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7200400000033

第33章 我该怎么办(1)

——莫泊桑《皮埃尔和让》中一例应激障碍的心理分析

张信勇

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Cuy de Maupassant,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因此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他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他以《羊脂球》(1880年)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十年间,他创作了数百部中短篇小说,其中较有名的有:《一家人》(1881年)、《我的叔叔于勒》(1883年)、《米隆老爹》(1883年)、《两个朋友》(1883年)、《项链》(1884年)等。

早在以短篇小说成名之前,莫泊桑就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个长篇《一生》经过几年的耕耘,于1881年完成,1883年问世。自此,他的创作逐渐由短篇转向长篇,在几年之内相继发表与出版了几部著名的作品:《漂亮朋友》(1885年)、《温泉》(1886年)、《皮埃尔和让》(1887年)、《像死一般坚强》(1889年)和《我们的心》(1890年)。

莫泊桑很早就有神经痛的病症,他长期与痛魔斗争,坚持写作。巨大的劳动强度与不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在1893年7月6日去世,享年仅四十三岁。

莫泊桑在短篇小说上的创作成就璀璨夺目,使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长篇小说。其实,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是别开生面、颇有建树的,使他在法国的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莫泊桑一生写过六部长篇小说,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风俗小说,以《漂亮朋友》为代表;另一类是心理小说,《皮埃尔和让》可说是典范之作(当然包含有风俗描写)。这两部长篇小说在法国的小说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19世纪末,心理小说开始出现,这是向当代小说过渡的一个先兆,而《皮埃尔和让》在当时涌现的心理小说中,是写得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故事梗概

从巴黎退休的首饰商人罗朗有两个儿子:皮埃尔和让,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刚刚步入社会,但苦于家庭并不富裕,不能资助他们获得体面的职业和地位。由于他们父亲的首饰店规模不大,退休后一年只有一万多法郎的入息,因此不能让他们有好的工作。这个家庭基本上是和睦的,夫妻之间看不出有任何裂痕和争吵,孩子们也敬爱他们的父母,两兄弟之间虽有微妙的争强斗胜,但关系也大体融洽。

直到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平静的家庭变得不平静起来。罗朗夫妇的一个富有的旧友马雷夏尔先生去世了,把自己的遗产全部赠给了罗朗的小儿子让。这件事让罗朗夫妇和让都欣喜万分,这飞来的好运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和舒适的生活是他们这样的家庭渴慕而不可及的,如今竟然实现了。可大儿子皮埃尔却高兴不起来,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这笔遗产独独给了让,而完全遗忘了他呢?于是矛盾就产生了,皮埃尔不由得忌妒万分,闷闷不乐。他在体貌上已经不如弟弟,而如今,弟弟又比他更有钱了,还把他看中准备租下开诊所的那套房子给抢先租下,做了律师事务所,从而使他的忌妒心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每当想到弟弟事事如意,自己万事都不顺心,心里就不舒服,于是去一个啤酒店喝酒消愁,碰巧遇到了他的旧情人——酒店的女招待,她说的一番话启迪了他:莫非让是这个遗产赠与人的儿子?而后他从怀疑到猜测到确信,一步步发现了问题。他先是拿话去刺激母亲,继而向弟弟公开了自己的怀疑,家庭风波愈演愈烈。平静的家不再平静了,从而这个家庭的隐秘内幕被揭开了,原来幸福的家庭并不幸福,但这一切都事出有因。当家的罗朗先生,是个精神生活贫乏、思想平庸到愚蠢地步的人,他唯一的嗜好是钓鱼,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也不留心;而他的妻子却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女子,她从婚姻中得不到半点儿人生的乐趣,所以,当她遇到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时,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他。当她的大儿子皮埃尔发现了她的秘密以后,她内心非常痛苦,似乎感到无地自容,觉得无法面对皮埃尔,而皮埃尔也因心目中纯洁、敬爱的母亲变得不再熟悉,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巨大的痛苦之中。为了使这个家庭能重新恢复往日的平静,皮埃尔愿意息事宁人,他接受了让给他的安排,到远洋邮船上去当医生,于是踏上了海外谋生之路。最后全家人为他送行时,皮埃尔内心怀着诀别的感情离去,而他母亲也因为永远见不到自己的儿子而暗自心痛。

