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美学(下)
73432100000003

第3章 音乐艺术(1)

三、表情艺术

音乐艺术的历程

音乐是什么?千百年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犹如一颗颗人类智慧的星辰,镶嵌在音乐历史的银河之中。有人把音乐概括为“音的艺术”,或“有组织的声音”。如此地理性与客观,显得平淡与生硬。这种辞典式的回答,远不能释义出音乐的丰富内涵和自古以来人们关于音乐的产生、功能、作用等问题的展衍。音乐是如此美妙却不能把它留住,是如此妩媚却不能相拥;轻轻的一个音符能荡起你心中波动的涟漪,勾起你无尽的思绪;铿锵的一个节奏能激起你血液的沸腾,鼓起你极大的勇气。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每一个人的情绪被感染,心境被浸润,心智被启发,心灵被抚慰与净化;是什么魔力使音乐能在时空中营造出种种气氛,时而庄严肃穆,时而神秘莫测,时而狂野喧嚣,时而宁静致远;是谁的鬼斧神工、妙笔生辉,使你在音乐中不仅听到了天籁的鸣响,揣测出入的内心律动,还犹如感到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季节嬗递的冷暖,光影雷电的变幻,鬼魅绰绰的翩跹……音乐实在是对人有一种不能抵御的魅力与诱惑,不可拒绝的力量与强迫。

远古的人类在对生死、灾害、风雨、雷电等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还不能清楚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漫长而苦苦的寻找,寻找一种能与宇宙、神灵和人的心灵沟通的途径。人类找到了,那就是音乐。音乐的种种神奇使百思不得其解的远古人认为:音乐是神的语言,是神的力量的体现,也是神对人的慷慨赐予。

古希腊神话的众神之首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是最受人们敬仰和爱戴的一位神灵。人们在绘画和雕刻中把他塑造成一位英俊少年,他手里总是拿着一张弓、一把里拉琴。弓,象征着正义和威严;琴,则象征着爱——他用音乐使人快活、幸福,为世界带来和平、健康、富贵。还有九位通称为缪斯的女神。她们是主管文艺的神。音乐(Music)这个词就是从缪斯的名字(Muse)变化而来的。当她们唱起歌来的时候,你会被弄得心醉神迷,难以挣脱。

音乐被远古的人类用于图腾和祖先崇拜的仪式中,祈风唤雨的祭祀中,驱魔降妖,占卜巫术的乐舞中,以表达与寄托人的膜拜与期许。古人借助音乐神秘力量的方式一直被后人承袭、沿用。虽然初衷与形式已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音乐已成为一些场合不可缺少的因素,如古战场的出兵布阵,历代皇室的加冕继位,世界不同的宗教仪式,当今国际的外交礼仪,欢乐的庆典活动乃至民间的婚丧嫁娶,无不用音乐来渲染烘托气氛。

1.音乐在中国。

先民在轮回的劳作中不仅学会了狩猎游牧、刀耕火种,还学会了运用音乐的因素来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生存的可能。人们学会了吹响兽骨牛角,模仿兽叫鹿鸣,以达到诱捕围猎之目的。人们敲打出节奏以协调劳动中的动作,呼喊号子聚集众人的力量来抬重物,改造自然环境。人们还创造了渔歌、爬山调、插秧歌、打夺歌等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音乐……漫长而原始的音乐活动创造了人类早期的音乐文化与人类文明。《吕氏春秋》记载,传说在一个叫葛天氏的氏族里,流传着一种集体的歌舞,所唱的歌有《载民》、《玄鸟》、《遂草本》、《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等八阕。表达了先民祝愿五谷丰登,祈求牧草茂盛、牲畜繁殖兴旺,颂扬天地之功德,重视气候与土壤,崇拜祖先与图腾的愿望和心情。音乐的功能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更是被善加利用,因此后人有了这样的说法:“音乐起源于劳动。”

