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美学(下)
73432100000004

第4章 音乐艺术(2)

2.音乐在西方

在西方,古希腊的音乐就像它的哲学、数学一样,达到了辉煌的高度。虽然我们听不到荷马吟唱史诗的歌声,但诗中的内容告诉我们:那时已经有了辉煌响亮的合唱以及精致优雅的乐器。从那时的雕塑、绘画和历史中可知,音乐与神很近,与诗在一起。一种可拨弹的弦乐器“里拉”,因为是专门为吟唱诗歌伴奏的,所以又称“诗琴”。古希腊还经常举办音乐竞技,涌现出了许多擅长歌唱与演奏的音乐家。庞大的舞台还用来演出过综合诗歌、戏剧和音乐体裁等,如包含了对话、独唱、合唱和器乐伴奏等形式的悲剧,特别是三位伟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宗教音乐弥漫在无处不在的教堂里,祈祷词被配上了祥和、安宁、肃穆、舒缓的曲调,排斥了音乐追求美感的倾向,扼制器乐音乐的华丽与纯粹的声音美感,只单纯地表现赞美上帝及虔诚与赎罪的音乐主题。公元6世纪,“格里戈利圣咏”诞生,逐步把“圣咏”这一音乐体裁与形式推向极致,并发展成为具有庞大规模结构的弥撒曲。然而美是不能压抑的,多声部渐渐进入了宗教音乐;民间音乐虽不受重视,却也越来越活跃;表达人情感的作品逐渐流行;著名的“吟游诗人”、“名歌手”出现;各种新型的乐器逐渐奏响了具有人的精神的话语。

中世纪的黑暗终于过去,欧洲迎来了思想的黎明、艺术的春天——文艺复兴。音乐再次回到了人间,神与人、禁锢与解放、压迫与反抗是这150年的主题。社会结松动了,人的思想复苏了。与此同时,科学的精神、人文的精神、艺术的个性与神同在;自然、田园、爱情以及人本身成了文学、美术、音乐所青睐的对象;声乐、器乐的技术技巧,表现的体裁、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创造出来,音乐充满了应有的美感,在当时得到人们广泛的热爱。此后,欧洲音乐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繁荣时期,从巴罗克到古典主义,从浪漫派到印象派,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的音乐珍品和精神瑰宝。如果翻开这一时期的音乐画卷,你会发现那一个个创造了人类永恒艺术精神的艺术家的名字,你会感到音乐艺术使人的生命得到了升腾。进入20世纪,随着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的空前繁荣,一切主题、多种文化倾向都在音乐中得到体现。音乐本身的学说和技法表现也纷繁复杂起来,音乐领域出现了表现、先锋、现代,后现代和偶然音乐等各种流派。欧洲大地上久久激荡着人类精神的语言,带动和促进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

3.音乐在各个领域。

正是由于音乐那原始的神奇和它对人所产生的持久魅力,人类从没停歇过从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角度对音乐的本质、功能、意义进行分析、界定、解释与描绘。

中国古代圣贤说:“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就把音乐看作是宇宙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是天地和谐运行的造化,赋予音乐以宇宙的意义。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音乐是人“感物之心性”的学说,道出了外界观照与人的情感提炼的艺术规律。

毕达哥拉斯学派称“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指出了艺术形式无所不在的自然法则,赋予音乐以哲学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一种运动”,还原了音乐的自然属性,赋予音乐以科学的意义。

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们用深邃而简捷的话语,为后人敲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勾勒出了认识音乐的基本途径,确定了认识音乐的基本起点。尽管东西方文化对音乐艺术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不尽相同,但却各自从有机与机械、感性与逻辑、直观与数理的不同角度与轨迹,奠定了人类音乐艺术精神的基本框架,人类对音乐本质的认识达到了难以逾越的历史高度,指引着几千年来音乐文化这一命题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以鲁国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有感于当时社会的战乱和“上下不均”的现实,片面夸大了音乐使人贪图享乐的负面作用,反对人们从事音乐活动,推崇非乐的理论。

道家学派以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待音乐现象,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认为“道”即“无”、“有生于无”等。其理论“大音希声”认为音乐本应是无声的。

《乐记》是儒家学派的音乐理论代表之作,它反对当时有人把音乐仅仅当作奢侈品或消遣物的看法,也反对根本否认音乐存在的观点。而是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用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提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乐”是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动起来,便产生的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声音和舞蹈形象地表现出来。《乐记》还强调了音乐是真情的流露,反映人的思想感情,即“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认为,音乐作为人的思想感情的语言,会与欣赏者内心的情感发生共鸣,因而音乐作品对于不同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欣赏结果与行为,“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这强调了音乐对人心灵的巨大感染力量,因而应发挥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与功能。《乐记》还最早提出通过人们的乐声可以了解民心、民声,有助于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即“乐与政通”。《乐记》作为一部系统认识乐学的理论,对后世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单影响到了后世《唱论》、《乐论》、《琴论》等音乐论著,而且渗透到了诗论、书论、词论及戏剧理论等之中。