案例片断

心生忌妒

皮埃尔一走出家门,便往勒阿弗尔的主要街道巴黎大街走去。街上灯火通明,人们熙来攘往,声音嘈杂。海边清凉的空气抚拂着他的脸,他慢慢地走着,手杖夹在胳膊下面,双手反剪在背后。

他就像人们听到了什么坏消息那样闷闷不乐,心情沉重,一肚子不痛快。他的烦恼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因,起先他自己也讲不清他心中的负担和肉体上的麻木是因何而起的。他感到有个地方不舒服,可是又不知道在哪儿。他身上有一个小小的痛处,一个几乎觉察不到的伤口,找不到在哪个部位,可是它又使人感到不舒服、没有精神、垂头丧气、愤愤不平。那是一种他未曾经受过的、轻微的痛苦,就像一颗孕育着忧伤的种子似的东西。

他在问自己:“今天晚上我究竟怎么了?”于是他便思索起来,想知道到底他遇到了什么不痛快的事情;这情景就像在询问一个病人,为了找到他发烧的原因。

他的头脑容易激动,又善于思索;他一会儿心潮澎湃,一会儿又细细推敲,探究自己的冲动是否有理。可是在他身上,天性最后总是占着主导地位,所以感情始终控制着理智。

因此他在想,他怎么会这样心神不安、神经紧张,为什么他想出来活动活动可是又没有任何愿望,为什么他希望遇到和他意见不一致的人,可以争上一番,为什么他又厌恶他可能会看到的人和那些人可能会对他说的事情。

于是他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是让得到了遗产的缘故?”

是的,不管怎样,这是可能的。在公证人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了一些。当然,人有时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激动,对此我们是无法抗争的。

他挖空心思地去设想一个得到了一笔巨额遗产的儿子的心理状态:这个儿子因为得到了这笔遗产而即将去品尝他向往已久可是由于父亲的吝啬而不准他染指的种种乐趣。儿子对这位父亲虽然有所抱怨,但终究还是爱他的。

他又站起来,向海堤的尽头走去。他觉得舒服一些了;他因为理解了自己,突然间发现了自己的内心秘密,在自己身上揭穿了另一个人的真面目而感到高兴。

“这么说我是在忌妒让,”他心里在想,“这种念头的确是很卑劣的!现在我可以肯定我有这种念头,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将和罗塞米利太太结婚。不过我不喜欢这个小傻瓜,她太有理性了,反而使人对通情达理和审慎感到厌恶。这么说,这是一种不带私利的忌妒,不折不扣的忌妒,为了忌妒而忌妒的忌妒!这件事可得当心啊!”

初生疑惑

这时候,可能使人产生这种丑陋的怀疑的种种理由一个一个地在他脑子里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越来越昭然若揭了。一个没有后裔的老独身男子把他的财产遗赠给一个朋友的两个儿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如果他把全部财产都给了这两个孩子中的一个,那么肯定会使大家感到奇怪,人们会窃窃私语,最后是会心地微笑。为什么他早先没有想到呢,他的父亲怎么会木然不知呢?他的母亲怎么会猜不出来呢?不,因为他们得到了这笔意外的钱财以后太高兴了,因此他们是决计想不到的。而且,这些老实人怎么会怀疑有这样恶毒透顶的侮辱呢?

可是公众、邻居、生意人、供应商,所有那些认识他们的人不都要去到处议论这件丑恶的事吗?他们不都将津津乐道,喋喋不休,嘲笑他的父亲,鄙视他的母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