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心理健康
7221000000014

第14章 心理健康问题篇(7)

以上3种方法——躲避、转移、释放,都属于消极性质的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但是,“躲避→转移→释放”这个模式,是逐步升级的层次。消极的性质越来越淡薄些,逐渐地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3种方法的功效,也越来越大些。这说明,越是消极的方法,越是不能更好地防止、克服暴躁易怒情绪。因此,如果用“躲避”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那你就可以试用“转移”的方法;如若转移法无效,就请采取“释放”之法。

(2)对于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控制”或“升华”的方法。这2种方法比起上面3种方法来,富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控制法”,就是加强思想意识上的修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从理智上来防止、克服暴躁易怒情绪。日常生活里,有些人遇到可能引起暴躁易怒的刺激时,常常自我暗示地在心中默念:“息怒!息怒!”从而压住心头怒火的发作,用的就是这种理智控制法。

所谓“升华法”,是把暴躁易怒转移到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一些创造性活动上。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青年时代曾被人讥讽为不求上进的“二流子”。他把受到嘲弄、羞辱的怒火,用于刻苦学习和潜心科研,最终有所成就,造福人群。我国有的体育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遇到有的观众捣乱,或裁判员不公正时,也是把不平的怒火转为“为国争光”的拼搏上,从而获得优异成绩。

青年朋友,当你暴躁易怒时,这5种方法,你都无妨一试。根据暴躁易怒刺激的性质、内容和力量程度等的不同,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但是,最好采用最后一种“升华”的制怒法,因为这种方法最富有积极的、进取的意义!

为什么有的人感情脆弱?

为什么有的人感情比较脆弱?从生理机制上看,主要是因为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比较不稳定,因而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差。幼儿的感情比较脆弱的原因就是这样。有些青年感情脆弱,是由于情感受到障碍,因而表现得容易激动,稍不顺心就会泪流满面,委屈得不得了。他们看到影剧中略微动人一些的情节,便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或者悲哀得伤心哭泣,或者高兴得纵声大笑。

在感情脆弱的青年人当中,也有很多人会表现得抑郁不安,这是由于情感障碍、阻抑所引起的。他们常常由于一些琐碎的毫不值得计较的小事,甚至是无缘无故而焦虑、郁闷或怨恨个没完。他们的情感反应和正常人的情感反应不同,往往显得过分强烈,不仅喜怒无常,而且喜怒强烈地失常。有些人还记性不好,对不久前所接触的人名、地名、日期和数字等容易遗忘。少数严重者甚至会在某些范围内表现智力下降,这种在某些方面的智力减退,自己往往会意识到,并为之烦恼。有这样一些表现的人,就该快些去医院查一查,脑动脉是不是开始有些硬化病变。从精神医学上看,成年人的感情脆弱,很多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所致,这在医学上叫做“局限性痴呆症”。

人的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最精密的反应性最灵敏的部分。实验心理学证明,内脏的任何病变都可能或轻或重、或暂或久地影响大脑的机能,从而在人的行为上会表现出心绪不宁、精神沮丧、感情脆弱等现象。苏联生理学家普朔尼克说:“削弱了的皮层,失去了把机体的机能往生物学的或社会学的适宜性方面去调节的能力。”这就是说,人的内脏器官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行为表现,都是在大脑皮层机能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因此,感情脆弱和大脑皮层的机能有关系。

感情脆弱怎么办?用什么办法去“医治”感情脆弱?有些人说,感情脆弱的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强烈的环境刺激。这种主张是消极的,因为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往往是容不得你来随心所欲地筛选淘汰的。客观刺激物不是“自选商场”里的商品,任你自选;对于情感脆弱的人来讲,不能“特殊照顾”式地只给你弱刺激而不给你强刺激。因而最好的办法是,锻炼自己善于对情绪自我疏异、排泄的能力,学会转移情绪、改变刺激的意义、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状态的本领。

什么是心理“补偿作用”?

