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美洲印第安古代文化的研究者都会拥有一个共识:印第安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艺术家之一,他们甚至可能是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非常精确地切割出巨大的石材,并将它们建成几乎是遍布美洲大地(尤其是中美洲与南美洲)的神殿——金字塔建筑。
印第安人的金字塔与古埃及陵墓式金字塔,无论是造型理念,还是功能用途,抑或是艺术风格上,都属于不同类型,虽然它们主要是一种石材建筑(部分美洲金字塔是泥砖结构),而且也主要是奴隶制社会建筑形式的一种反映。从造型与功能上看,美洲的金字塔建筑可能更接近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神殿建筑样式。如果说古埃及金字塔主要是法老的陵墓建筑,那么,美洲印第安人的金字塔更接近苏美尔人的神殿,所不同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金字塔除了有神殿的功能,它更像是一种祭坛性质的建筑,而苏美尔人的神殿则主要是诸神的供奉之堂。
从外形上看,古埃及金字塔基本上是一种方基尖顶的方锥形塔,而印第安人的金字塔的每个侧面并不是三角形的,而是阶梯形,下部为层层阶梯,上部是一个平台,在平台上再建造一座小型的神庙。它上部的这个平台通常是作为祭坛使用的。一位西班牙传教士曾记录了玛雅文化中乌斯玛尔精灵金字塔上举行人祭时的场面:“主祭司手拿一把又宽又大的燧石砍刀,另外4名祭司抓住牺牲的四肢,主祭司熟练地把刀插进牺牲的肚子,迅速地划开肚皮,用手掏出心脏。然后,他把尸体踢下台阶,尸体一直滚到金字塔的底部。”乌斯玛尔精灵金字塔属于玛雅后古典时代的建筑作品,它始建于公元800年以后。
印第安金字塔建筑与占埃及金字塔的第二点不同之处,表现在埃及金字塔大都是同样的造型,但印第安金字塔的风格样式却纷呈多样,它们属于同一个基本理念,却拥有不同的变体和地方样式。有些金字塔的坡度很缓,方形基座很大但并不太高;也有些金字塔基座不大,塔身却高耸入云,有的甚至有60度以上的陡峭坡度;有的金字塔顶部的方形祭台甚至后来演变成为圆形祭台,例如阿兹特克人在14世纪建造的国王金字塔,便呈现为这种特殊的样式。
美洲最早的金字塔出现于何时,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不过就中美洲与南美洲的考古发现看,在前古典时代,即公元前800年前后,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化与南美洲的查文文化,几乎同时出现了早期的金字塔式神庙,而玛雅最早的金字塔遗迹也在纳克特遗址发现,这个遗址属于公元前600~400年之间的早期玛雅文化时期。
南美洲查文人早在公元前800年左右,便开始在查文·德万塔尔修建石庙,它是安第斯地区最重要的一座金字塔式庙宇。庙宇由老庙与新庙构成,是在后来的漫长历史时期内不断增补、不断完善的一组宗教建筑群。老庙由大石块和大小各异的石像建筑而成,包括三个相互联结的土墩,正好形成一个”U”字形结构,”U”字形的正中间是一个凹陷的圆形广场。庙宇下面有四通八达的迷宫般的狭窄通道和无数的房间,这些房间里堆满了作为贡品的陶器。研究者发现,这些陶器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带过来的,说明查文当时是一个祭祀的中心。
建于公元前600~公元200年之间的阿尔班山金字塔,看上去平缓低矮,但已明确具备美洲印第安人金字塔建筑的所有特点,这个巨大的金字塔完全为石造,它与圣庙、圣坛、庭院一起,共同构成阿尔班山顶上的王宫卫城,阿尔班山只比周围低地的村落高出400米,但却是巍峨庄严,俨然是萨波特克人的首都,这里仅供宗教领袖与达官贵人们居住。研究者发现山上没有泉水,这些僧俗领袖们的日常用水要靠周围低地的人们从山谷中运送上来。
当然,中美洲古典时期最壮丽的金字塔,还要算是特奥蒂瓦坎城中心南北遥相呼应的太阳与月亮金字塔。太阳金字塔位于中心广场”死亡大道”正南端(图9画面左上部的那个金字塔即为太阳金字塔),塔高65米、边长222米;最初塔的顶部尚有太阳庙,现已毁,塔的内部有一座小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既是神殿,也是祭坛,祭司在塔顶祭祀太阳神、雨神与战神。月亮金字塔位于“死亡大道”的正北端(图9这幅图片拍摄的位置正好在月亮金字塔的台基上,我们只能看到月亮金字塔前的台阶),它比太阳金字塔晚建150年,塔高虽只有46米,但由于它的地势本身高,所有视觉上两个金字塔的高度大致相当。月亮金字塔的前方是月亮广场,正中央有一方形祭坛,大型祭祀活动一般在这里举行。特奥蒂瓦坎的太阳、月亮金字塔代表着印第安古典时代金字塔建筑的风格样式,与早期相比,它的造型更为稳健规范,也更整体简洁;与后古典时代(公元900年以后)的巍峨高耸而不免有些诡秘奇异的金字塔建筑相比,它更有一种和谐与安定的感觉。