在西方,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识音乐,这与东方艺术思想在音乐的本质、功能、作用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一个结构和谐的能够发出乐声的物体,音乐可以治疗人的心理;德谟克利特认为:音乐产生于人的奢侈;柏拉图认为:乐调的美来源于心灵的联想和善良,音乐应使最优秀的人快乐,因而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音乐能达到三种目的: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的享受;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和“净化”作用,不同的乐调和节奏引起观众不同的心情和态度。恩匹里克则否定音乐的存在,认为音乐就像梦和酒,至多使人暂时得到解脱,并不能创造人的性格,也不能对人进行美育……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光辉持久地照耀着欧洲乃至全人类认识音乐的进程。从古罗马、中世纪直至20世纪,随着音乐实践的繁荣,西方的音乐理论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从历史人手形成了音乐史学;从美学入手形成了音乐美学;从人类文化入手形成了音乐学;从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入手形成了音乐比较学;从教育入手形成了音乐教育学……这一切为古老的乐学增添了耀眼的人类智慧之光。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了精确而简捷的定义:音乐是音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有组织的乐音。但事实上科学的界定恰是音乐理性的外壳,只有感情的抒发和形象的比喻,才是音乐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内涵与本质。有人说:“音乐是最精致的精神产物之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音乐表达不能言又不能缄默的东西”(雨果,法国作家,1802—1885);“音乐是一种更动人的语言”(拉赛斐德,法国自然学家、音乐理论家,1756—1825);“音乐不借助文字让人理解和领悟”(马泰松,德国音乐理论家,1681—1764);“音乐的基本任务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黑格尔,德国哲学家,1770—1831);“音乐最充分地显示出艺术的价值,是进入更高知识世界的唯一的、非物质的方式”(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1749—1832);“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1827);“音乐是感情的一种独自” (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1804—1872);“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叔本华,德国哲学家,1788—1860)……

一位物理学家说:宇宙就是一种振动波。声光、节奏、速度、情感、心理、物质时空分布的运动,无不是一种振动。音乐最能体现一种振动,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接近人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和生存的文化根基……因此,一切艺术都倾向于音乐。音乐是唤醒精神、升腾生命的展开形式,是一种心灵的追问与对答过程。音乐和音乐的学术追问仍然只能是人类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本真活动。

音乐的常识

学会倾听音乐,首先要摆脱一种自我束缚,正如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伦所说:经常有一种把正确理解音乐的困难加以夸大的倾向,他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却很少听到有谁说:“我对戏剧或小说一窍不通。”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丢掉。这些自卑感常常是毫无根据的。无论如何,在你对“有音乐才能”的含义有所理解之前,没有理由为你的音乐才能感到灰心丧气。音乐的才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天生的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和后天文化的积累对音乐的反应能力;一方面是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和音乐活动经验的积累。音乐才能是直觉和理性的互补,是一个学习获得的过程。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无须像专业从事音乐的人那样,必须经过系统或某一方面的专门训练,只要学会欣赏音乐,了解或掌握一些音乐的常识和知识,就非常有助于培养欣赏的兴趣,把握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能力。

音乐的基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以科学的态度,用物理、数学、逻辑学和符号等方法,对音乐的要素、特性、构成等因素所进行的归纳;是人们长期对音乐的直观感受、直觉体验的经验总结;是客观反映和主观创造的理论;是便于人们认识、学习、掌握、理解并创造音乐的知识体系。基础乐理是对音乐的基本构成材料及其内在关系以及基本运用法则的表述方法,和符号意义的规定和说明。它并不比任何一种数学、物理、化学的基本公式和法则让人费解,况且你还可以采用音响的方式去直接地印证它的合理性。如音与乐音、音的高低、音的名称和排列等均可在88个钢琴的黑白键中找出对应。你还要了解一些根据不同材料的物理振动和不同数学方法计算的乐律学的知识以及律与音的关系等。在这一层次上,你可通过“音乐入门”等一些音乐书籍或经行内人指点来获得基本常识,这里不必赘述。记谱法的学习很重要,就像我们要学习文化首先要学会识字一样。掌握一两门记谱法,如简谱或五线谱,有助于你懂得音乐是如何通过这些时值长短不等的音符、休止符,变化的节拍、节奏,标示音高音域的调号、谱号,以及力度与速度等一些符号而被记录下来的。你还可以通过组织这些符号开始创作你心中早已哼唱多时却无法记录表述的你自己的音乐和歌声。

1.音乐的要素。

在纷繁的音乐要素中,要特别留意四种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这四种成分是作曲家的素材。作曲家对这些素材的使用正像其他工匠使用自己的材料一样。在外行聆听者看来,这些素材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倾听其中的某一种,在多数情况下,听众关心的只是这些成分的综合效果所形成的似乎解不开的音响网。但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加以认真研究,却想对音乐内容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1)节奏。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起源于节奏的敲击。纯粹的节奏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们直接地感受到它是音乐的最初起源。人对节奏的认识不仅受启于大自然,如地球的规律运转、交替的昼夜轮回、四季的适时更换、啄木鸟的咚咚敲打、青蛙蟋蟀的鸣叫鼓噪,无不体现出一种有声与无声的节奏韵律感。人的生活更是交织在复杂的自然节奏之中,劳动的形体节奏、走路的步伐节奏、铁匠的锤声、水车的吱呀、机械的运转等,都可以透出节奏的美感。因而人类最早学会了用节奏表现情绪与情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人类学会了用乐谱法记录节奏、创造和表现节奏。节奏是音乐运动的依托,没有了节奏,音乐将无法在时间中层开。用2/4节拍表现出的节奏感具有一种队列行走的律动,就像队列的口令。

用3/4或3/8节拍表现出的节奏感具有一种旋转的韵律,就像圆舞曲的步伐。

人们不满足这些单调的节拍、节奏,创造出了节奏的许多变化形式。一种节奏的重复又称为节奏型,节奏型还可暗示出音乐的情绪,表现出音乐内容的某种节奏形态,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流动或紧张。

连续的符点音符表现出一种铿锵或急促。连续的前十六分或后十六分音符,又可表现出如马蹄疾驰般的奔腾与跃动。

有时仅凭节奏型本身就可判断乐曲的类别,如进行曲、圆舞曲、玛祖卡舞曲等。人们还用打破节拍重音规律出现的办法,创造了切分音的节奏形态。

用连线的办法推迟或提前节拍重音的出现并同时改变音的时值均分而创造出的三连音、四连音、五连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