自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围坐在篝火旁,哼唱着古朴的音调,击打着原始的节奏,伴着肢体扭摆的律动,抒发天生的喜悦狂野和生命的激情时,人们就乐此不疲地享受着音乐带给人的娱乐功能。时至今日,音乐用来愉悦人的方式方法已被挖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拓展到了人所能及的所有时空。不能想像如果歌喉紧锁、万器顿喑,那么现代人的生活将是多么悲哀。图腾之乐、典礼之乐、农事之乐、战争之乐、生息之乐,这些原始音乐的功用与形式,奠定了后世音乐发展的雏形。

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 (民歌)、“雅”(文人音乐作品),远在周朝时期就在民间由乐器伴奏广为传唱;古希腊伟大的盲诗人、音乐家荷马,弹着琴吟唱《奥德赛》、《伊利亚特》两部文学史诗。此外,中外许多有关音乐与人的美丽传说,都说明音乐已慢慢脱离了仅为生产和娱乐的实用功能,而随着人类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上升为人类的精神活动。

当爱情被插上了歌声的翅膀,爱意的温暖就直注入的心房;当诗歌、文学被配上了美妙的旋律,字词似乎具有了鲜活的形象。喜悦与兴奋总是交织在相似情绪的节奏之中;一曲淡淡的乡调或忧郁的旋律,又能把人的思念、回忆与伤感之情带向远方;低沉晦涩的音调使人联想到黑暗与不祥;明快流畅的旋律使人身心松弛,犹如吸吮清新的空气,沐浴明媚的阳光。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乃至深邃的思想感情都逐渐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与共鸣,又可通过音乐的神奇变化得到释放。音乐蕴藏着表达人情感的力量和功能。

童年的音乐梦幻伴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人们仍然被音乐感动着并不断地创造着音乐的感动,并用科学的和直觉的方式探究着音乐内部那复杂系统的偶然、规律和属性。古代的人们就开始用数学计算出不同的音律(乐音的音高标准),用不同振动材料的长度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标定出不同的律制(如旋律、管律、竽律、钟律等)。《国语》记载了约在公元前500多年的东周时,已有了“十二律”(即一个八度音程内的十二个半音)的音乐术语,并依照全音与半音分为六律与六吕(律与律之间为一个大二度音程关系,吕与吕之间为一个小二度音程关系),还为每个音律冠以好听的名字,如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分三层悬挂,共计64枚大小不等的钟,总音程达到了五个八度,十二音律齐全,并可满足多种转调演奏的需要,造型宏伟优雅、饰纹精美,并有2800多字有关律学的铭文,表明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水平的高超和音律科学达到的高度,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罕见的成就。经过历代音律学家的研究,音律学这门音乐与科学结合的学问,为人们认识乐音的本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约在汉朝以后,人们就创造了初期的乐谱,不过那时的乐谱是文字的表述法,史称文字谱。现存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丘明所传琴谱《碣石调幽兰》谱为唯一例证。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成为减字谱。那时的乐谱还很不精确并且烦琐。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的谱式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等谱式的发展,至明清已经有了用符号表达的、并广为流传的工尺谱。古希腊人也曾经尝试用字母来记录音高,后来在欧洲又发明了纽姆谱,即用形象小符号来表示音乐向上、向下的进行。公元9世纪,出现了五线谱的祖先:一线谱。线与符号的结合,似乎为人们记录音乐找到了一种音高与音低时值长短纵横相顾的办法,很快二线、三线谱得到应用。大约在与我国唐代处于同一时期的欧洲中世纪,意大利人规多·达莱佐发明了四线谱,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世俗化发展、更广宽音域的运用和五线谱式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他还发明了我们通常所唱的“do,re,mi,fa,sol,la,si”的音乐唱名。近代从日本传入我国的简谱,至今仍很实用并广为流行。而为世界各种不同音乐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现在通行的五线谱。

人们创造记录音乐的乐谱,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今天我们看着乐谱就可以演唱或演奏,还可以聆听历史留下的经典名曲,假设没有此法,将有多少美妙的乐曲和灵感的火花永远消逝在遥远的过去。乐谱法的不断完善,使人能把纷繁的音响归集于有序的谱面,把睿智的艺术灵感凝结在作曲家的笔端,把复杂的情感隐藏在乐谱的字里行间,等待着声音的诉诸和鲜活的还原。多么奇妙的创造,它的意义绝不亚于远古人创造出的结绳记数方法!