无独有偶,大致建于公元前200~公元600年之间的莫奇村的太阳金字塔作为南美洲古典时代的代表作,也同样是太阳、月亮金字塔的组建风格,它们的建筑造型与风格也与特奥蒂瓦坎的神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这两座太阳、月亮金字塔不是石材建成,而是由未经烧制的泥砖建成的建筑,其太阳金字塔基座底边边宽136米、边长228米,高度在18米;建筑毁坏严重,但仍可从其残留部分看出当年的雄伟壮观。
在美洲大陆上,玛雅文明始终代表着一种神秘而独特的艺术典范,这些被研究者们称作“美洲的古希腊”的玛雅人无疑是美洲大陆最杰出的艺术家群体。玛雅文化与古希腊文化有一点很相似,它始终没有形成类似于阿兹特克或印加人那样统一的帝国形式,甚至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或政治的中心,但它却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玛雅文化分布在如今中美洲地区的5个国家(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伯利兹、巴拿马),这是一个有着共同宗教信仰、共同语言、共同义化面貌,具有鲜明特有与共性的城邦制文化,考古学家很容易从众多印第安文物中确认出玛稚文化遗物。它那独特的造型语言、特有的建筑结构完全不同于其他印第安文化,它是自成一体的,显示惊人的成熟与强烈的艺术个性。
代表着玛雅古典时代艺术风范的金字塔建筑群仍遗留在墨西哥东南恰帕斯州的西北境,这个地区距离州首府还有480公里,那里是一片热带雨林,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知道在那个繁密的森林里竟隐藏着古代玛雅的一座古城——帕伦克古城。也难怪,这座古城周围的树木高达30米,足以湮没这些古迹。帕伦克古城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公元600~700年间,帕伦克城市建筑达到它的顶峰状态,8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古城建筑大都建于这一时期,现在仍能够见到的主要建筑遗迹包括1座宫殿和5座神庙。
20世纪50年代,墨西哥考古工作者对其中最著名的一座神庙“铭文金字塔”(因为金字塔内发现数百个玛雅象形文字的缘故,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这座铭文金字塔的真正奥妙还不在于它的那些难能可贵的玛雅象形文字,而在于它的内部结构。一直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美洲金字塔的功能是神殿兼祭坛,但通过对铭文金字塔的发掘,考古学家获得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个有着陵墓性质的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的内部,还有一个帕伦克国王巴加尔的石棺墓室。
如果说帕伦克古城代表着玛雅古典建筑的辉煌,那么,奇琴·伊查遗址则象征着玛雅后古典时代金字塔文化的余晖。坐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琴·伊查遗址现存数百座建筑,是中美洲玛雅文化最伟大的城市之一,直到今天它仍给研究者们留下许多不解之谜。这座古城最初建于公元5世纪前期,但它的大部分建筑扩建于公元980年以后,而且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它的许多建筑细节,很显然与西北部数百公里以外的墨西哥谷地的托尔特克人的首都图拉城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它最重要的那些建筑群中明显融入了托尔特克人的尚武精神。有研究者认为,奇琴·伊查曾由一小股被驱赶出图拉城的托尔特克人统治过。
奇琴·伊查古城中最重要的金字塔名曰“库若尔甘金字塔”,建于公元987年前后。“库若尔甘”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该金字塔因为祭祀奇琴·伊查主神羽蛇神而得名。金字塔高29米,台基每边边长55.5米,共9层,层层向上收分呈梯形。最上面一层为平台,上有6米的方形神庙,庙内安放一座红色美洲豹的雕像,豹身镶有晶莹剔透的绿松石及其他颜色的玉石片。
