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14

第14章 谋而后动(12)

沈希仪经常在大风雨的夜晚暗地侦察贼人宿营的地方,然后派遣军士携带火炮,穿戴上与草同色的衣帽,潜入贼营,到午夜时点火发炮,把贼兵吓得惊慌失措,一边高喊“老沈来了!”一边拼命往山顶上跑,一时之间,孩子哭、女人叫,加上天寒地冻的季节,很多贼人都被冻死,有的被落石砸死,因此,不少贼人的妻子都埋怨丈夫:“你加入贼党究竟有什么好处?”

第二天天亮,贼兵派人回巢查探,发现老巢中空无一人,惊讶昨夜究竟是谁偷袭?再派人到城中打探,老沈仍高坐参将府衙,根本不曾外出。

从此,贼人更为丧胆,纷纷出山归顺。

◎故事感悟

沈希仪的谨慎和谋略真是非同一般啊。找密探,查敌营,偷着行动,这就是他的作风。常常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连身边的人都弄不清楚他的行踪。盗匪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注定是要倒霉的。

◎史海撷英

明代为镇压瑶民起义而卖官

《广西通志》记载:“为防范大藤峡瑶民起义,朝廷将近山荒田,拨与附近州府士兵屯种,分界耕守,委派土官都指挥黄统领。”

穷兵黩武的明代,赋税永远不够军费开支。官府想到卖官的办法。如,景泰三年(1452),因连年征战,朝廷严重缺少经费,朝廷命巡抚广西右侍郎李棠及三司发出通告,在庆远等缺粮州、府用卖官的办法筹款。通告写道:交纳500石粮食,可给予冠带,可终身享有这个荣誉;交纳1000石粮食,军衔可给予百户(注:军衔官职),当官可以做巡检(注:官位的一级),土人(即当地少数民族的人)为本县佐(注:约即副县长);交纳1500石粮食,军衔可给予千户,当官可做县佐(注:约即副县长),土人可当本县县长。

兴化大捷

◎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魏缭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府北郊濠市(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乡)濠格头村人,是明代嘉靖年间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亦是武术名家。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俞大猷是明代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其抗倭事迹广为流传,明朝的抗倭战斗成功,与他的慎重谋略分不开。

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命南征,被任命为湖南辰州镇军参将(今沅陵县)。在很短时间内,他接连削平云溪等三郡六县的叛乱。同年七月,奉诏到南赣,联合闽、广两地驻兵,镇压了广东饶平张琏的暴动,设计擒获张琏和萧雪峰,杀敌1200余人,解散其余党2万人。他被提升为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潮等诸郡。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侦察得知戚继光在福建平倭胜利后回师浙江,就凑集兵力1万多人,卷土而来,再次侵犯福建,并纠合自广东南澳北犯的倭寇,连破邵武、罗源、政和、寿宁、宁德、连江、松溪、大田、古田等地后,乘胜直捣兴化(今莆田)府城,将府城团团围住。

当时,总兵刘显仅率700名疲弱士兵赶来。刘显知道敌人气焰嚣张,肯定不是对手,因此为了保存实力,便在离城30里外隔江驻扎。当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倭寇攻陷兴化府城,掳掠3000名居民,百姓惨遭屠杀凌辱。倭寇攻陷兴化后又抢掠船只,攻占了要冲平海卫(莆田东90里处,洪武年间为御倭建立),敌人的猖狂为前所罕见。

福建巡抚游震得将此事上奏朝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了朝廷,因为这是自“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游震得,起用谭纶任闽浙总督,从赣南调回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急速赶回福建,配合福建都督刘显。三人均受谭纶指挥节制,会合一起联合剿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一日,俞大猷迅速自赣南飞赶到兴化的平海卫,在秀山安营扎寨驻军,与驻在明山的刘显互为犄角;刘显驻扎明山,距倭营三四里;而此时,戚继光招募的义乌军尚在浙东。

