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激发青少年健康成长故事
72696700000004

第4章 强身健体(3)

据《大唐新语》介绍,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及长,善谈庄、老、百家之说。”看来,他是一个聪颖好学、学识渊博的人。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都曾经授予他官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甘愿在乡里行医,为人民解除疾苦。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于公元652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30卷,另一部书是他100岁时写成的《千金翼方》30卷。这两部书简称《千金方》,为什么叫《千金方》呢?他在《千金要方·序》中说:取名《千金方》,包含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反映了他认真负责的高尚医德以及他在书中所收5300多个方剂的实用价值。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医道精湛、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把他尊称为“药王”,把他生前隐居和经常采药的五台山称之为“药王山”,并在那里建有“药王庙”。

医学与养生学是密不可分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对养生学也颇有研究。他在《千金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摄养枕中方》等书中,记载了不少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崇奉道教,继承了不少道家的养生方法,但他毕竟是一个医学家,懂得人要适时而动,以调和荣卫,舒畅血脉。所以他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运动故也”。孙思邈的这些话,显然是古代“动以养生”思想的继承。它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人体要经常活动,二是活动不要过量,要量力而行。孙思邈讲“劳”,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专指田间劳动,而是包括按摩、散步、动摇四肢在内的身体活动。这些身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健身治病,而不是为了别的。

孙思邈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这是孙思邈开的一张“运动处方”,指出了饭后行步、摩腹,有助于祛病健身。

饭后行步、摩腹,是孙思邈对古人饮食养生方法的一个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把“食饮有节”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层有常,不妄作劳”一同看成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方法。东晋的葛洪在“食饮有节”的基础上提出了“饱食即卧,伤也”的见解,认为饭后马上躺卧,容易伤害身体。南朝时期的陶弘景,则更明确地指出:“养生之道,不欲饱食即卧”。“不欲饱食即卧”,那么,饱食后该怎么办呢?没有人说。孙思邈根据他的体会,提出了饭后要行步,摩腹的主张。这比单纯强调“食饮有节”或消极地警告“不欲饱食即卧”,显然是一个进步。这个进步,表现在突出地强调了一个“动”字。饭后摩腹、行步,有助于加强肠胃蠕动,有助于消化液分泌,从而使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增强机体营养物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饭后摩腹、行步,是一种简便易行,但又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健身方法,孙思邈把这种方法与其他方剂列入传世的《千金方》之中,足见他对这一养生方法的重视。后世流传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卫生谚语,就是对孙思邈这一养生方法的高度概括。

孙思邈除此之外,对古代的“导引术”也很重视。他在《备急千金方》中,搜入了“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势”和“天竺婆罗门按摩法十八势”。取名“天竺婆罗门按摩法”,可能吸取了古印度的导引方法。据孙思邈书中说:“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真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好办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是不多的。孙思邈从小多病、体弱,却活了101岁,到公元682年才去世。这与他从小注重锻炼、多活动和重视保养身体有直接关系。孙思邈既勤锻炼,又讲究卫生。他提出要人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劝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要按时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还要细嚼慢咽,吃饭以后要漱口。他每天都做气功,锻炼身体,常到野外采药,呼吸新鲜空气。因此,他20岁以后,身体由弱变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到100岁时还能著书立说,完成了《千金翼方》这部巨著。他的这部巨著是对他70岁写成的《千金要方》的补充和修正。他在书中将多年的养生经验,结合医学理论,编成了歌诀,广为流传。如“卫生歌”、“枕中记”、“养生铭”等。歌铭中有“侵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意思是早晨宜吃粥,晚饭莫过饱。“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摸腹”,意思是饭后要做适当的活动,并以手轻揉腹部。“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意思是晨起做叩齿运动,可健齿生津。“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即过寒、过热的天气莫同房。“坐卧不当风,频于暖处浴”,即不迎风坐卧,勤洗热水浴。“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即千万不要醉酒,最重要的是避免发怒。“安神宜悦呆,惜气保和纯”,即保持乐观情绪,珍惜精气。“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即不要认为人的寿命长短是命中注定的,而在于每个人自己是否善于调节养生。

孙思邈有关养生之方十分丰富,而且像他这样从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出发谈养生之道,特别是他集古人养生之大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使之系统化,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养生专家,他能活到101岁,也足以证明他的养生之道是科学的,很多是值得后人去效法的。

武则天首创武举制

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周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著名的女皇帝。她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唐太宗死后,她曾一度为尼。唐高宗时夏被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与朝政,载初元年(690),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武则天在位期间,进行了不少方面的改革。改革科举制度就是一例。她改革科举制后,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考试贡士;令九品以上官和百姓可自行荐举;规定五品官都可升入士流。她为了选拔将才,于公元702年首创“武举制”。这个制度的创立,对唐代体育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以“武”取才的先例。

据《文献通考·卷三十四》记载,武举制的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举重、身材之选。翘关者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右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

从这一段关于武举制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武举的内容很丰富,对被试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它包括了作为一个将官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刻苦锻炼,增强体质,掌握高超的体育活动技能和技巧。而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健身的过程。

