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16

第16章 君子慎独(1)

萧何不取金银

◎防人疑众,不如自慎。——郭嵩焘

萧何(?—前193),秦朝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惠帝二年(前193)卒,谥号“文终侯”。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得力于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在历史上称作“前汉三杰”。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汉朝建立后,他担任第一任丞相,制定法律,稳定政局,为巩固西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在刘邦起义军灭了秦朝,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城的时候,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反映出了每个人不同的修养、品德。

咸阳城是秦王朝的都城,不仅宫殿连片、富丽堂皇,而且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刘邦的将士们从来没见过如此多的宝贝、钱财,不少人争先恐后地去拿取、抢掠。

萧何进城后,他没像一些人那样抢夺金银珠宝等物,而是匆匆赶到秦王朝丞相府,东翻西找,有人以为萧何也在寻找金银财宝。当时,即使萧何取了这些金银财宝,别人也是无从知晓。

但是,他没拿任何珠宝财物,而是把翻到的金银珠宝放在一边,继续翻找着他需要的东西。原来,他找的是那些竹简,即是当时的图书。因为,这些竹简上刻记着国家大事以及重要资料。

有人问萧何:“那些东西有什么用?”

萧何笑答:“用处可大呢!”

果然,没过多久,刘邦召集众大臣,问:“现在全国有多少人口?”“几个地区有粮仓?现在存有多少粮食?”“国库现存有多少布匹?”……一连串的问题,问得众大臣张口结舌,都答不上来。

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这时,萧何站出来,一五一十地把这几个问题答得一清二楚。

刘邦十分惊讶,问道:“你对全国情况的了解,犹如在数自己口袋里的东西一样清楚,是怎么回事?”

萧何不急不慢地答:“我从丞相府里收集了几车竹简。那些竹简上都记着您问的这些事。这些书籍对您将来治理天下有大用处呀!”

◎故事感悟

萧何是汉初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很有修养的著名政治家。上面这个故事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萧何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抢金银财宝,而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收集材料,了解国情,为刘邦建业打基础,这是“君子慎其独”的高瞻远瞩。

◎史海撷英

韩信之死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开始了逐一灭掉异姓王的斗争。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便首先从他身上下手。

公元前197年,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韩信与陈豨秘密约定,要杀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然后共取天下。吕后一听事关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二人商定对策后,由萧何去执行。

于是萧何来到韩信家中,对他说:“这几天皇上从赵地发来捷报,说征讨大军大获全胜,陈豨已经逃至匈奴。你称病而不上朝,已经引起人们的怀疑了。所以,我来劝你同我一起进宫,向吕后道贺,以消除人们的怀疑。”

韩信听萧何说的有道理,便信以为真,跟随萧何来到长乐殿,准备向吕后道贺。不料宫里早已埋伏了刀斧手,吕后见韩信中计,命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韩信见势不妙,大叫:“萧丞相快来救我!”哪知萧何早已避开。吕后坐在长乐殿上,尽数韩信与陈豨暗中勾结谋反,如何欲害她和太子等罪,不容韩信申辩,便令刀斧手把他拖到殿旁钟室中杀死。

萧何辅助吕后,诛杀了韩信,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加封五千户。

后人有言,韩信的一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当初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文苑拾萃

咏史上·萧何

(宋)陈普

三人断尽楚关梁,一诎雄吞十七王。

高帝功臣总功狗,汉家无爵赏萧张。

赵叔平数豆正心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赵叔平(生卒年不详),北宋学者,天圣年间进士。曾任参知政事一职,但在治平四年,“罢参知政事,知亳州,除观文殿学士”,所以就返乡了。他一生好学,注意修身养性,品德高尚,深得世人好评。

赵叔平是北宋时期的人。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特别爱好学习,常常挑灯夜读,废寝忘食,邻里乡亲无不夸奖他的刻苦努力。

