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激励青少年的爱国英雄故事
72696800000007

第7章 爱国爱民(6)

元朝统治者看到劝说无用,就把文天祥上了刑具,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监牢里。那里一年到头透不进阳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臭气熏天,蚊虫成群。就在这样的牢房里,文天祥被关了四年,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折磨,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一死报国的决心。在这里,他写了许多诗篇,《正气歌》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首五言长诗表达了文天祥反抗元朝统治的思想感情,同时歌颂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忠君爱国的勇士,他决心要向他们学习,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决不贪生怕死,屈膝投降。

元朝统治者看到文天祥不肯投降,还是不死心。最后,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亲自劝降。见到忽必烈,文天祥不肯下跪,忽必烈的左右强行要他下跪,文天祥坚立不动,从容地说:“宋朝已经灭亡了,我应当赶快死!”忽必烈劝诱说:“你只要用对待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就封你做宰相。”文天祥仍不理睬。忽必烈又说:“你如果不愿做宰相,就请你做别的官,怎么样?”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我只求一死就够了!”

1283年1月,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元朝官员问他说:“你有什么话说,告诉皇帝,还可以免死。”他回答:“死就死,还有什么话可说!”他又问身旁的人:“哪一边是南方?”身旁的人告诉了他。他没有忘记南方的祖国。向南方下拜说:“我能够报国的机会,也已经完了。”说完,从容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遇害后,文夫人在收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衣袋里写着下面一段赞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夫人向文天祥的遗体志哀,含着眼泪默念:“夫君,你的死,重于泰山;我一定把你的遗言传给子子孙孙……”

袁崇焕保国卫民战沙场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的爱国将领。

明万历年间,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便以“七大恨”誓师告天,兴兵反明。后金军队剽悍善战,仅用几年时间,就毁抚顺,拔清河堡,在萨尔浒山大败明西路军,使八万明军全军覆没。后金军乘胜步步逼近,占沈阳,陷辽阳,攻下辽东多处城寨。在后金强大的攻势面前,军事重地广宁(今辽宁北镇)的明军守将惊慌失措,弃城逃入山海关。东北全境陷于完全失落的危急之中,明朝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恐,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但都拿不出一个主意。这时,刚从福建调来兵部的袁崇焕站了出来,充满信心地说:“只要给我兵马和钱粮,我就可以把关外的防御责任担当起来!”其实,袁崇焕当时只是兵部的一名小官,对此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他既无责任,也可以不冒风险。但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想到国家的安危,想到人民生活的安定,自己作为一朝武将怎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袁崇焕自愿戍边,受到群臣称赞,于是提拔他为佥事(到地方上巡视军事的官员)到山海关外监督军事。

一到关外,袁崇焕便立刻与将士商议守备计划,安抚无家可归的百姓,修筑军事要冲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城墙,以巩固边防。正当宁远城墙告成的时候,袁崇焕的父亲去世了。按当时的制度,官员丧父要卸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此时袁崇焕早已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东北的边防上,他怎能为了家事而放弃国事呢?袁崇焕眼含热泪,朝南三拜,表示对父亲的悼念之情。

1626年,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西渡辽河,兵临宁远城下。这时宁远城中,只有一万多兵马。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人心惶惶。为鼓舞斗志,袁崇焕集合全城将士,当众刺破手指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城共存亡。战斗打响了,后金军顶着盾牌,冒着明军的弓箭和石头,蜂拥而上,企图掘开城墙攻进城去。袁崇焕沉着应战,用西洋大炮对准敌兵密集的地方频频开火。炮声一响烈焰腾空,后金军血肉横飞,成片成片地倒下。战斗进行了二天,后金军发动了无数次进攻,但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宁远城岿然不动,而后金军却死伤无数,四员将领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负了伤。大势既去,后金兵纷纷逃窜,袁崇焕乘胜追击30里,歼灭后金官兵一万多人。宁远大捷使后金军胆战心寒,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也叹息道:“我从25岁带兵作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想到这个宁远城却打不下来。”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又率兵攻打锦州和兴城,但都被袁崇焕的部队所击败。于是后金军改变战略,1629年,皇太极率军几十万,绕过袁崇焕的防区,突破长城,攻入关内,进逼北京。袁崇焕得到警报,立即挥师入关,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军展开了激战。袁崇焕身披铠甲,亲自上阵督战杀敌。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高涨。将士奋勇杀敌,从中午血战到晚上,终于打退了后金军,皇太极感叹地对部下说:“我打了15年的仗,从来没遇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

袁崇焕横戈戍边战沙场,为保国安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受广大将士和百姓的爱戴,这也遭到了朝中奸党的迫害打击。形势一有好转,朝中奸党便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其杀害了。

袁崇焕的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权,唯有保家卫国,正如他写的《边中送别》一诗所言: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戚继光驱逐倭寇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孟渚,山东蓬莱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将门之家。由于家教的影响,他从小就接受了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

明世宗的时候,日本的一些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闹的人民不得安宁。沿海居民非常痛恨,称他们为倭寇。

戚继光17岁那年,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年轻人,看到沿海不平静,曾慷慨赋诗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保卫祖国海疆的志向。

1555年,戚继光调到浙江,担任参将。他到任不久,就在温州、台州一连几次大败倭寇,成了远近闻名的勇将。在军事实践中,他深感当时军队素质太差,缺乏训练,战斗力弱,军纪又坏,无法战胜倭寇。于是他编练了以农民和矿工为主的3000新军,并根据南方地形特点,创造了“鸳鸯阵”的新阵法,这种阵法可攻可守,作战灵活,特别便于近距离作战,大大增强了战斗力。他还招募渔民,组成一支水军,从海陆两方打击倭寇。戚继光非常重视部队的军纪。一方面,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述杀敌卫国,保护家乡,爱护人民的道理,使战士齐心合力,刻苦练兵;另一方面,他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赏罚严明。他规定,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银,也要坚决后退。经过戚继光的训练,一支作战勇敢,纪律良好的军队形成了,被人们称之为“戚家军”。