有不少青年人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苦闷烦恼,有的竟然因此而造成心理上种种不健康现象。但也有些青年人,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和张海迪那样,奋发有为,有所成就。这种差异正好表明,生理缺陷并不足以使一个人就此倒下,“命中注定”要成为“弱者”、“败北者”。他们和正常人一样,甚至能够超越一些正常人,在某些行业、工种方面立足于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却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青年人,在心理上有什么成功的“窍门”吗?如果说他们真的有什么成功的“窍门”的话,那就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上的“补偿作用”这一原理。

朋友,你看过25岁的病残青年黄波写的《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这篇文章吗?这是一篇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自传体裁的报告文学。文章讲了作者是怎样从痛苦、绝望、气馁、迷茫中振作起来,决心发奋走自学成才的道路,用惊人的毅力“四肢爬进”古文字研究领域,在他21岁时出版了《殷周钢器铭文汇集》,在古文字学方面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和赞赏。

这里,摘写几段:“小儿麻痹缠住了我这个幼小的身躯,预示着今后的我将在痛苦和磨难中度过,然后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中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

“1976年7月我从高中毕业后,发现社会上并不需要我。是呀,好手好脚的有些还在待业,何况我呢?我痛苦、迷茫、孤独、忧愤,我感到这个世界上也许就根本没有我的欢乐,感到自己确实是废而无用的人了。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全靠家人和社会的恩赐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极度痛苦之中,我也想了许多……”

“总之,我终于认识到,我应当向人们证实人生价值的大小并不能靠身残与否来决断,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前途是光明的。我将从自己本身的工作岗位和自己的业余爱好出发,向着希望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黄波这篇文章,把他自己因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心理上的失常,以及他怎样运用心理上补偿作用这种心理疗法,从而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转败为胜的过程,写得十分深刻、真实和令人感动受教益。

那么,什么是心理上的“补偿作用”呢?

补偿作用是心理适应的一种机制(机能)。每一个人总得适应社会,总得寻找心理上的出路。从心理学上看,补偿是一种“移位”(变位),为了克服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劣等感(自卑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比如,从小性格阴沉、暴躁和缺乏耐性、好动的拿破仑,终于成为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真正的伟大的拿破仑”,青年时穷得连饭都吃不饱,依靠法国革命,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一步一步地跃升为将军,最后取代了腐败的督政府,掌握了政权,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反击了复辟势力。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是:“在我的辞典里,没有‘困难’二字。”他的一生就是从不向困难低头屈服,他永远进攻、进攻、再进攻,因而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又比如,被誉为千古卓绝的两大演说家之一的古雅典著名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另一演说家为代表柔性的西塞罗)开始演说时,因为声音和姿态都十分拙陋,屡屡遭到听众的讥讽。于是他独身一人躲在地下室里,剃掉了半边头发不见人,面向墙壁刻苦练习发声和姿态。后来因为音弱,便纵呼于山巅海涯而使音强;因为肩耸,便垂剑于肩上而使肩正;因为气促,便练习深呼吸而使呼吸舒展;因为音杂,便口含小石子练习发音,而使发音清晰。这样勤奋地苦练了好几年,战胜种种艰苦,最后成为千古以来的卓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演讲时豪迈严肃,气宇轩昂,词语慷慨悲壮、热烈果断(他学过、也教过修辞学),使听者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从上面讲的2个事例中可以看出:

很多人为了想要摆脱自己对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缺陷的“劣等感”意识,极力寻找用别的东西来代替、弥补这种缺陷,这就是一种“补偿作用”。正像张海迪说的那样:“并不能使条条大路、每扇大门都对我关闭吧?通往成功之路,无非是布满荆棘吧?无非是要有勇气敢闯,披荆斩棘时能够忍受疼痛。这两条,我都不怕。”