他的刻苦终于换来了收获。天圣年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一举考中了进士。

不仅如此,他一生还非常注意品德的修养,乐善好施,与人无怨,受到世人的好评。

赵叔平认为,人生一世应该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无论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他特别注重审视自己,正心克己,不断清除私心杂念,使善心永远战胜恶意。

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想了一个办法:他拿来三个器物,一个装满黑豆,一个装满白豆,中间一个容器空着。平日,如果头脑中有一个善念萌生,他就取一颗白豆投到中间的容器中;若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就取一颗黑豆投到中间的空容器中。晚上,把混合放了黑豆和白豆的容器中的豆子都倒出来数一数,以检验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做好这些准备后,赵叔平开始了他的善恶检验。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数了数倒出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于是,他知道自己克己修养功夫还差得远,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天晚上,赵叔平又数了数倒出的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与第一天相比,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自己在慢慢改变。赵叔平开始有点欣慰。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黑豆又少了一个,白豆又增加了一个。又进了一步,赵叔平心中大喜。

就这样,天天检验,结果白豆一天比一天多。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和黑豆一样多了。又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多而黑豆少了。又过了一段时间,空容器中只有白豆而无黑豆了。

赵叔平的心中只有善意而无私心杂念了,这让赵叔平终于松了一口气。

赵叔平就是这样慎于独处,只要头脑中私心杂念一闪,就要立即去掉,永远使心地纯一为善,一辈子不做坏事。

◎故事感悟

“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方法,就是要求即使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时刻警醒自身,克制不该有的私心杂念。赵叔平“数豆正心”的故事就是慎独、自省、自律、克己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够反思自身的过错,然后加以修正,那么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为的君子。

◎史海撷英

无比店

无比店是北宋东京著名的四大酒楼之一。它位于大内西古掖门至梁门大街上,其地原为北宋参知政事赵叔平的宅第。

赵叔平致仕回乡后,将在京宅第改建为酒店。因为酒店外表雄壮,内里装潢也很不错,生意十分的红火,当时没有别的酒家能够与之相比,所以当时的人们便称它为“无比店”。因而当时谚语就有“酒苑(赵)叔平无比店,洛中(李)君锡有巴楼”的说法。

许衡不吃无主之梨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又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代理学家、教育家。他曾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也是中国13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许衡及由其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许衡文化,愈来愈昭示出勃勃的生机。

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许衡身背行囊、腰挎长剑,朝着通往河阳县的路上走着。他早听说,河阳县有一位很有学问的老者,他此番要去找这位老学者请教学问。

这时,正是三伏天,烈日炎炎,空中没一丝风。许衡在烈日下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想找个地方乘凉,喝上一口水。可这里刚刚经过战火,四周无一人家,何处有水?

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路边大树下,有几个人正在乘凉。他急忙赶过去,希望能讨口水喝。走上前一看,这几位是赶路的小商贩。一问才知,他们身上带的水也喝光了,因为无处找水喝,正在那里唉声叹气。

这时,远处跑来一个人,怀里捧着东西,边跑边大声喊着。商贩们站起身张望,原来是一起赶路的商贩刚才独自找水回来了。待他跑近,大家惊喜地发现,他怀里捧着的竟然是几个水灵灵的大梨。商贩们欢呼起来,一齐跑过去抢梨吃。

许衡也走上去问道:“这梨是从哪儿买的?”

“买?”那个商贩哈哈大笑起来,“这地方的人都跑到山上避兵灾去了,连个人影也没有,哪里去买?”

“那你从哪儿弄来这好东西的?”商贩们边吃边好奇地问。

“我到那边村里转了一圈,连老鼠都找不到一个,水井都被当兵的用土给填上了。我正丧气时,忽然看见一家院子的墙头上露出一枝梨树枝,上面挂着几个大梨,我就摘了这些梨。那树上梨多着呢,我们一起去多摘些,带着路上吃!”

一听还有梨,商贩们兴奋起来,急忙收拾东西,准备去摘梨。

许衡插嘴问道:“你说村里井都被填了吗?”

