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17

第17章 君子慎独(2)

刘崧自幼博学,天性廉洁谨慎。他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栋房子,五十亩田,刘崧升官后从来没有增加。一条布被用了十年,直到被鼠咬烂才换掉,但仍改成衣服给他的儿子穿。为官期间,从来都不带家眷相随,避免他人说三道四。赴北平任职时,仅带一书童,到了北平后,就把书童打发走了。刘崧始终保持着每日晚上读书的习惯。

◎故事感悟

刘崧廉洁谨慎,不给别人造成任何口实,对自己的言行分外谨慎小心,但到该说话的时候,还是直言不讳。他的言行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刘崧的诗风

刘崧是明朝初年,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慎评论明朝的诗,认为他是第一。明史称其“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徐泰的《诗谈》里,称他“如冬岭孤松,老而愈秀”。胡应麟《诗薮》里称:“当明之初,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其“大抵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

刘崧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描述泰和县的农耕、采樵、采矿、战争前后的环境等乡村景象。美国的汉学家甚至以他的作品为参考,复原了明初泰和县的居民点、土地使用情况以及风光景观。

◎文苑拾萃

玉华山

(明)刘崧

翠献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步 月

(明)刘崧

乘凉步月过西邻,草露霏微湿葛巾。

一径竹阴无犬吠,飞萤来往暗随人。

“曹鼐不可”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曾国藩

曹鼐(1402—1449),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字万钟,号恒山。曹利用的后裔。生于明建文四年,卒于明正统十四年。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曹鼐是曹利用的后裔。他少年时就为人特别豪爽,胸怀大志。不仅如此,他还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能诗善文,下笔千言,而且常常是一挥而就。

明宣宗宣德年间,曹鼐依照当时的岁贡制度(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被任命为国子监学正(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并没有赴任,而是被改任为泰和县负责缉捕和监狱等事的典史。虽然曹鼐志不在于此,但他还是服从任命,并在自己的位子上尽职尽责。

有一回,曹鼐因为追捕一帮专门打家劫舍的盗匪,而在驿亭偶然捕获一位貌美的女贼。当时夜色已晚,而且距县府的路途又远,无法将女贼及时押回县衙。再加上是在荒郊野外,所以也没有住宿的旅店。

于是曹鼐只得与女贼在周围寻找安身之处。最后,他们找到了荒野上的一座破庙,于是曹鼐便押着女贼来到了破庙中,准备暂住一晚,等天亮再回去。

女贼见夜深人静,再加上破庙中只有他们两个人,为求脱身,就准备以色相诱惑曹鼐。于是女贼便开始了百般诱惑甚至有意以身相许。

曹鼐见到这样的情景,不知如何是好。他思前想后,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说:“纯洁的女子难道可以轻易地侵犯吗?”于是取了一小张纸条,写下“曹鼐不可”四个字烧掉。

在这之后,整个夜里,他都内心清静,任凭女贼再怎么诱惑,他都不动丝毫邪念。

隔天早晨,天刚亮,曹鼐就立即把女子押回衙门。

◎故事感悟

从故事中,足可以看出慎独之人的高洁情操。慎独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邪恶的意念,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别人无从知道。慎独是完全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是一种彻底的自律。事实上,很多人往往是在没有任何人的监督下禁不住诱惑,陷入玫瑰陷阱、黄金深渊而不能自拔。所以说,做事不能不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啊!

◎史海撷英

曹鼐殉难

明宣宗宣德八年,曹鼐考中状元,时年31岁。曹鼐夺得天下第一之后,入了翰林院,负责修撰书籍工作。

英宗即位后,曹鼐担任“经筵讲官”,撰写完成《宣宗实录》后,晋升为“侍讲”。正统六年(1441),又被宰相杨荣、杨士奇推荐,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

曹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他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杨荣死后,因杨士奇经常有病而不能管理事务,内阁事务多由曹鼐负责处理。英宗也感觉到他很贤德,晋升他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但是,英宗头脑昏庸,重用奸佞王振,使其擅权。王振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压制百官,其利用权力聚敛金银达60多库,从此朝政逐渐下落,边防也随之空虚。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借口,举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张英宗“御驾亲征”,同时擅自调集大军。

曹鼐和兵部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毫无准备,不能仓促亲征。但英宗不听劝谏,在王振的挟持下亲征。曹鼐等只好护拥着英宗随从,带领50万大军向大同进发。

时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泞,粮草运输没能及时跟上,去征战的兵士们已因缺少粮食饿死,僵尸满路,使军队失去战斗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劝阻,请英宗回兵,但都遭到王振的拒绝。结果,当兵抵大同时,遭到也先军队的突袭,明军大败。

这年八月,曹鼐在退回北京途经土木堡(今怀柔县东南)时,被敌军重重包围。在混战中,曹鼐不幸殉难,英宗也被瓦剌俘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文苑拾萃

