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良:推重良心
7195200000011

第11章 心有良知,为民造福(2)

龚太守息盗有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为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平阳寺)人。以明经为昌邑王郎中令。昌邑王刘贺多有不正,而龚遂为人忠厚,刚正不阿,屡屡劝谏,刘贺不但不听,反而“掩耳起走”,并对人说:“郎中令最善于羞辱人了。”因而,国中僚属都惧怕刘贺,不敢轻易劝谏。

西汉汉宣帝初期,遭受连年灾害的渤海郡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拿着刀、剑的强盗蜂拥而起,杀人抢劫,偷盗财物,占山为王。大路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逃生者,在刺骨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70多岁的龚遂被皇帝任命为渤海郡的太守,承担起平息渤海郡混乱的重任。接到皇帝的任命后,龚遂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去见皇帝。

当汉宣帝看到身材矮小、外貌平平的龚遂与自己听说的大不一样时,心想:“这么一个小老头儿,能行吗?”

“现在渤海郡很乱,派了很多人去,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也不能平息。朕心里很担忧,你看这件事如何处理才好呢?”汉宣帝试探着问。

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地区,本来文化就很落后,加上天灾连年,当地的官员又不怜爱灾民,灾民感到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去做盗贼的。”

汉宣帝问:“如果你到了那里,准备用什么治理呢?”

龚遂说:“皇上的意思是让我带兵打败这些盗贼,还是安抚这些盗贼呢?”

汉宣帝听龚遂这么一说,很高兴,说:“我所以决定要选拔一个有才能的人去担任渤海郡太守,当然最好是安抚了。”

“我想,应以仁德之心去安抚渤海郡老百姓,而不能用军队去剿灭。如果皇上赞成用安抚的办法去治理渤海郡,就不能着急,只能像解一团乱绳子一样,一步步地慢慢来。”龚遂满怀信心。

宣帝说:“可以,只要你能平息那里的盗贼就行。”

龚遂接着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主管大臣不要用通常捕捉盗贼的规定来约束我。”宣帝说:“可以,希望你能尽快启程,赶往渤海郡。”

龚遂到了渤海郡后,遣走保护他的卫兵,下令各县撤回捕捉盗贼的官吏,又向郡内百姓发布新的法令。法令宣布:“从今天起,凡是手里拿着种田工具的人,都是好的臣民,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只有那些继续拿着兵器的人才是盗贼。”

百姓看到新法令后,便放下心来,不再担心自己被官府当成盗贼而东躲西藏。这样一来,不费一兵一卒,渤海郡的盗贼逐渐地平息下来。

为了使百姓永弃兵器,勤务农耕,安居乐业,已平息下来的盗贼不再出现,龚遂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平民百姓。

龚遂自己也以身作则,非常节俭。他还经常到田间村舍去了解情祝,关心百姓的疾苦,劝导百姓精心种田。百姓有佩刀剑的,就让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劝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带刀佩剑,而不多准备些农具好好耕种农田呢?”

在龚遂的治理下,渤海郡的百姓人人都勤于农桑。龚遂在秋冬时节征收的赋税也很轻。这样,不到几年的时间,渤海郡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来。整个郡内非常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龚遂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尊敬。

汉宣帝看到龚遂将渤海郡治理得这么好,政绩显著,便把龚遂召回京城。听了龚遂的汇报,汉宣帝非常赞赏。

◎故事感悟

治理国家首先要爱护百姓。龚遂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用宽缓的办法治理渤海郡,至今被传为美谈。

◎史海撷英

龚遂能治

渤海(今河北仓县东)郡及其附近地区发生灾荒,农民起义并起,皇室多次派兵镇压而不能平息。于是,汉宣帝亲自选拔能治之才。丞相、御史均举荐龚遂,遂当时已70多岁,身体短小,相貌平庸。宣帝召见时顿生轻蔑之意,但龚遂陈述有力,诸多良策,正中皇帝心思,皇帝听后非常高兴,欣然采纳他“唯缓之,然后可治”以及安抚教化的主张,并启用他为渤海太守,加赐黄金,赠遣书籍。

