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激励青少年的爱国英雄故事
72696800000005

第5章 爱国爱民(4)

李世民登基当了太宗皇帝的这一年八月,夏天的酷暑还没有消去,连绵的秋雨就接着来了。李世民过去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每逢阴雨天气,伤处就隐隐作痛。有的大臣提议建一座高而干燥的新宫殿,让皇帝避潮湿。李世民也希望改换一下住所的环境,当时也就同意了。可事后他找了几个工匠计算了一下耗费,需要花不少的钱。李世民犹豫了,他想,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国库十分空虚,为了自己舒服,花这么多钱值得吗?他联想起汉文帝的故事来。当年汉文帝曾打算建一座露台,后来听说要花费一百斤黄金,就舍不得了,认为“一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不想劳民伤财,就把那个项目停了。李世民对建议修殿的大臣说:“我的功德不如汉文帝,但修殿耗费却超过了一百斤金子,这件事还是不要办了!”

由于李世民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加之他本人能够以身示范,以民为重,爱护民力,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慢慢地复苏起来,并以较快的速度得以发展,终于达到了唐代政治、经济的最高峰,那就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

杜甫诗劝吴郎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大诗人杜甫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瀼西迁居东屯,把他的瀼西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

草堂前原有几棵枣树,每年秋天,树上都结满红红的大枣。杜甫居住的时候,他西院的邻居是位贫妇人,由于贫困无着,所以每年都到杜甫的草堂前的枣树上打一些枣,储备起来,以补充食物的不足。杜甫从不阻拦,而且还往往帮助妇人打摘。

可是,吴郎搬进草堂以后,却在草堂前插起了篱笆,防止贫妇人打枣。杜甫知道了,对贫妇人非常同情,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吴郎,劝吴郎别那样做。诗名叫《又呈吴郎》,诗中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贫困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遍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租赋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沾巾。

诗一开始就用急切的语调先提出要求,表现出诗人为贫妇人求情的紧迫心情。第二句设身处地的为贫妇人着想,进一步说明西邻打枣是因为生活贫困,出于无奈。“不为”句问得略带悲愤,“只缘”句再进一层,说不仅不应拒绝她打枣,反而应当对她亲切一些,才能解除她的顾虑,要鼓励她来打枣充饥。五、六句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说不相信吴郎会拒绝她打枣,然后才说你吴郎插上篱笆,即使无意,也显得太过于认真了。名为批评妇人多心,实际上是指责吴郎太不大方了。最后两句,再次强调西邻的妇人贫困,说因为租税的追索和盘剥,她已贫困到了极点。写到这里的时候,诗人忽然想到了处于战乱之中的全国人民,像贫妇人那样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不禁涌出了眼泪。

吴郎读了杜甫写给他的诗以后,深深地被杜甫的精神所感动,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立刻拔掉了防止西邻打枣的篱笆。

时时想着人民,处处想着国家,这就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没能实现他“焉得铸甲作农器”,“男谷女丝行复歌”的理想。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国家和人民在他心中一直占据着首位。面对当时贫富悬殊的差异,他勇敢而沉痛地高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面对被秋风吹破的茅屋,在秋雨萧萧,无处栖身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天下寒士……”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民,痛苦地长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国家忧虑了一生,为人民歌哭了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充满真情的诗篇,被后人誉之为“诗史”。诗人本人不但获得了我国人民的热爱,被尊为“诗圣”,而且也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尊敬。当他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1962)的时候,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曾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韩愈的示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

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七律名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每谈起这首诗,就不能不使人想起作者韩愈。

韩愈是南阳(今河南孟阳)人,25岁考中进士,31岁走入仕途,在2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一直保持着清廉作风,抱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对一些社会病态现象,比如地方军阀拥兵割据等等,都能坚持反对,即使受到打击也不妥协。如在唐德宗时,他当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实行“宫市”,所谓宫市,就是由朝廷派出太监,直接到市场上采购宫廷日用品。名为采购,实际上太监仗着皇家势力,很少付足商品的价钱,说穿了就是变相掠夺。对这种坑害人民的做法,韩愈愤然上书,极力反对,惹恼了德宗皇帝,被贬到阳山(今广东西北部)去当县令。后来又调回中央,他仍然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仍然以国家利益为先,有话就说,有意见就提。

