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些生理心理学家对梦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在郁闷的时候多噩梦;相反地,心情好时,就会做愉快的梦。但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太去想那些愉快、高兴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去想苦痛、悲愁的事情,所以就经常会做噩梦,对噩梦也分外敏感,记得牢,会久久不忘,铭刻在心里。因此,所谓“经常做噩梦”,也不是绝对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噩梦印象强烈,容易记住罢了。特别是那些神经质的人,更容易记住做噩梦。
为何伍子胥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忧郁寡欢是危害心理健康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的忧虑,往往是由于一个人在精神上经受不住突发性的强烈打击而形成的。它的严重后果,甚至会使一个人在生理上极快地发生剧烈的变化。这样的事例并非罕见,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你也许熟悉的两则历史传闻故事——“伍子胥一夜之间须发皆白”和“玛莉皇后一夜之间头发尽白”。
我国春秋时代楚国大将伍子胥,因为非常害怕过不成昭关关口,完不成复国报仇的大业,以致忧虑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皆白。京剧《文昭关》讲的就是这件事。《文昭关》和现代电视连续剧《西施》里面的伍子胥,长发长须都是雪白的。无独有偶,和中国古代伍子胥故事遥相呼应,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世的皇后玛莉因罪而被判处死刑,当她知道了这个判决的第二天,头发完全变白。
至于历史传闻是否可信,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头发或胡须究竟白到什么程度,这些就不必多去考据了。不过,忧郁寡欢可以促使生理上发生病变,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一个人长期忧郁寡欢可能导致精神忧郁症。这种病的心理表现主要是:悲观失望、情绪低落、缺少乐趣、缺乏活力,有的甚至会整日里自责自咎,严重的会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精神忧郁症如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生理上的病变。例如,头痛头晕、心慌没劲、恶心呕吐,以及长期失眠、食欲很差、体力衰退等,过度地忧郁会使人生病。《淮南子·原道训》中写道:“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反过来,长期忧郁也会影响心理健康,这也说明了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前苏联著名小说家、《毁灭》和《青年近卫军》的作者法捷耶夫,长期被慢性病折磨、忧郁寡欢、身心交瘁,最后神经错乱,自杀身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因为盲肠炎开刀后健康状况变坏,心情郁闷,用煤气自杀身死。这两位大作家的自杀固不足取,但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长期忧郁寡欢的危害性。
人们为了防止忧郁寡欢,有必要了解下面3个问题:
一、为什么会产生忧郁寡欢的消极情绪?
产生这种情绪的主要因素,来自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2个方面:
1.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忧郁寡欢的情况,在我国古书中有丰富记载。比如说,第一,思虑过度可以引起忧郁——“忧,思也。”(《尔雅·释诂》)第二,忧与郁密切相关——“忧者闭塞而不泄也。”(《鬼谷子·权》)所以“忧”与“郁”二字常连成为“忧郁”——“忧郁生疾。”(《管子·内业》)第三,忧与惧也有密切关系——“余何忧于龙焉?惧也!”(《吕览·知分》);“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忧就是郁滞在内心的过度思虑,而又与恐惧有关联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第四,忧与恼恨糅合在一起而成为“忧恙”。例如,对自己的疾病或过错等,过度地又忧郁、又恼恨,就会使人形成“心疾”,即所谓“忧恙故成心疾”(《春秋左传·杜林注释》)。
2.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使一些人罹致忧郁寡欢病症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例如,在阴霾密布的“四人帮”统治时期,有少部分青少年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经历的种种不幸,造成了忧郁寡欢的阴沉性格。也有一大部分青年人,由于耳闻目睹周围社会的混乱、邪恶,感到祖国、民族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是一片茫然不可预测,因而心情压抑,缺少欢乐。