武士神庙被认为是玛雅神庙建筑中最美观,也最别具一格的一座,它也建于公元987年。在这座金字塔神庙的前方和它的右侧排列着数排数列石柱,有些石柱被雕刻成羽蛇神状,也有的雕刻成武士状,每根石柱表面都浮雕着图案或符号,充满了神秘感。据说奇琴·伊查人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时,将献给羽蛇神的牺牲(人祭)放在这个武士祭台上,取出牺牲者的心脏后,便盛放在武士手中的那个石盘内。
后古典时代末期的金字塔建筑当以阿兹特克人的特诺奇提特兰城内的巨大金字塔为其代表,遗憾的是今天的墨西哥城已经完全覆盖在原特诺奇提特兰城址之上了。考古学家只是在今墨西哥城的地下,发掘出一座建于公元14世纪初叶的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为方形基座,却是圆形祭坛,这种形式在美洲金字塔建筑中是相当独特的。研究者发现,这座金字塔始建于公元1325年,落成于1390年。基座每边边长为90米、共7层,原高55米,以后每一位国王都要在前一位国王所建的基础之上再增建一层,作为本届国王对神明的真诚奉献。与这座金字塔同时出土的文物达6000余件,包括雕刻精美的有角神像、翎毛装饰的石雕蟒蛇像、陶器、珠宝饰物、畸形的头盖骨、祭神的人畜骸骨等。根据发掘现场推测,原来在金字塔周围还应有众多的神庙,高大的建筑物与贵族宅第。
南美洲同样拥有杰出的印第安建筑遗迹,公元6~12世纪兴盛的蒂亚瓦纳科帝国,拥有完善的船坞和码头,建造这座码头所用的石块每块大致在100~150吨之间,最大的达440吨。蒂亚瓦纳科人似乎非常善于运用这些巨大的石块建造他们的宗教与世俗性建筑。蒂瓦亚纳科原是南美洲今玻利维亚境内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以南21公里处的一个小村落的名称,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石砌的巨大广场。这个巨大的方形广场就位于一个长1000米、宽450米的大遗址群的正中央,根据遗址遗留下来的残迹看,当年应该有两个大的金字塔立于广场的两侧,上面的建筑均由巨大的方形石块砌成。遗址虽然荒废近千年,巨大的太阳门仍威严屹立。太阳门由一个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它高约3米,门楣上有神像的浮雕。门楣正中雕刻的是天神(有说是太阳神,有说是豹神,也有雨神之说)。它头戴羽毛冠,右手拿着掷矛器,左手拿着箭袋,在它的两侧分三列排着48个较小的形象,均面向天神。
印加都城库斯科城坐落在岩石崎岖的安第斯高原上(今秘鲁境内),据传,这座巨大的岩石城镇最初是按照美洲豹的形态设计的,头部是安第斯山脉的萨克塞华曼神庙,中部是印加王宫,贵族的宅府建在美洲豹的尾部。最著名的建筑是库斯科太阳神庙,也叫“金宫”,是印加古国最大的宗教中心。这一建筑群由一个大殿和周围若干个小殿组成,大殿周围的墙壁上镶满金片,金片上绘有太阳神像,小殿里供奉着月亮神,墙壁上贴满绘有月亮神的银片。印加人用巨大的石板作神庙的正门,这是一个十分擅长石材建筑的民族,他们可以将巨石切割成块,使这些石块能够严密地结合在一起,巨石之间的缝隙就连最薄最锋利的刀片也无法插入。
另一处印加古城是位于库斯科城西北约7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遗址(Machu Picchu)。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它建在安第斯山西南部两座险峰之间的一个马鞍形山脊上,由于所在地实在是十分陡峭,入浸的西班牙人居然一直都没有发现它的存在,直到1911年才被考古学家所发现。
马丘比丘遗址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东北西三面均为峭壁。遗址中的建筑遗存全部是用巨型花岗岩石垒砌而成,所有的墙壁也全靠石匠以高超的技术将它们镶嵌在一起,没有用任何黏合灰浆,但石块之间却粘合得十分紧密。由于是建在陡斜的山体之上,所有的建筑物都设置在不同的层面上,相互之间用层叠的石阶连接,错落有致,别有一种风格。古城中心有一大广场,是一处露天的开阔地,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印加人很可能在这里举行大型聚会活动。光荣门——由巨石砌成的城门矗立在近1,000公里长的道路尽头,这是整个山城惟一供人们出入的城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