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11

第11章 除旧布新兴利除弊(3)

李鸿章接办天津机器局后,首先在人事上进行了整顿。他认为,天津机器局当时之急务,是调派“廉正熟悉而有条理”的人来开拓,于是立即将英国总办密妥士撤差,而代之以他的亲信、湖北补用道、原上海机器局督办沈保靖为总办。同时还辞退了技艺未精之洋匠,解雇了厂内的旗丁,从南方调来大批技艺精湛的匠人。这样不仅提高了天津机器局的技艺水平,同时使该局“完全由忠于李鸿章的南方人所把持”。

通过人事安排收回天津机器局的控制权后,李鸿章随即对该局进行了大规模的增新和扩建工作。1873年在局内增建厂房,添购药碾,加盖围墙,修筑护厂堤,又在北郊蒲口建洋式药库三座;1874年再扩建碾房三座,“六角藕饼药”厂一座,韩家墅药库一座,并将两局机器房扩建为洋枪厂,铜帽房扩建为枪子厂;试制出了镪水、水雷、雷管等产品,还自行制造了车、刨、钻、锯等机床。

经过李鸿章短短几年的扩建经营,天津机器局已“就岁成军火而论,较前两年多至三四倍”,不仅为北洋“水陆各军取给之源”,同时还能“应付直隶、淮、练军、关外征防各营及调援台湾、奉天之师”,均能使其“储备有余,取用不匮”。从而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亚洲最大的近代化兵工厂。

此后,李鸿章对天津机器局的扩建工作从未间断。自1876年至1892年,又先后增建了电气水雷局、提磺厂、栗色火药厂、大型炼钢厂等。至此,天津机器局不仅成为一座能够生产火药、铜帽、枪、炮、子弹、炮弹、拉火、水雷等军事产品的近代兵工厂,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机器制造、基本化学、金属冶炼、铸造、热加工等功能的近代化联合企业。

◎故事感悟

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买办官僚,创办天津机器局,发展军火工业,无疑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也应客观地看到,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英法等西方列强“夸其独有”的局面,多少缩短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而且,作为一种新事物,天津机器局还推动了中国科技历史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海撷英

李鸿章“终身不履日地”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不得不派李鸿章去日本接受战败的事实。李鸿章带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使命与日方在割地赔款问题上斡旋,但日方根本不为所动,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地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也正是因为《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慢慢挪过去。

在李鸿章去世的第二年,吴汝纶东游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公当年谈判时坐的凳子竞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觉悲从中来,陪同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宝。他大书“伤心之地”。

◎文苑拾萃

淮 军

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曾国藩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1865年至1868年间,淮军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陈炽主张振兴商务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

陈炽(?—1900年),清末维新派。原名家瑶,字次亮,晚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曾遍游沿海各商埠,并考察香港、澳门,“留心天下利病”,深研经济学,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1893年(光绪十九年)为郑观应《盛世危言》作序,并自撰《庸书》内外百篇,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

陈炽,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户部员外郎等职。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在积极研究西学,并到香港、澳门等地游历考察的基础上,写成《庸书》,主张仿行西法,改革自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经济专著《续富国策》,陈称之为“救中国贫弱而作”。因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曾译为《富国策》,故定名为《续富国策》,主张振兴商务,发展经济。

陈炽振兴商务的思想,大多是在《续富国策》中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

1.富国必先富民。地主阶级顽固派和洋务派大都也主张富国,但他们主要是要富朝廷及统治阶级,对百姓则是残酷压榨。陈炽认为,富国必先富民,“百姓足,君孰于不足”,实际是在为资本家的财富增值寻找根据。在他所处的时代,顽固派和洋务派都以贵义贱利的儒家教条来反对发展工商业。陈炽却认为,“义”允许人人都有追求利的权力,违反了就是不“义”。他还直言不讳地揭露说:“吾虑天下口不言利者,其好利有甚于人也;且别有图利之方,而举世所不及觉也。”这是对地主阶级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深刻揭露,其意在为人人追求财富寻找理由,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扫清道路。

2.振兴商务,开拓利源。在富民思想的指导下,陈炽进一步指出,“古之时,财不在上则在下,否则饱于中,今则不在内,而流溢于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商务不振为之也”。为了达到振兴商务的目的,他还要求废除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内河航行等不平等的协定和条约。他说:“利之所在,即权之所在,不可轻以假人。”可见他的主张是对外为振兴商务扫清道路,对内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正确认识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关系。陈炽非常重视商业,又能正确理解商业与国民经济中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比较精彩的是他对“移”、“夺”、“生”的概念解释:“移之者何?除中饱是也;夺之者何?加赋税是也。然亦未有能移夺外国之财以归中国者。若生财之道,则必地上本无是物,人间本无是财,而今忽有之。”这里他用“移”、“夺”、“生”三个字把财富的生产和财富的再分配明确地区别开来。因此对“振兴商务,开利之源”中“商务”的理解必须放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上,而不能局限于商业。

事实上,陈炽也把生财之道放在生产上。他说:“源之本在农,农事兴则百物蕃而利源可浚也。商之源在矿,矿务开则五金旺而财用可丰也。商之体在用工,工艺盛财货殷阗而转运流通,可以通行四海也。”可见他对生产决定流通这一规律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他的“商务”之说不过是顺应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称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