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良:推重良心
7195200000012

第12章 心有良知,为民造福(3)

到达当阳城时,跟随刘备的士兵和百姓多达10万人,运载粮草财物的车子也有几千辆。人山人海,缓慢地向前移动。百姓们扶老携幼,走得很慢。有人很焦急地劝刘备:“我们的目的是占有江陵,按现在的速度走,肯定会被曹军追上的。再说,这10万多人,貌似庞大,其实并没有多少士兵,多是一些老百姓,曹军来了,又如何抵抗呢?”

刘备很自信地说:“我们做大事的,应该懂得争取广大人民的拥护。大家这么热情地跟随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又怎么忍心丢下他们不管呢?”

这支很独特的队伍仍缓慢地朝前行进着,老百姓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这时,曹操亲自率领5000名精兵追了过来,行动神速,形势实在太危险了。直到这时,刘备才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不得不抛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等几十名骑兵急忙先走一步。

后来,刘备采纳了东吴军师鲁肃的建议,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从此,刘备的力量壮大了起来。

◎故事感悟

刘备为人宽厚,讲求仁义,敬重帮助过他的人,爱护拥护他的百姓,甚至在危难时也不忍心抛弃随行的平民,被后世传为美谈。

◎史海撷英

刘备抗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刘备起初未敢加入。后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心惊,筷子掉落。此事后,刘备知道曹操难容自己,遂与董承等人同谋。恰逢当时曹操派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其后刘备进军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己还小沛。东海昌豨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遂有兵数万,于是北连袁绍抗击曹操。曹操派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往攻,被刘备击退。

◎文苑拾萃

登主楼怀刘备悼跳楼同门

佚 名

求田问舍唯堪笑,报国忘家烈可闻。

不敢高声因百尺,虽居鄙地亦三分。

孤楼一跃埋轻骨,明月岂能照使君?

自诩艰难无匹敌,只缘身已过浮云。

何远有良知“惧”百姓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王符《潜夫论·务本》

何远(470—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人。何远初仕于南朝齐,为江夏王国侍郎,后参与崔慧景与江夏王萧宝玄围攻宫城之事。事败后他逃亡在外,曾投降北魏。后由北魏返回,迎接梁萧衍的义军,为梁朝的建立立下功勋。以后他出任武昌太守,改变先前倜傥风流的行为,折节为吏。杜绝交游,不受请托,以后历任郡、县官员,生活极为俭朴,将俸禄代贫民交纳租赋。他对人从不低声下气,也不向上官送礼。在处理政务时,打击豪强富户,扶助贫弱百姓,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由于连日来干旱无雨,武昌城里的用水顿时紧张起来,就连知县何远家也得到乡下买水吃。何远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著名清官,他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现在吃水还总是如数付钱,乡亲们很过意不去。

几天后,有位乡民手里捧着一串铜钱来到何远家,进门便行礼作揖,诚恳地说:“何老爷,我们说什么也不能收您的钱哪。您喝我们的井水,就算是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吧!”

何远坚决不收钱,可是,那位乡民趁何远没留神,放下钱,转身一溜烟走了。

何远想:我虽是县令,但和普通人一样,绝不能搞特殊。买了人家的水,就要付钱,怎么能白用呢?

第二天,何远亲自挑着水来到那位乡民家里,进门第一句话就说:“既然你没收我的钱,那我就不能要你家的水。”那位乡民一看何远是真心实意地要给钱,知道推辞也没用,激动地噙着眼泪说:“这钱我收下了。”

事后,有人背地里说何远是害怕老百姓。何远听到这话并不恼火,却意味深长地说:“我是怕老百姓,不过,我怕的是老百姓过不上好生活啊!”

何远治理社会有方,政绩卓著,太守准备于近日到县里考察。

这天清早,何远发现县衙里的差役们忙忙碌碌,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从几个屋子里还传出刷盆洗碗的声音。何远不知道差役们在忙活些什么,正好迎面走来一个差役,怀里抱着一大摞彩色陶瓷碟,于是拦住差役问道:“大清早的,你们忙活些什么?”

