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教学的趣味之谜设计(下)
72699000000003

第3章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法运用

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着教学条件落后、信息闭塞、家长和孩子对学习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毫无兴趣,教师无所适从,出现了“少、慢、差、费”的现象。要想增加农村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当前语文课堂现状,大力倡导“趣味教学”。语文趣味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开篇引趣法

语文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比较适用的开篇引趣法有以下几种:

(1)巧妙审题“请君入瓮”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胖?(指名把自己的胖小手印画在黑板上)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2)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感只能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设计用这样的导语来创设情境:“同学们,过新年时,你们开心吗?(好开心,有新衣服穿,能吃肉,吃鸡大腿,放鞭炮……)是呀,过新年又开心又热闹,我们真是幸福的一代。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新年的夜晚,有一个小女孩却不像你们那样幸福,她为了不被家人打骂,在寒冷的夜晚卖火柴”。

(3)巧用悬念吸引学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巧立悬念,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底细的兴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小蝌蚪们是什么样儿的呢?她们的妈妈又是什么样儿的呢?她们在找妈妈时都遇到了谁?结果找到了她们的妈妈了吗?大家想知道这个有趣的故事吗?”这么几句话,全班沸腾了,都兴致勃勃的进入学习状态。

教具激趣法

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要认知语言文字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形成的生动的表象,并在形象的感染中受到教育。越是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内容,用好直观教具。

例如,《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俗易懂,但要让学生悟出深刻的寓意,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张贴水井图,让学生找出“井沿”、“井底”的具体位置,接着要求学生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把青蛙和小鸟的图片贴在适当的位置。这样学生动手动脑,不仅弄清楚了第一自然段课文的内容,而且个个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游戏增趣法

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且不稳定。教学中,我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好各种游戏,适时引进课堂,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他们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既有节奏,又有乐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巩固“布、左、右、在”等字形相似的生字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做“送信”游戏。由一位学生把装有生字卡片的信封一一送到同学手中,其他学生拍手念儿歌。信送完后,由学生拆开,然后我读生字,学生逐个将“信”送回,贴在黑板上,再领大家读一遍。

电教调趣法

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文字、音响和动感画面等手段,多管齐下,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并使学生在逼真的动感画面的情景中真实的感触到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容,有利于学生眼、口、手、耳、脑多方位同时调动,全身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这样,教师活教了教材,学生活学了知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把其他地方的山和水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再展示桂林的山水,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视觉就能让学生感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根本不用多说和多讲解。

采用趣味语文教学法,结合五彩缤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整个语文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趣味横生,兴趣盎然。如果我们注意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坚持采用趣味教学法,定能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老牛拉破车”的局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迈出坚定有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