题扉面荷花

(明)曹鼐

玉井芙蓉红粉腮,何人移向月中栽。

高轩忽漫看图画,疑是昭阳镜里开。

不畏人知畏己知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叶存仁(1710—1764),字心一,号墨村。清朝湖北省武昌府江夏县人。监生出身,雍正年间的官员。曾担任过江苏铜山县知县、安徽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左侍郎、河东河道总督等职位。他为人克己奉公,以廉洁出名。以一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而闻名,受到人们的赞扬。

叶存仁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官员。

据《咸宁县志》载,他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平时对自己十分严格,为官十分公正廉洁。他一生在朝中为官30余年,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他的言行品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扬。

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任期已满,准备迁到另一个地方做官。

就在他离任的前一天,原来和他在一起的僚属们就结伴派船前来,为他送行。因为平日里叶存仁的行事作风让人敬佩,所以大家都特别舍不得他。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饯行酒,一边依依话别,回忆共事时候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大家越说越动情,一时之间难舍难分。

众人一直聊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方要离开。离开之时,其中一个僚属对他说:“叶兄,我等就先行回去了。您再等一下,等下还有最后一只来送行的船。”

叶存仁听后有点纳闷,该来的送行人都来了,还会有谁呢?于是叶存仁回到自己的船中,耐心等待。过了不久,叶存仁终于看见一叶小舟朝他们这边划过来。

等船划到近处,叶存仁一看,船上载有许多大大小小包装精美的礼品。原来这是僚属们为他送来的离别礼物。但是为了避人耳目,所以特地到夜里才偷偷送过来。

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受礼物是怕人看到,有损清誉,所以就等到了深夜才送来,他们觉得这次他肯定会收下。

谁料叶存仁见状,脸色骤然一变,摇了摇头说:“你们还是不懂我啊!”然后马上命令随从备好文房四宝,书诗一首:“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随即将僚属的馈赠原封退了回去。

◎故事感悟

好一个自尊自爱、严于律己的叶存仁,好一句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的“不畏人知畏己知”,说出了人在钱财等考验面前,要从“畏人知”的被动、被迫和禁不起长期考验变成“畏己知”的主动、自觉和禁得起长期的考验。“不畏人知畏己知”,显示了一种“君子慎于独”的思想境界,是真正的自尊。一个真正懂得自尊的人,遇事就有了自觉性,就会在人生中做到自重、自律。这种自律不是做给外人看的,也不是被外人逼出来的,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文苑拾萃

题南金慎独斋

(宋)陈天麟

圣道不可窜,探取随己欲。

平生所受用,政可一言足。

子思著中庸,暗室戒慎独。

危微恐惧心,此念施已熟。

学从西洛来,标傍相品目。

袖手看屋梁,表表知鸿鹄。

谁知胸中尘,往往盈斗斛。

及也而有知,宁不贻彼忸。

吴侯蚤作吏,未肯事边幅。

得妙自圣处,了不关世俗。

颇知幽隐中,日月所照烛。

不敢欺秋毫,高情洁冰玉。

愿言从君游,着鞭蹈前躅。

阮承信不取不义财

◎不妄受人一钱,不虚诳人一语。——《清史稿·儒林一》

阮承信(1734—1805),江苏人。字得中,号湘圃。嘉庆十年生,1805年卒于浙江官署,终年72岁。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妻子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其儿子阮元是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同时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父亲阮承信,虽然家境非常清贫,但为人正直,与人交往诚实守信。他这种洁身自好、守义明礼的好品德,使他在乡里邻间很有威望。

有一次,阮承信收到通知,要他到县城去取一封京城朋友的来信。这是他盼望已久的信,因为在这封信里,朋友给他介绍了京城的情况,并告诉他能否有进京学习机会的信息。

这天,他很早起来,打算去县城取信。在去渡口的路上,他一直在想能否进京的事,这对于他不仅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马上快到科考的日子了,如果这次能够去京城,是一举两得的事。因心里想着事,脚下便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很快来到了进县城的必经渡口。

这时,阮承信才发现今天的自己有些好笑。通常,他都是悠闲地走着,赶到渡口时刚好赶上每天的第一班渡船,可今天,船上的艄公还在慢慢地收拾桨、舵和缆绳,正在做开船的准备。

他只好在渡口岸边走来走去,以消磨时间,耐心等待着开船。就在他闲逛的时候,忽然,脚下被一件东西绊了一下,他拨开草丛,发现是一个包裹。他摸了摸,似乎硬硬的,打开一看,原来里面有许多白银,还有一封公函。

此时,他向周围看了看,四下无人。顿时,他感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他想,丢失包裹的人一定十分焦急。可渡船马上就要起锚了,他想到“君子要急人所难,”于是,他决定在此等候。

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没有人来寻找包裹。他看着渡口开往县城的船来一艘一艘地离去又回来。到了下午,最后一班渡船也起锚开走了,仍不见有人来寻找丢失的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