“回老爷的话,今天太守要来我们县视察,嗯,您忘了吧?”差役抱着那么高的一摞碟子,吃力地弯腰回话。

“太守要来视察,我怎么能不知道?”何远经差役一说心里已明白了八九分,但还是提高嗓门问道:“我问的是,你们在忙什么?”

“噢,我们正张罗着给太守准备丰盛的宴席呢。”差役曾为前任知县干过事,有一定的阅历。他以为做了何远没想到的事,一定会得到何远的奖赏,说话时颇有几分得意。

“立即通知衙门里的人,今天不设宴席。”何远打断差役的话。

“这,这……不好好招待恐怕不合适吧?您难道就不怕得罪太守大人吗?”差役从以往的经验推测,对上级一定要毕恭毕敬。

“得罪?哪里的话,我才不怕呢!我是为老百姓做事的,只要老百姓过上好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何远坚决地说。

“可是,可是……”差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何远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点通知其他人。记住,一律按普通礼节接待,不准浪费。”何远下了最后的命令,一转身进去了。

招待太守的“宴席”都摆在了饭桌上:一碗熟干粮和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太守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每次他下去检查都是满桌的山珍海味,满耳的阿谀恭维,可今天居然仅有一只碗、一个杯子。

太守非常不满,可又不能在公众面前因为吃而随便发作,只得硬着头皮吃,心里却想:你何远对我如此无礼,看我给你点颜色瞧瞧!

在此后的检查过程中,太守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但挑剔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法上奏。而何远的政绩确实非凡:社会秩序井然,犯罪的人寥寥无几;农民生活安康,官府从不压榨人民。太守又企图从老百姓中得到诋毁何远的口实,结果,得到的都是发自老百姓肺腑的歌颂赞扬之词。太守找不到借口,无奈只好把情况如实的汇报给朝廷。

没过多久,皇上就破格提升何远为太守。

◎故事感悟

仁,不光是仁爱,有时也需要胆略和勇气。何远不畏强暴,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敢于反抗强权,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为民。

◎史海撷英

何远为官

何远迁任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到这时才改变原来的志节行为,努力尽到自己的职责,杜绝交游,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武昌民间都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嫌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如有人不收钱,则将水还给他。他的车辆与服饰尤为简陋,所用器物没有铜制或漆器。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何远每顿饭不过吃干鱼数片而已。然而他的性情刚正严厉,官吏及百姓多因小事受到鞭罚,于是被人所控告,他被征召到延尉受审,被弹劾有数十条罪状。当时士大夫犯法后,都不接受测立等拷问,何运知道自己并未犯有赃罪,就接受测立,21天没有招供,但还是以私藏违禁甲仗罪被除名。

◎文苑拾萃

临行与故游夜别

(南北朝)何逊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倪若水贵人贱鸟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倪若水(?—719年),字子泉。唐代藁城人。进士出身,开元初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后调其出京,任汴州刺史。期间,他修孔庙,倡教育,兴办州学、县学,汴州百姓称颂不已。

时值初春季节,农夫耕田、蚕妇采桑。乡下的人无暇赶集,平日里热闹非凡的汴州城变得异常宁静,街道上行人不多,只有三三两两的差役不时走过。

这天,却来了一群身着奇装异服的人,他们悠闲自得,一边说笑打闹,一边观赏着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店铺。这些来自京城的“钦差大臣”们,早就知道汴州一带风光秀丽,今天又看到这儿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更觉得汴州是个尽心游玩的好地方。

“朝廷派人来了!”差役急忙跑来报告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已任汴州刺史多年,他治理社会有方,汴州一带比周围其他地区的治安要好得多。他听说朝廷的人来到汴州城,以为一定有什么大事,赶紧出来迎接。

可这批“钦差大臣”住下之后,并没有传达皇上的任何命令,只是以钦差大臣的派头,每日里饮酒作乐,要鱼要肉,招待稍微不周就吹胡子瞪眼睛。还整天出入于汴州城内外,有时骑马射猎,肆意奔驰在老百姓的农田里,糟蹋了无数的禾苗;有时又去乡下的居民家里搜寻宝物,见到比较珍贵的东西就强行抢走,破坏了人们安宁的生活。

百姓们怨声载道:“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

“我们的刺史怎么不阻止他们?”