◎文苑拾萃

龚 遂

(宋)徐钧

带牛佩犊俗难平,喜得公来便息兵。

最是有功能不伐,君前犹自逊王生。

百姓送粮留太守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儿宽(?—前103年),又作倪宽。西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人。治《尚书》,为孔安国弟子。所任官职: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内史。在任数年内,劝农业,缓刑罚,并负责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开六条小渠,灌溉两旁高地,称为“六辅渠”。后任御史大夫,与司马迁等共同制定“太初历”。

西汉时期,陕西左冯翊郡的官府门前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情景:平时寂静的官府门前人山人海,喧闹不停。在通往官府的道路上,处处可见嘈杂不已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官府。拉车的,肩挑的,其中有男人也有女人,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活泼可爱的儿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悦,似乎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任务。

这使人感到很奇怪,从来都是官府逼迫人民交租,今天人们怎么都自愿地交租送粮呢?这都是为了太守儿宽。

儿宽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勤奋学习,在朝廷举行的考试中名列前茅,后被朝廷录用,派他担任陕西左冯翊郡的太守。

儿宽一上任,就时刻注意以仁爱治民,关心人民生活。他常对人们讲:“老百姓都要吃饭,所以,最重要的是应该把农业治理好。只有地里打出很多很多的粮食,人们才不会挨饿呀!”

于是,他积极带领农民精耕细作,发展农业生产。他发现,左冯翊郡的灌溉条件不好,遇到旱的时候地里的庄稼就会受损失。儿宽就向朝廷上书,建议开凿了六辅渠,这样,就使全郡的庄稼即使在大旱时候也能有很好的收成。百姓们的生产再也不受干旱的影响了。

儿宽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有一次,他负责收取全郡的租税。当看到一些百姓穿得破破烂烂、流着眼泪、一脸愁容地到官府来交租,儿宽感到奇怪,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忧伤啊?”

百姓们无可奈何地说:“今年收成不好,就打了这么点粮食,刚刚够交官府租税的。”

“交完租你们吃什么啊?”

“没有吃的了,我们都只好饿肚子了。官府的租税是不敢不交的!”百姓们说完都呜呜地哭了起来。

儿宽感到很难过,百姓们不容易啊!就打了这么一点粮食都要用来交租,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可不能让百姓饿肚子啊!于是,儿宽下令免去了这些贫困地区的租税。

儿宽对人民这样好,全郡人民也非常拥护他,希望他能长久的当郡太守。

一天,一个不好的消息使整个左冯翊郡的人民不安起来。

“听说儿宽太守将要被罢免了。”

“为什么把这么好的太守罢免了呢?”

“因为我们郡上交的租粮太少了。”

原来,西汉法律规定,每隔几年就要对全国各郡的太守进行考核,考查每个郡上交给国家的粮食,哪个郡最多,就奖赏太守;哪个郡最少,就罢免太守。儿宽替人民着想,减免贫困地区的粮租,因此,他治理的左冯翊郡上交的粮食就比其他郡少,所以,儿宽有可能被罢免。

不安的情绪笼罩了整个左冯翊郡,人民不愿太守离开,怎样才能留住太守呢?

“太守是因为替我们着想才可能被罢免的啊!”

“太守对我们太好了,他要走了,我们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我们得想一个办法把太守留住才对。”

“有什么好办法呢?”

“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大家行动起来,主动交上粮租,争取咱们郡上交的粮食最多,这样,太守就不会被罢免了。”

于是,全郡人民行动起来,主动交粮,出现了争相向官府交粮的情景。结果,全郡上交国家的粮食远远超过其他各郡,儿宽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故事感悟

爱护别人的人,必然受到别人的爱戴。宽厚爱民的儿宽,自然也会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史海撷英

儿宽为汉武帝提拔

张汤把儿宽所撰写的奏章呈给汉武帝,武帝阅后准奏。

过了几天,武帝召见张汤,问道:“你所递奏章,绝不是一般官吏所能撰写出来的,不知出自哪一位高手?”