唐宪宗李纯是个很迷信佛教的皇帝,在他的影响下,从朝廷官员到民间百姓掀起了信佛热。当时在凤翔的法门寺里,放着一块据说是佛教祖师释迦牟尼的遗骨,30年才向民间开放一次。元和14年,又到了对外开放的时候。宪宗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竟派出30名宫人,手持鲜花把佛骨迎进皇宫里供起来。皇帝这么一做,从王公贵族到老百姓,迷信闹得更厉害了。

韩愈对这件事极其反感,他想,这样闹下去对国家、对老百姓都是很不利的。于是当即上了一封《谏迎佛骨表》给朝廷,想极力劝阻皇帝,停止这一闹剧。他在这封上书中说,佛教这东西是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是没有的。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代圣王,都不知道什么是佛教,可他们把国家治理的都很好,老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自己的寿命也很长。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的,可是明帝只做了十八年皇帝。从那以后,社会变乱就不断发生。到了南北朝,宋、齐、陈等各朝皇帝们信奉佛教更加虔诚,倡导的更加卖力,然而那些朝代没有一个长久的。当时的梁武帝祭祀不用牲畜,自己也不食荤腥,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被叛军围困,活活饿死。本想拜佛求福,得到的却是悲惨结局。至于那块佛骨,应当把它扔到河里,或者烧掉,免得它迷惑人心。佛如果真正有灵,就让他把一些灾祸责罚,都加到我韩愈身上吧。

宪宗看了韩愈的上书,直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糊涂皇帝认为这是韩愈故意和他作对,影射他活不长久。盛怒之下,要把韩愈处以死刑。幸亏宰相裴度等大臣为韩愈说情,才改为贬职处分,贬到潮州去当刺史。潮州就是如今的广东省东部的潮安,在当时那是极其偏远的地方。从中原贬到那里去,算是很重的惩罚了。前面的那首七律,就是韩愈在前往潮州的路上写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和对于朝廷腐朽昏庸的不满。全诗起首悲壮,结尾却低沉哀伤,表现了作者虽然有一颗火热的赤心,但却无力扭转腐败的封建朝廷行径的无奈。

虽然韩愈的上书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并且受到了不公正的处分,但是,他为国为民着想,不畏皇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却受到了历史的肯定。

沈括赴辽保国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杰出的著作,被世界各国科学家称赞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者,他出使辽国,据理力争,保卫宋朝疆土的佳话,被后人广为流传。

那是宋神宗时期(1074),北方强国辽不断挑起边境争端,并向宋朝提出无理的土地要求,遭到宋朝的反对和抵制。于是,辽国在边境陈兵百万,杀人烧房,以武力相威胁。面对事端,宋神宗忧心忡忡,如何既避免战争又不失疆土,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使者赴辽,直接交涉。而能担当起这一艰巨使命的,只有才能出众,成就卓越的沈括。

沈括接旨后,马不停蹄赶回东京,面见宋神宗。宋神宗关切地问:“辽方心理难以捉摸,万一中途生变,危及使者安全,卿将何以自处?”其实这一问题,沈括在接旨时就已想过,和强盗般的辽国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要冒极大的风险,谈判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危,更攸关宋朝的主权和大好河山的存亡。在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面前,沈括早已做了抉择,他毫不迟疑地表示:“臣只有用一死来回答!”