其实,无论是身心有缺陷的人也好,没有什么身心缺陷的正常人也好,都会运用不同性质的、不同形式的补偿作用来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发挥优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这种生理、心理正常的人在生活当中的“补偿作用”,也属于一种正常的情况。心理学上把这种补偿叫做“过度补偿”(也可以叫做“过剩补偿”),也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式的补偿。比如德摩斯梯尼和拿破仑,不做“过度补偿”也可以正常地生活下去,但他们不甘心于庸庸碌碌地、无所作为地混日子,于是奋力拼搏。最后终于成为在事业上有辉煌成就的伟人。

因此,心理补偿作用作为一种适应机制,人人都需要它。有些青年人认为自己体格壮实,所以很健康,也就不需要什么补偿不补偿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健康”和“壮实”并不是一回事。比如说,举重运动员的体格是很壮实的了吧,但是他也会受到流行性感冒的袭击,而处于生理上不健康状态;同时,他也有可能因为受到挫折而忧郁、苦闷,从而处于心理上不健康状态。相反地,耳聋的贝多芬在体格上虽然不健全,但他的心灵高尚、精神健康。所以说,不仅体格虚弱的人,就是体格壮实的人也需要心理上的补偿作用。千万不能把补偿作用理解成为“补药作用”。

在人们的适应机制中,除了补偿作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适应机制。比如,当社会不允许一个人直接满足个人的欲求的时候,人们便会用“变位”的形式,变换位置、变换方向地代换为社会可以承认、接受、允许的形式来间接地满足个人的欲求。这种变相适应机制叫做“升华作用”。例如,进攻性特征严重的人,可以把精力转向为热爱体育项目;把“饱暖思淫欲”的要求,转化为爱好文学、艺术等。

对于生理上有某种缺陷的青年人来说,想要前进,想要成功,就得首先克服自卑感。自卑感或劣等感意识,是生理缺陷者的意志腐蚀剂。如果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让这种心理压力统治自己,便会瓦解斗志,一事无成。张海迪在1978年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从人们的目光中我或多或少地了解了,我比别人低一等,那就是因为我失去了双腿。多么痛苦啊!沉沦吗?我不甘心;奋进吗?我该怎样铺设一条金光大道?是的,首先我要克服自卑感。我要这样想: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我和你们是同路人!我要加强自我的制约能力,坚强些!”她的这番议论,对于那些面临失败、困难或挫折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非常有启迪意义的。

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志向,热情、勇敢、坚忍、勤劳、自信等进取性心理品质,对于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年人来说,格外需要。张海迪说:“残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一位大学生给报刊写信说:了解了张海迪的事迹后,他流泪了,“不只是她残废的身体,使我流出痛心的泪水,更是她那顽强的精神,使我涌出感奋的泪花。”

一个人生理上的病残或缺陷,尚且不能阻挡其奋发有为,取得成功;那么,在形体和容貌上,如果你有什么瑕疵,又算得了什么呢?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在教导他的学生不要以身材的高矮和相貌的美丑来评论人的好坏,而要以思想崇卑和学问的大小来评价人的时候,他就举例讲过:孔子(孔丘)脸上的毛又多又乱,像个恶鬼;周公又瘦又小,像个干枯的树桩;傅说(这里的“说”,读音为yuè;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臣)是个驼背;商汤(商朝的建立者)是个瘸子,但这些人却都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描述作曲家贝多芬的外貌时写道:“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一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

根据其他史料记载,贝多芬的确“其貌不扬”,他身材比较矮小,长着一个大脑袋,鼻子发扁,面部又有麻粒。如果从现在大多数“时代青年”的标准眼光来看,贝多芬的长相可谓“寒碜”得很,他的个头起码也得列入“二等残废”之列。但是,听过贝多芬谱写的交响曲的听众,却几乎个个心潮澎湃,人人激情满怀,从而深受鼓舞。

一位好学上进、品格高尚的青年朋友,不止一次地用充满感激的口吻讲:“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听《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总是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浑身有劲,精神振奋;听《田园交响曲》时,心里就觉得特别平静、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