张汤回答:“是本府儿宽所写。”

武帝说:“朕对儿宽的文采和名声早有所闻。”

由于儿宽的奏章写得好,受到武帝的赞许,张汤便委任儿宽为专门草拟刑狱诉讼文件的刑法官吏,按照春秋古法的标准判决案犯。从此,儿宽在廷尉府中很受张汤重用,办了不少刑案,伸张正义,惩处奸邪,令贪官污吏胆战心惊。

后来,张汤擢升御史大夫,儿宽被提拔为掾吏,又升为侍御史。

有一次,汉武帝召见儿宽,君臣之间谈论经学。儿宽主张应该以儒学治天下,他的高谈阔论,赢得了汉武帝的喜悦。汉武帝还专门就《尚书》中的内容,与儿宽切磋学问,君臣之间谈得十分投机。这以后,儿宽晋升中大夫,调迁为左内史。

心有良知,重农济民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孙权当政以后,非常重视农桑大业,屡下诏书督促全国人民以务农为本。

他在诏书中说道:“君主不靠百姓便不能立,而百姓如果不靠粮食便不能生。近一时期以来,由于征税劳役过多,又加上水旱灾年,农业收成有所减少;为官的人中又有一些不良分子,随意侵占百姓的耕作时间,乱派徭役,导致无粮可吃的饥困发生。从今后,军政官吏要仔细监察不法之事,凡在农忙时以劳役扰民的人或事,一定要立即纠正,并告示天下。”

在孙权的要求下,各郡县都要整理城墙,备战备荒。到了冬天,在百姓遇饥挨饿时,孙权又下令打开府库救济饥贫的百姓。由于孙权一直强调务农的重要,仓库中才存放了救灾的粮谷。

◎故事感悟

孙权可算是一代明君。他爱民如子,注重生产发展,提倡农业生产,这是值得我们当今执政者去借鉴的。

◎史海撷英

孙权胆略超群,乘马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就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于是坐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文苑拾萃

咏孙权

(吴)徐夤

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

刘备撤军不弃民◎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

刘备(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

东汉末年,刘备在曹操大军接二连三的追击下,只好投奔到荆州刘表那里。刘表非常赏识刘备,用隆重的礼节迎接他,并让他带兵驻守在新野附近。

刘表病重时,特意把刘备召来,郑重地嘱托他:“我的儿子没什么才能,将领也不够精良,我死之后,你可以兼任荆州刺史。”

刘备连连摆手,用温和的声音安慰刘表:“您的几位公子很有才华,您还是安心养病,我是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深厚恩情的!”

刘表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不理解这件事,劝刘备说:“我看你不如听从刘表的话,他这可是一片真心啊!”

刘备仍然用坚决的口气说:“你不了解我,刘表待我如此,如果我听从他的话,天下的百姓一定会嘲笑我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我不想被天下人所误解。”

没过几年,曹操率领大军南征。这时,刘表已经病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做了荆州牧。

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不仅没带兵抵抗,反而急忙向曹操请求投降,但他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刘备。

很快,曹军已经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捶胸顿足,仰天长叹,非常生气地说:“刘琮啊,刘琮,你怎么这样没有志气呢,你对不起你父亲对你的教诲啊!”

这时,刘备部下的人,甚至诸葛亮等人纷纷劝说刘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去攻打刘琮,占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刘备沉思了许久,坚定地说:“刘表病重时把他的儿子嘱托给我,我也答应要好好照顾他,如今我反而去攻打刘琮,这种事我是不忍心也决不会做的,你们别再劝了!”

当刘备率领部下经过襄阳城时,向城上大声呼喊:“请刘琮出来,我有几句话要说。”刘琮吓得不敢出来。刘备无奈地叹了口气,随后来到刘表的墓前,跪倒在地,扶住冰冷的墓碑,伤心地哭了很久,四周的将领们也感动得眼眶湿润了。刘琮的部下、荆州的军士和老百姓,被刘备对刘表的深厚情谊所感动,他们都心甘情愿地跟随刘备前往江陵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