在做了紧张、周密的准备之后,沈括率领使团离京赴辽。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了辽方种种阻挠,终于到达辽国。

辽道宗“设宴”招待宋朝使团。只见宴会厅外刀枪林立、戈矛交叉;宴会厅内廷臣云集,冠盖如云;内外戒备森严,阵势咄咄逼人。望着这杀气腾腾,如临大敌的场面,沈括从容不迫,昂首而入,在使者席上泰然就座。

辽方首先用已经确定的河东地界为由进行试探,被沈括明确的回答顶了回去“河东地界早已了当,我等此番是奉旨前来回谢”。辽方见沈括答辞严谨,无懈可击,便原形毕露,提出了代州鸿和尔大山一段以分水岭为界的要求。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宋朝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这个问题早在宋仁宗时就已解决,并专门立石峰为标识。面对辽方无理要求,沈括当场举出辽方于1042年与宋方共同商定以鸿和尔大山北山脚为界的事实,拿出辽顺义军承认以鸿和尔大山北山脚为界和天池子属于宋朝的屡次公文。沈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辽方自己的文件反击辽方的无理要求,使环座惊愕,为之失色。辽方还想强词抵赖,沈括严正回绝说:“你再说千般道理,也无济于事。必须有确实的文字根据,关于鸿和尔,只有这几个字‘大山脚下为界’;天池子也只有几个字‘地理属宁化军’。此外,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辽方见逼索不成,只得中止谈判,沈括首战告捷。

过了几日,沈括再次率员“赴宴”。辽方又一次提出了原来辽方一百多“部族”在天池子牧马之事,想用这一“事实”,挟逼沈括承认他们享有土地主权。沈括马上给予义正辞严地批驳。指出:地界文字有明白无误的记载,辽方“不应当过界下帐,而且有照据为凭,岂可不凭文字,只据口说!”辽方见在此问题无稻草可捞,转而重新提出鸿和尔界来纠缠。沈括见辽方已理屈词穷,便开怀畅饮,不加理会。好一会,沈括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辽方在公文中,故意漏下山脚的“脚”字,现在又处处设防,不敢说出一个“脚”字来。其实,在这次辽使致宋廷的信中,早已承认了这点,即使辽方不承认,也无碍于事。说罢,便起身说:“我喝醉了,不及一一回话,且休见怪!”

两次交锋,辽方已无力对阵,但还不甘心就此认输。在以后的几次谈判中,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但都被沈括依据事实,驳得体无完肤。前后六次会谈,沈括都是这样丝毫不惧,坚持斗争。在大量的事实和雄辩的批驳下,参加谈判的辽臣们满面羞惭,不敢再强争下去。不得不放弃了讨索土地的要求,也不敢贸然发动军事行动,沈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赴辽使命。

杨继业忠心保大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yìn)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时期,北方契(qì)丹族建立辽国,经常侵犯宋边境,伤害宋朝百姓,掠夺宋朝财物。这时期宋朝出了一个爱国将领。他就是金刀“杨无敌”。

金刀“杨无敌”,原名杨继业,又叫杨业,山西太原人。他镇守北方边陲雁门关。有一年辽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带兵十万,前来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知杨继业,杨继业在代州附近就是今天山西省代县,设下伏兵。等敌军一到,杨继业等三声炮响,带兵冲出,敌军出乎意料顿时乱了阵脚。杨继业更是一马当先挥动金刀连伤数名辽将,辽兵死伤惨重,急忙带残兵逃走。从此辽兵给杨继业送一绰号叫金刀“杨无敌”。

公元983年,辽国老王病死,12岁的耶律隆绪当了皇帝。他的妈妈萧太后替他管理朝事。北宋王朝想趁此机会,收复以前被辽国占领的地方。于是就派潘仁美、杨继业和呼延赞等带领三路人马去完成这个任务。

杨继业和潘仁美很快收复了好几个地方,可呼延赞等却打了败仗,因此北宋王朝立即命令三路人马全部撤回。

部队撤狼牙村时,辽兵已尾追上来。杨继业对潘仁美说:“敌人追得凶猛,咱派出一支人马吸引敌人,然后再派战斗力强的人马,布下伏兵出其不意杀退敌人,这样才能掩护大部队撤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