武则天创建武举制,无疑对唐代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作用还不仅在于此,而对于唐以后的宋、金及明、清各代,也有较大影响,后来的各朝代都仿照唐代实施武举制度,从而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宋、金、明、清时期体育的发展。

颜真卿书房练臂力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大臣,著名大书法家。

颜真卿一生潜心研究书法,在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传统基础上,他博采众家之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并把篆、隶、行、楷糅为一体,使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形成了独具“颜体”,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将他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为“颜柳”。颜真卿在我国古代乃至今日,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除了他在书法方面刻苦钻研,下了惊人的工夫外,他为了使自己的字写得更好,还特别注意锻炼身体,颜真卿书房练臂力,一直被人们赞颂。

颜真卿自小很苦,他3岁没了父亲,家里穷透了气,他母亲只好领着他到姥姥家里过日子。真卿的母亲殷夫人很有学问,她见儿子聪明伶俐,从小有志气,是个成才的好料。殷夫人决心把儿子教养成器,便亲自教真卿写字、读书。娘费尽心血教,儿吃书一般地学,不上几年工夫,颜真卿便习得满腹学问了。殷夫人想:“如今我儿已在为娘手里出了师,万不可让他半道上松下劲来。我看他书法习得格外上心,那笔字儿写得满有点根基,若能再下一番苦功,日后定能学出名堂。眼下应该让他出外去投奔名师学艺,一来让他闯闯世面,二来磨练磨练他的筋骨,三来让他早成大器。”就这样,母亲带着儿子投奔了名师,使颜真卿在书法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颜真卿在练书法过程中,始终与锻炼身体结合起来,他把锻炼身体,练臂力,看作是练好字的一项基础。

一天,他正在槐花如雪、芳香四溢的槐树下练习“五禽戏”,仆人报告:“有客人来访。”他一直把操作完,才抹着额上的汗水,匆匆走进书房,接待客人。

他来到书房,一看来访的客人都是些书法家。寒暄过后,谈到怎样才能练好书法时,颜真卿说:“要写好字,臂、腕必得有力。臂举千斤,写出来的字才能遒健苍劲!我不但经常锻炼身体,使自己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还经常在书房里练臂力。今天,我请你们看一种在书房里就可以练臂力的好方法。”说着,他拿过两把藤椅放好,自己站在中间,手抓椅背,做起双臂伸屈来了。颜真卿每次屈伸都做得一丝不苟,一口气竟做了一千多次。当他放下藤椅时,客人们都称赞道:“好臂力!好臂力!”他笑了笑说:“没什么,只要苦练,谁都可以做到。这不但有利于书法,还能强身健体。”

颜真卿的书法别具一格,与他的独特锻炼方式有直接关系。练书法与练臂力、腕力并举,这应该算是颜真卿练书法的一大“绝招”。有人说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像他本人一样:骨格雄健、精神饱满、气势超俗。人们喜爱颜真卿的书法,更赞扬他的骨气,世世代代学“颜体”的人为啥格外多呢?说来说去,就是这个理儿。人们在欣赏“颜体”的书法风格的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骨气。

颜真卿一生书法成就很大,人称其书法为“颜体”,可见其书法不仅自成一体,而且影响深远。颜真卿最著名的碑刻作品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同时又是为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同分裂势力作过斗争,最后在叛贼的绞索下,宁死不屈的爱国者。

颜真卿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中央的监察官)。他办事公正,不畏权贵,因而得罪了宰相杨国忠,被杨国忠排斥到地方上,担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当安禄山谋反的阴谋活动刚露头的时候,颜真卿就看出安禄山将来一定要谋反,暗地里筹划应变的准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颜真卿就招募勇士1万多人,竖起讨伐安禄山的大旗。

唐德宗继位后,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藩镇叛乱,共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势力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派兵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打到东京洛阳附近,使朝廷大为震惊。宰相卢杞平时嫉恨颜真卿,想乘藩镇叛乱的机会陷害他。因此,就向唐德宗建议:“颜真卿威望很高,何不派他去劝导李希烈,不用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去。”有些正直的大臣识破了卢杞借刀杀人的阴谋,就秘密启奏唐德宗,劝阻这种做法。唐德宗听不进正确意见,还是决定派颜真卿去见李希烈。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70多岁了,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自己的侄子颜岘和随从官吏,来到汝州。到了汝州之后,李希烈就把颜真卿关起来,还叫兵士们在拘押颜真卿的庭院里挖了一个大土坑,扬言要把他活埋。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轻蔑地说:“我的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更痛快!”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叛将朱泚兵败被杀以后,李希烈预感到自己末日已到,决定杀害颜真卿。他派了个亲信冒充朝廷的使者,向颜真卿宣读诏书说:“赐颜真卿死。”当颜真卿发现这个使者是大梁来的时,就严词痛斥逆贼。这位刚毅忠诚,反对分裂割据,跟叛贼斗争了大半生的爱国忠臣,最后终于被叛贼杀害了。次年,李希烈被部下杀死,淮西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被运回长安。颜真卿虽然最后死在了叛贼的绞索下,但他无畏的精神,却一直感召着后来成千上万的正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