原来,这伙人是唐玄宗派出来采集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的。

倪若水对这些人的行为虽然非常不满,却又不能赶走他们,可也不能让他们再待在这里骚扰老百姓,破坏社会安宁,怎么办呢?

一天,倪若水早早地来到他们的住处,向钦差大人们请安。

“大人,不知您为宫廷采集到了什么珍奇宝物?”寒暄过后,倪若水问领头的太监。

“我们这次主要是奉皇上的命令,到江南去找紫鸳鸯的,路过你们汴州,这里很好啊!”太监傲气十足地说。

“据我所知,我们汴州地区根本就没有紫鸳鸯,大人可别误了皇差呀。”倪若水乘机说道。太监听了倪若水的话,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汴州没有紫鸳鸯,你们这些人该走了。

太监一向深得皇上的宠爱,从来不把其他小官吏放在眼里,他带着威胁的口吻说:“倪刺史,你听着,我们是为皇上办事的,在路上必须吃好住好。如果谁敢对我们不好,我们回去告诉皇上,那他肯定没有好下场的。”

倪若水听到这个家伙仗着是皇上派出的人居然如此蛮横,非常气愤:“如果你们为了寻找紫鸳鸯,就不顾老百姓的喜怒好恶,岂不是贱人贵鸟吗?就不怕失去民心吗?”

太监阴阳怪气地说道:“我们贱人贵鸟,你又能把我们怎么样?民心?民心算什么?”

倪若水知道和这些不可一世的家伙是无法论出是非的,于是他给皇上写了一份奏折,汇报那些为皇上采集珍物的人,仗着皇上的权势沿途要求地方官以好酒好肉侍候。他们贱人贵鸟,骚扰百姓,不守法纪,借为皇上收集珍物的名义,对老百姓敲诈勒索。他劝皇上要贵人贱鸟,以免激起老百姓的不满,降低皇上的威信,危及大唐江山。

唐玄宗看了倪若水的奏折,知道了派出去的人的行为非常生气,立刻传下圣旨,取消采集珍奇异物的活动,并处罚了那些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太监。

唐玄宗非常赏识倪若水的才学和胆略,很快便把他调到京城,负责地方的民政事宜。

◎故事感悟

倪若水以民为重,重视民心、民情,贵人贱鸟,成为时人称颂的父母官。

◎史海撷英

唐玄宗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1.2万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田仁会暴日求雨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田仁会(601—679年),唐初著名良吏。雍州长安(今西安市)人。唐高祖武德初年,应制举授左卫兵曹。贞观后期为左武侯中郎将。他为武将,荣立战功,担任地方行政官员,体恤民情,多有政绩,一生廉洁奉公,是受人民爱戴的良吏。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的郢州地区。

这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向清静的刺史府门前人山人海,人们扶老携幼从不同的地方赶到这里。

当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时,刺史府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郢州刺史田仁会。人们欢呼起来,田仁会于是带领人们向社庙走去。

百姓们默默地跟着田仁会来到了社庙,看着和蔼可亲的好父母官,百姓们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原来,郢州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大旱灾,无情的太阳火辣辣地烧烤着大地,大地整天都像着了火似的,热得烫人,农民种的庄稼眼看着一天天地蔫缩,快要枯死了。农民的心里非常痛苦,他们多么渴望下一场大雨啊!

而当时的郢州刺史田仁会,比百姓心中还着急。田仁会为政仁和,爱民如子。像这样持久地干旱,老百姓可怎么办呢?田仁会的心一天比一天沉重。

一天,他召集随从商议对策,他焦虑地说:“像这样一直干旱下去,庄稼都快枯死了,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地面的河流早就晒干了,根本就没有水源,除非天能下雨。”随从们说。

“我们不能等着天下雨,如果天再不下雨,庄稼不彻底完了吗?”田仁会说。

一位老者说:“听说有一种求雨办法,要求求雨的人光着膀子在烈日下暴晒,一直晒三天,上天就会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