日本,现被日本视为国宝,收藏于国宝室。作品大概是王羲之50岁时所写,《墨林快事》中记载它时写道:“寄巧于拙,藏老于嫩,有不可尽之妍。”

《上虞帖》所用的字体是草书,字体笔势灵动,遒润多姿,结字布白,信手写成。

《寒切帖》现在被收藏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为唐代摹本,字体圆润流畅,天趣流溢,有从容不迫之感,应该是王羲之中晚年所写的草书风格。

《上虞帖》为唐摹麻纸奉,现在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此帖的铭填也极其精细,其草法灵动绰约,劲拔遒丽。《十七帖》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样,所以被取名为《十七帖》。该帖共收纳了书札28通,共107行,942字,字笔笔送到,体势雄健,字与字之间根本不以牵线相属,但却气势连贯,法度精严、点画分明的用笔特点尽现于字体之间。

至于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都有其刻本流传于世,为小楷的上乘范本。

《兰亭序》是王羲之流传后世的诸种书迹法帖中声誉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部作品。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当时担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主持祓禊大礼,并为它献诗。据说当时王羲之在写此诗时正是酒酣兴逸之时,后来他再写这首诗时都不及原作。王羲之对这部《兰亭序》也极为喜欢,传到七代孙智永手中,后来智永在临死时,又交给了辩才,据唐何延之《兰亭记》认为,是唐太宗命令监察御史萧翼才要到了这本《兰亭序》,后来太宗死后,这部《兰亭序》便作为陪葬品埋于昭陵,于是真迹便在人间消失,好在唐太宗生前曾命虞世南、欧阳洵、冯承素、褚遂良、赵模等钩摹《兰亭序》,作为奖品赏赐给身边的大臣。

《兰亭序》一共有28行,共324字。它的章法浑然一体,笔画粗细多变,运笔藏露相间,字形疏密相掺,连墨气也忽淡忽浓。整篇作品具有含蓄和谐的节奏韵律,“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最能体现二王时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宋代米芾曾有一句诗:“之字最多无一似。”确实是这样,在《兰亭序》中的二十几个“之”字,七个“不”字,虽然均为一字,但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写法,笔法结构千变万化,令人赞不绝口。唐僧怀仁在《圣教序》中也收集了《兰亭序》中的不少字。

此帖的摹刻传本不知道有多少,但在这些摹刻传本中最著名的要算藏在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所摹的“神龙半印本”以及传为欧阳洵拓临的定武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