人类以其天生追求新奇的秉性,从远古开始(距今约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约6000多年的河姆渡陶埙)就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了上千种能发出不同美妙音色的乐器,并有了吹、打、弹、拉的鸣响方式。使乐器成了一件件内里精致、外表华美的观赏艺术品。在我国的周代就根据乐器材质与音色的不同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八音分类。在西方的乐器发展中逐渐有了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的声部分类。乐器种类的不断丰富,大大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听觉的音域,每件乐器不同的音色还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气质、光线明暗与色彩的变幻,甚至是柔和绵软或坚挺硬朗的质感,而乐器之间不同组合的共鸣和整体的交响,又扩大了音乐的无穷表现。

为了用音乐来表达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丰富体验和人的复杂情感,人们在音乐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逐渐摸索与认识到音与音之间具有倾向性、稳定性和归宿感的调式(以一个听觉最稳定的音为核心,围绕着几个具有倾向性的音的音阶系统)。我国传统有宫、商、角、徵、羽(do、re、mi、sol、la)的五声调式及雅乐与燕乐七声调式等。西方有大调式(调式主音与上方三度音为大三度音程)、小调式(调式主音与上方三度音为小三度音程)及一些宗教音乐调式;并运用音乐的这种自然原理创造了具有色彩变幻和紧张与舒缓作用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叠置、同时发出声音的和声;创造了具有立体透视效果的、既独立横向运动又与上下声部构成相应关系的对位、复调;创造了起调色板作用的、分配与组合乐器音色、调整音响力度与响度、使多个声部的音型形成统一和对比的配器、织体;创造了设计建筑一样的、使多个音乐句子与段落按音乐的逻辑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曲式结构;创造了具有一般法则但却有万般手段来组织音乐材料的作曲技法……

一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史,必然联系着与之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史、文化史。在古代,诗、乐、舞为一体,诗歌与乐舞的词汇说明这些艺术形式结合紧密。如《诗经》所载十五国风,很多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歌,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音乐)填写了“九歌”等诗乐作品。乐舞这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先民们早期的活动,如前面所讲到的《吕氏春秋》记载的《奋五谷》、《尚书》记载的《百兽率舞》以及用来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古代著名歌舞《大夏》等,而且它还在中国历代的宫廷音乐及民间音乐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唐代,诗、歌、舞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达到了鼎盛。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古人传诵下来的那些不朽的文学作品和优美的诗句,洞悉他们当年的生活、情感、思想。从岩画、壁画中去用心解读先人留下的具有某种意义的舞姿,从历代有关乐舞、音乐活动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当年的壮观场面和音乐的鸣响,遗憾的是再也不能真实地聆听到与它们同时的动人乐声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活跃,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人文思想基础,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积累,以及战争、通婚、海上与陆路通商贸易为不同文化交流架起的桥梁,至盛唐时期,无论是在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还是在音乐体裁、题材,以及与外来音乐、乐器的交流与融合方面,都使古代的音乐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与繁荣,又经过宋、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声乐与器乐两大类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同时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在我国产生了歌舞、民歌、琴歌、说唱、曲艺、戏曲等包含着丰富内容的音乐种类与体系;形成了以宫廷、宗教、文人、民间为主线的器乐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每一件乐器如古埙、钟、磬、管、瑟,琴、筝等,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每一种器乐的形式与乐种,如房中乐、鼓吹、管弦合奏、吹打合奏、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都有一种时代的选择和特殊的自然和历史背景。其中,有敞开胸怀大胆吸纳与接受外来文化的碰撞,也有民族的创造、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直至20世纪,随着西方音乐与世界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音乐以它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以及它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拥抱和融入了世界的音乐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