二、忧郁症状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患有忧郁症状的人,大部分都会有以下一些表现:
1.在情感与情绪上表现为:长年累月地感到悲哀、绝望、无助、自疚和懊丧。他们几乎整日里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或者是彷徨忧虑,惶惶然不可终日,有如大难之将至。
2.在行动上表现为:孤寂自卑,消极怕事,心理反应不灵活。不愿意奋发有为或者是欲振无力。并经常伴随有运动功能的迟滞,动作反应时间缓慢,以至动作迟钝,“未老先衰”,“身未亡而心先死”。
3.在思考上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掌握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的人胡思乱想,思维杂乱无章,“思绪如麻”、“斩不断、理还乱”;有的人则是思维奔腾活跃,一时收拢不住,往往会百感交集、唏嘘感伤不已。因而他们对面临的遭遇和特定的情景,难以集中意志地去思考、去分析,也就更谈不上去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尤有甚者,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注意力,痴呆呆地麻木不仁,无所反应。
忧郁可以使一些有才华的人沦为平庸,造成人为的失败,扑灭了他们心头中的希望之火。忧郁能摧残人们的意志,阻抑人们的活动,削弱人们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忧郁是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腐蚀剂,而且它也能使人变得过早衰老,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来,一些青年朋友常常爱叨唠:他们“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诉说自己有“数不尽的忧伤悲哀”、“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等,以致终日里闷闷不乐、颓然若失,对往昔悔恨懊丧,对未来悲观绝望。另外有些青年人,一方面自认为是“壮志未酬”,但却又不振作行动;另一方面把自己固守在自我编织的罗网之中,终日里庸人自扰,无力自拔。
有忧郁症状的一些人,除上面这样一些表现和危害性外,他们还会经常表现出对于不幸的遭遇特别敏感,而对可喜的事物却又麻木不仁。
三、怎样消除忧郁寡欢的情绪?
1.当遇到使你忧郁的刺激时,你可以想方设法地静下心来,度过“难关”。当你胜利地跨过这一难关后,那么当下次使你忧郁的刺激再来时,你就会有经验和勇气来对付它,会逐渐地驱散腐蚀你的忧郁“妖雾”。
2.你也应当养成克服忧郁心理的习惯。心理上的习惯力量,久而久之可以演变成为一种心理的“进攻力”、“心理能量”,它会成为你战胜忧郁的锐利武器。
3.心理疗法中的“休闲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对于“医治”忧郁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音乐疗法”,对于消除忧郁效果十分显著。我国当代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生平喜爱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直到他重病卧床不起时,还在听这部震撼人心,激励人们昂首挺胸、阔步前进,不肯向“命运”屈服的交响曲,因而给他添加了向死神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为什么有的人暴躁易怒?
“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性如烈火,咆哮如雷;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手持双斧,不问青红皂白,劈头便砍,……”这段文字是《水浒传》对绰号“黑旋风”李逵这位梁山好汉的性格特征的生动描述。李逵由于暴躁易怒,在我国心理学上几乎成为“胆汁质”气质(脾气、性情)类型的典型。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不胜其阳,脉留薄疾,并乃狂”。这就是说,大脑的兴奋作用若是超过抑制过程,或者兴奋过程占据强大优势时,人便会狂躁。一个人如若总是暴躁易怒,那么他的大脑的兴奋过程便会占据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就会罹致狂躁病。
根据美国1984年的一份医学小资料:美国有一位医生经过25年的研究发现,脾气暴躁的人比一般人患心脏病的比率要高出5倍,死亡率也比一般人要高得多。他对美国芝加哥地区1900宗病例的分析,发现多数心脏病患者,在他们发病前脾气暴躁,发病后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暴躁情绪。这位医生的结论是:“心脏病患者,不能只靠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
上述例证说明,暴躁易怒对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一下:从心理健康学上看,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暴躁易怒?应该怎样从心理健康上防止暴躁易怒?
