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
7201500000023

第23章 这是大海

“喜禾,这是什么?”

我们带喜禾去北戴河,我指着眼前的汪洋一片问他,他连连后退。他在卡片上认识了大海,但第一次见到真的大海,还是被那气势吓住了。大海真大,比卡片上的大多了,十倍还不止。

但很快,他又抑制不住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试探性地接近大海。一个小浪涌来,没过了他的脚面,他紧闭双眼,海水淹没他双脚后又缓缓退去,那一瞬间,我看到他脸上流露出一种被抚摸的舒展、陶醉。旋即,他匍匐在沙滩上,低下头,用嘴唇去一一亲吻下面的细沙、浪花。那一刻我脑子里涌现出叶芝的诗——“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在那一刻,喜禾就是一个朝圣者,有一颗朝圣的灵魂。

“你们快来看,这儿有个小孩好可爱。”

几个泳装女孩被喜禾吸引了过来。来了后,她们你一句我一句,唧唧喳喳的嘴就没闲过。“他是在干吗?”“他怎么这么可爱?”“他叫什么名字?”“叫他他怎么也不理我?”“我可以抱他吗?”“我可以跟他拍照吗?”……她们的问题太多太密集了,全回答不可能,我挑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我说:“他可爱那是因为遗传自他爸爸。”说完我妻子就瞪了我一眼——我估计是因没提到她生气了。其实我也有问题想问她们,我的问题就一个:“你们逗他的时候能不能提提衣领?”

之后,有个女孩跟喜禾拍照时,左手还一直紧紧握住衣领。其实那个问题我根本没问出口,只是在心里发了一下问,不知道她是怎么听到的。看来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心灵感应。

当他在陆地上的时候,不太会走路只会跑,跑起来又跌跌撞撞,像是随时都有可能跌倒,都三岁了还爬不了几个阶梯。到了水里可就不一样了。他不让我们领,穿着游泳衣自己玩得可好了,翻个身仰一会儿,爬起来趴一会儿,扑腾两下,翻滚几下。

他是大海之子。

看他在海里玩得那么起劲,我对妻子说:“咱们回家,就让他在海里玩吧。”

他一直想待在水里不出来,我们强行把他抱回了沙滩上。

跟海里比,沙滩上人更多,很大一部分是三口之家。我们去哪里玩都尽量避开三口之家,尤其有跟喜禾差不多孩子的家庭,原因很简单——减少受刺激。其实我儿子挺不错的,各方面都不错,我们经常都会忘了他是个特殊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能接触到的孩子除了喜禾就是他机构里的同学,他们都一样,不理人不看人不说话自己傻乐,于是我有了一种错觉:这才是常态,全天下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然后有一天在肯德基,一个三岁的小朋友过生日,给他庆生的还有几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同伴,看到他们的行为表现,那一瞬间我疑惑了——这都是真的吗?这些孩子是真的吗?油炸食品吃多了会长胖也是真的吗?

我们旁边就是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带着儿子。他们像是打算在海边安家了,遮阳伞、躺椅、铺垫、小马扎、各种吃的、各种小玩具,而我们这次来北戴河属于临时起意,很仓促,什么都没带。按道理应该给儿子带把铲子带个小桶之类的。不过我儿子很会就地取材,旁边小朋友玩铲子的时候,我儿子从沙子中翻出了一个烟头;旁边小朋友玩飞盘的时候,我儿子从沙子中找到了一个塑料袋。一阵海风吹来,塑料袋在空中的姿态比他们的飞盘更轻盈更优雅,飞得也更高。

旁边那个妈妈不时会看我们一眼,她的眼神在说:什么父母啊,儿子在翻垃圾也不管管。

我们把儿子放倒在沙滩上,没有工具,我跟妻子两人一捧沙一捧沙地往他身上浇。一会儿旁边那个小孩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把铲子。小孩说:“妈妈说,借给你们玩。”——她怎么知道我们准备把儿子活埋了?她是嫌我们动作慢所以借我们工具吗?

当然不是。但我拿过铲子后,确实悄悄跟妻子这么开了一下玩笑。

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大多数的玩笑都不好笑,但我还是要开。总得做点什么。

我们在北戴河玩了两天,准确地说,喜禾喝了两天海水。

第一天刚看到大海,问他是什么,他说不出来,第二天远远看到大海,没等我问,他就说了:“大海。”我心里颇欣慰。

大海真大,喜禾喝了两天海水,海平面没见往下落一点;大海其实真小,喜禾只是撒了泡尿,就听到旁边一个老者惊呼:“水又深了,涨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