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15

第15章 谋而后动(13)

进攻当夜,在约定的三更时间,侯得放火烧了倭寇营。顿时,沥港上空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俞大猷率兵乘机攻入沥港,还在睡梦中的倭寇遭到突然袭击,惊慌失措,一片混乱,四处逃散。俞大猷部下士兵骁勇善战,乘胜追击,打得倭寇丢盔弃甲,纷纷争船抢渡逃窜,落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只有王直率残兵突出重围,潜逃外洋。俞大猷亲自率战船奋勇追击至马迹潭,不巧遇上大风,不少战船在风浪中沉没,王直侥幸逃脱。

另一股从沥港溃逃的倭寇逃到岑港,被把总刘恩至领兵歼灭。在这场战斗中,正面进攻的士兵们非常勇敢。当俞大猷的战船被倭寇的船缆勾住,遭到倭寇猛攻时,舟山籍士兵叶七拿起斧头,奋不顾身潜入大海,猛砍船缆,头部被倭寇连刺七刀,但他视死如归,拼死把缆绳砍断,使俞大猷的战船安然脱险,自己壮烈牺牲。

◎文苑拾萃

舟 师

(明)俞大猷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影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康熙力擒鳌拜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孙武

康熙(1654—1722),大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康熙在位时,励精图治,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皇帝。他在位61年(1662—1722),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清代康熙帝即位之时,才仅仅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帝便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召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之后,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少年康熙即位后,摆在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20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都在准备着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着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而东北方还有俄国军队在不断地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和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蒙古各部落,也在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中,索尼因年纪大病死了,遏必隆便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苏克萨哈是鳌拜的对头,但不久后,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

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后,便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

在朝廷之上,鳌拜也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没有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也没有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然不答应,鳌拜竟然捋起衣袖,上前就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好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面对这样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才行。

不过,少年时代的康熙就已经表现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做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然会引起叛乱。那样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都有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

有一次,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便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

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身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就这样,康熙在不动声色中稳住了鳌拜。

1667年,康熙14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已经可以亲政了,但此时有鳌拜专权,康熙根本亲不了政,所以除掉鳌拜也成了当务之急。可是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并且不动声色地行动起来。

满族人都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少年们的技艺都大为长进。康熙也经常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们也都知道这件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能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亲选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加爵。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并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康熙这样做不仅稳住了鳌拜的情绪,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16岁时,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有一天,康熙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拥上,登时就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监狱。

这些“娃娃兵”在做完了这样一件大事后,尚且都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鳌拜考较他们的功夫呢。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鳌拜的耳目极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鳌拜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此后,康熙又为受鳌拜迫害和打击的人臣平反昭雪,放还了被鳌拜霸占的民田,又限制了奴仆制度,改革了政府机构。康熙帝所采取的这些雷厉风行的重大举措,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是目瞪口呆,但他们很快就缓过神来,觉得康熙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也从此集中了权力,建立了威信。

◎故事感悟

力擒鳌拜,是康熙帝第一次展现他的雄才伟略。从按兵不动的忍让,到培养小武士,再到擒鳌拜的种种准备,都看出了他的谨慎和细密。这样的一张天罗地网,即使是身经百战的鳌拜也无力挣脱。可以说,康熙的成功在于充足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并且步步小心,不让鳌拜看出任何破绽。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就能有如此的胆略,真让人不敢相信,同时又令人敬佩不已。

◎史海撷英

康熙学书法

康熙的母亲喜爱书法,并对书法很有研究,她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欣然从命,乐此不疲。学习很久之后,康熙觉得自己写的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卖字。

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下“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两句诗。因为疏忽,“悄然”的“然”字上边少写了一点。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

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一个酒家吃酒,席间便向赵涵请教书法。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得如醉如痴,连连称奇,说道:“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微服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我儿学字数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文苑拾萃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清)康熙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