戚家军刚练成,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台州的消息就传来了。戚继光率军进剿。敌人一闯进戚继光摆的“鸳鸯阵”,刀、枪、藤牌就像一阵暴风骤雨,密密层层向他们压了过去。倭寇一部分被当场杀死,一部分被赶到灵江里淹死了。戚家军大获全胜,从倭寇手里,救回了被掳去的百姓五千多人。时隔几日,戚继光又在处州上峰岭布下天罗地网,以少胜多,歼敌两千多,充分显示了他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接着戚家军又在台州地区与倭寇进行了十余次战斗,连战皆胜,把倭寇全部赶出了浙江。戚家军打出了军威,名震天下,老幼皆知。大军凯旋时,台州百姓官吏出城20里相迎。

倭寇慑于戚继光的威名,又把骚扰的矛头指向了福建沿海。戚继光又奉命出师福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戚继光巧施妙计,戚家军奋勇杀敌,在宁德、牛田、林墩接连打了三个胜仗,杀敌数千,捣毁敌人的大小巢穴数十座。但戚家军伤亡也不小。当地百姓出城远迎,慰劳品塞满街道。戚继光婉言拒绝了对他个人的祝贺,他想到牺牲的士兵,难过地说:“士卒伤亡,我何忍受贺。”他带着深切的感情下营帐看望伤兵,亲自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穿上素服,声泪俱下地哭祭阵亡士兵。戚继光爱兵如子的将风,深深感动了全军将士,杀敌逐倭的士气越来越高昂。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经过戚继光等将领十余年来统率沿海军民,浴血疆场,英勇战斗,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彻底肃清了,人民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戚继光平定倭寇,保卫海疆,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爱国思想和丰功伟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直到今天,浙江、福建一带还流传着戚家军英勇杀敌的故事,保存着大量戚继光和戚家军的遗迹。

于谦清白留人间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名为《咏石灰》的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要做一个纯洁清白高尚之人的远大志向。他就是明朝伟大的爱国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生于公元1398年。他从小刻苦读书,志向远大,很崇拜文天祥,曾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卧室里,并题诗:“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表明他要以文天祥为榜样,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于谦任京城兵部左侍郎。

公元1449年,北方的蒙古族一支瓦剌部族,在首领也先的统率下,分兵四路,大举入侵明朝,明英宗偏听奸臣宦官王振之言,率50万大军到大同迎敌,结果在太监王振胡乱指挥下,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一将领杀死,明英宗成为也先的俘虏。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支持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出面代理国政,这就是明景帝。景帝即位后,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指挥保卫北京的战斗。于谦指挥老弱残兵20万人,在9座城门外严阵以待,并下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无私无畏的爱国热情和胆略激励了广大将士,士气大振。

也先取胜后,以为明军不堪一击,狂妄地围住了北京,直扑德胜门。于谦诱敌深入,将也先军队引进伏击圈,把瓦剌军打得落花流水。首战胜利大大鼓舞了明朝军民斗志。接着于谦指挥明军夜晚出兵劫敌营,各路将士全线反攻。在明军凌厉攻势下,也先丢兵弃帐,向北逃窜。于谦一直把也先赶到紫荆关外。北京保卫战胜利了,瓦剌军元气大伤,不得不主动送回英宗向明朝求和。

景帝因于谦保卫京师有功,奖励了他。但英宗回京后,景帝又担心宝座不稳。于谦军权在握,从稳定大局出发,支持景帝继续执政。景帝才放下心来。于谦一面创立团营,操练兵马,修筑城防,提高明朝军事实力;一方面整顿内务,反对贪官污吏,自己保持清正廉洁,他深得民心,却招来石亨等一些心怀反意的大臣、大将们的反对和忌妒。

1457年,景帝得了重病,元宵灯节的晚上,石亨等臣、将偷偷带兵拥簇着朱祁镇闯入皇宫,击钟召集文武百官上殿,宣布朱祁镇复位。朱祁镇重新掌权后,立即杀戮异己势力,马上把于谦抓了起来,并严加拷打。于谦问心无愧,决不服罪。这位威震敌胆英勇报国的硬汉子,被陷害第六天,就惨遭杀害。但人民都知道于谦是清白的。直到明宪宗时,才恢复了于谦生前官爵。

清白忠贞英勇杀敌的于谦与名将岳飞有相似之处,没有死在金戈铁马的疆场上,却丧命于本国昏君与奸臣莫须有的罪名下。这告诉后人,封建忠君式的爱国思想,未必能达到保护穷苦百姓根本利益的目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把爱祖国与爱人民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爱国才有正确的内涵,清白才有真正的价值。于谦杀敌卫国,功昭日月,人民是景仰他的,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他的《咏石灰》一诗,深受后人喜爱。由于时代局限,于谦没有把真正卖国贼明英宗除掉,招来杀身之祸,京都百姓没有遭到也先铁蹄的践踏,却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历史悲剧,令人深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从小喜欢读书、爱好练武。后来由于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深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朱,改名成功,所以又号为“国姓爷”。

郑成功曾随父亲郑芝龙参加抗清斗争。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拒绝了清朝政府的招降,继续举旗抗清。在残酷艰苦的斗争中,郑成功感到,如果不建立坚强可靠的基地,抗清是难以持久的。于是,他决定改变战略,挥师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他们在台湾大肆掠夺,残酷勒索,使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荷兰殖民者为了加强统治,在台湾西南部修建了二个据点台湾城(今安平)和赤嵌城(今台南),并驻军二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