商贩说:“是啊,当兵的见老百姓都跑光了,一气之下把井都填了,你甭想找到水喝!”许衡听了,叹了口气,默默地转身走了。

商贩们很奇怪,问:“小伙子,你不和我们一起去摘梨吗?”

许衡说:“梨树的主人不在,怎么能随便去摘呢?”

商贩们都笑起来,说:“这兵荒马乱的日子,哪里还有主人呢?说不定主人已被打死了呢。”

许衡认真地回答说:“梨树虽然无主,难道我们自己的心里也无主吗?不是自己的东西,我是决不会去拿的。”

说完,许衡背起行囊,挎上剑,转身上了大路。

◎故事感悟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许衡言明的志,也是他的心声。很多时候,做决定不是取决于外面的事物怎样,而是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你的内心。不难看出,许衡是个能够慎独的君子,他的这种不吃无主之梨的高洁品行值得我们学习。

◎文苑拾萃

《淮阳集》序

许从宣是许衡的孙子,即许师敬的第二子。根据《四库全书·别集类四·淮阳集》记载,时任中宪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的许从宣曾在元至正十年九月应邀为《淮阳集》诗集刻本作序,这个序受到了纪晓岚的赞扬。

序全文如下:

“曩者,天兵克季宋于崖山时,则实以元帅统师,爰振其武用,熸赵烬,勲劳之大,载在史册,藏之金匮,天下后世知其功髙。

乃若词章之盛,人或不能尽知也。王之里人王氏尝以王之诗歌、乐府刻于其家敬义堂。虽特其仅存之稿,然,于是足以知王之词章为优为耳。葢王以事业之余,适其性情而聊以见之吟咏,往往托物感兴为多,而在于射猎击球之事者无几。况夫,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固非服介胄者之所能及。至其诸作,英气伟论,卓荦发扬,又岂拘拘律度之士所能道哉。

惟王世在名门,天资超迈,幼尝学于郝公,而友邓公,恒与钜儒学士大夫交,故属意文字为甚。王之子历事累朝,弼成文治,为世文臣。平生立朝,大节若汉之丙魏、唐之房杜,皆王所素教焉。今其曾孙旭为访求先世遗文,得敬义堂所刻。顾其集,犹王之旧谥题其首,欲重梓之,从宣因僭为之叙,以着王之,辞章只其余事,且使天下后世之人知。

至正十年庚寅九月吉日中宪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许从宣谨叙。”

刘崧廉慎为官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石成金《传家宝》

刘崧(1321—1381),字子高,原名楚,号槎翁,元末明初文学家,江西泰和珠林(今属泰和塘洲镇)人,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卒年61岁,谥恭介。著有诗文集《槎翁集》、《职方集》等。

刘崧家境一般,自幼努力向学,史载他七岁能诗。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举。明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科,朱元璋在奉天殿召见,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奉命到镇江征粮。

镇江多功臣之田,租赋主要由普通百姓承担,刘崧力奏朝廷,才得以减免。随后改任北平按察司副使,当时推翻元朝统治不久,北平作为元朝的故都,管理难度大,他上任后,轻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恢复生产,并在学宫旁立文天祥祠激励世风,又立石碑昭示各府县不要以徭役繁累百姓。后因上奏减少宛平驿马之政,为宰相胡惟庸所忌,在一事中被坐罪贬官,不久被放回乡。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后,刘崧被复用,拜为礼部侍郎,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

当年发生了雷击谨身殿之事,朱元璋召集群臣论施政得失,刘崧答之以“修德行仁”。不久致仕,再次回乡。第二年三月,再被朱元璋征用,拜国子司业,赐鞍马,以朝夕晋见皇帝。当年六月,因病逝世。病发时,他还坚持教导学生。逝世前,国子祭酒李敬问他有何遗言,他没有一句话言及家事,只是回答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监学生,希望我能成功,我却就要死了。”逝世后朱元璋亲自撰文祭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