当时,敌我兵力相当,倭寇非常猖獗,屡来挑战,许多将领们愤愤难平,纷纷要求应战,但俞大猷不同意。他一向以谨慎著称,没有万全把握绝不行动。所以他按兵不动,并主张采用“星布兵营,画地凿沟,东西通海,列棚其上,围而不攻”的战术。

许多将官以为俞大猷有畏敌之心,而俞大猷则认为灭倭的时机并未成熟。他呈给福建巡抚谭纶的《兴化灭倭议》里指出:“今贼有二三千,从贼有七千,且人人皆欲死斗。官兵之数仅与相当,约日列阵以合战,胜负之形相半。若迫城而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万一被其挫创,东南大势去矣!”

俞大猷认为,倭寇突袭攻陷兴化,对我方来说,是“遇异常之变,必设异常之谋,方可成异常之功”。他分析当时战事形势认为:

首先,倭寇连拔数县,气焰正是嚣张之时,此时不宜与之作战;我军刚刚从江西长驱而来,并日夜兼程至此,军士疲乏,应该休整一些日子。俞大猷根据敌我双方实情,采用“敌以战为守,我以守为攻”的作战策略,用“画地凿沟,东西通海,列栅其上”的办法,慢慢围困倭寇。

其次,根据倭寇是日本武士、浪人和海盗结合的队伍的情况,他提出,我军应招收熟悉地形的当地兵马,以利于进攻。同时,组织长期受倭寇蹂躏,对倭寇有血海深仇,并勇于效命沙场的闽中南人民为民兵。

再次,尊重及配合刘、戚抗倭将领和地方官吏。如今,倭寇屡次前来挑战就为速战,敌人无论战胜战败都可逃离,而我方目前还没有力量把他们围歼的能力;戚继光大军即将赶来,到那时会变得我强敌弱,就有望全歼倭贼。

巡抚谭纶认为俞大猷的分析很有道理,计划十分谨慎周全。尽管当时朝廷中许多当事人要求开战的心情急切,加之海上有倭寇挑战,俞大猷依旧岿然不动,忍辱负重,从容不迫地进行战前部署。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继光的军队到达平海卫。四月二十一日,深夜四鼓十分,根据事先的战斗部署,兵分三路全面出击:戚继光担任中军主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侧攻,悄悄向敌营迫近,会攻倭寇于平海卫。战局的发展,完全按照俞大猷的战略意图进行,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倭寇抵挡不住排山倒海般的攻击,抱头鼠窜,纷纷落进俞大猷预设的壕坑中。这一仗,歼敌2200多人,取得了兴化平倭大捷,收复平海卫和兴化府城,解救3000名被掳的百姓。

兴化平倭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俞大猷在战前力排众议,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大量的准备工作,谨慎出兵。兴化大捷班师后,俞大猷偕友人游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故事感悟

作为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源于他的一身正气,更源于他的谋而后动,谨慎出兵。即使在敌我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他也坚持不出兵,一定要等到我军部署全部完备之后才正式出动。深谋慎行,所以屡战不败。因此说,不管在任何时候,谨慎都不能丢,等待时机很重要,行动之前一定要三思。

◎史海撷英

沥港之战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二月,以王直为首的一伙海盗,勾结倭寇进犯镇海关,遭到明朝守军的反击,退据金塘岛,集聚于沥港。由于金塘岛形势险要,官兵一时难以攻克。第二年三月,浙闽提督王抒缜密地侦察金塘岛地形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派遣参将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堵住倭寇退路,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对海盗进攻。

俞大猷从小跟随名师学习武艺,精通兵法。当时,其部下有一名士兵,名侯得,因严重违犯军纪被判为死刑。但是,侯得熟悉金塘沥港的地形,俞大猷得知后免其死罪,派遣他潜入沥港倭寇营寨,作为内应放火接应,以此立功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