一、暴躁易怒的心理原因
根据临床观察,暴躁易怒的心理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由于受到某种恐吓而激怒。
即为了心理自卫,往往用暴怒的形式向这种恐吓进行反击。例如,当父母迫使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否则就以断绝父子或母子关系相威胁时,子女往往以盛怒相对抗。
(2)由于某种有目的的意向活动受到阻抑,为了排除这种心理障碍,从而激怒起来。
比如,早已安排好去旅游,但却被家长坚决阻拦反对,孩子于是就会大发雷霆。
(3)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干扰,妨碍正常的思考活动,使得心情非常烦躁。
比如,正在紧张地准备应考,邻居大声放录音机,使得他心慌意乱,紧张性增高。这种情况每每在集中精神工作、学习或休息时,更容易引起“火冒三丈”般的愤怒。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上面这3种原因而轻易地暴躁发怒。这3个因素都不是因果关系性质的必然规律。这当中,还有一个思想意识修养的问题。
读者也许会问:“暴躁”和“烦躁”是否有区别?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联系。区别在于:它们在强弱的程度上有差别,暴躁的力量强,烦躁的力量弱;联系在于:从弱到强地日积月累后,会引起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发展,即烦躁有可能发展成为暴躁。因此说,容易烦躁的人也不可掉以轻心,误认为自己只是好烦躁而已,和暴躁并不沾边。
然而,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境下,有的人可以克制自己不发脾气,而有的人却“点火就着”呢?为什么有些人练就了“闹中求静”的本领,而另一些人容不得周围环境中的窃窃私语呢?这和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以及思想意识的锻炼、熏陶有密切关系。幼年时起被家人娇惯的人,易于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这就表明了脾气、性情和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态度与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
人类有“习而安之”的适应能力,生理心理学把它叫做“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因人而异,每个人在可塑的程度大小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职业、社会环境的熏陶和训练不同所造成的。因而,暴躁易怒这种气质特点,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由先天所决定的。而且,每个人的气质,在后天生活环境条件下,又是可以改变发展的。
实际上,气质的变化主要被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以及行为活动的内容与性质。例如,一个看来“生性”软弱、优柔寡断、逆来顺受的人,经历了转战南北、驰骋疆场之后,会成为一个威武刚毅、当机立断、敢于反抗、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家。同样的,一个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生性”耿直、行动敏捷的人,也往往会由于经受不住曲折坎坷的不幸打击,从而变得抑郁寡欢、萎靡不振、含蓄隐讳、行动迟钝。甚至这种内心的激烈变化,会影响一个人外表面貌和风度等的改变。
因此,容易暴躁发怒的青年朋友们,要加强思想意识方面的修养锻炼,加强自制力,遇事沉着、从容不迫、耐心谨慎;对暴躁易怒的危害性要有足够的估计,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因为对暴躁易怒的脾气、性情如果不加克制,尤其是在遭遇到不幸的打击、挫折,从而造成心理创伤的时候,往往会发展成为一种“暴躁性”人格障碍的精神疾病。有这种人格障碍精神疾病倾向的人,多半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易于任意地爆发愤怒、仇恨或暴行;在言词用语上、或者外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并难以自我控制。
二、防止易怒的方法
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看,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可以分为消极性质的和积极性质的2大类方法:
(1)对于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躲避”、“转移”或“释放”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讲到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一种躲避刺激的方法,它可以制止你的暴躁发怒情绪。“三十六计,逃为上策”,说的也是躲避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我们在对人处世时,应该讲究些策略学。你也可以在暴躁愤怒将要发作时,避开当前的刺激,去做些其他工作。比如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者提笔绘画写字等,从而把注意力从暴躁易怒的刺激中转移开。“情绪心理学”中讲的“移情说”,就是强调这一方法。风靡一时的影片《少林寺》中的方丈,被不法歹徒欺辱时,闭上双目,重复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用的就是情绪转移法来克制暴躁易怒的情绪。
释放法是多少带有些积极色彩的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在观念上避开或转移暴躁易怒的刺激,而是用行动给暴躁易怒找一条出路的排泄法,从而不让这种消极情绪积压在心里,造成心理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