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7214400000080

第80章 防微杜渐显成效

菲利浦·金巴多

促发“破窗理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金巴多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公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繁衍。“破窗理论”提出后,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预防犯罪科学和企业管理科学之中。

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已经成为屡验不差的真理。因为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犯罪的一种因素。

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治安隐患、生产隐患和苗头性矛盾纠纷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岂不就可以“高枕无忧”?

心灵智慧点滴

美国纽约的地铁曾经是犯罪者的天堂。但是到了1994年,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上任以后,一切都变了。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事案不断增加,他却把大多数精力用来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7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1名是通缉犯;每20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1名携带武器。

结果是,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在全市范围内,所有76个地铁站的总犯罪率戏剧性地大幅下降。1993年到1995年,纽约市凶杀案件减少39%,盗窃减少25%,丢失的汽车减少了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