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12

第12章 除旧布新兴利除弊(4)

4.实行各种经营方式。陈炽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关系的认识决定了他对各部门经营方式的认识。在《续富国策》中,他对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经营方式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关于农业,他认为,第一,必须多业并举;第二,要实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关于工业,他认为,第一,必须发展制成品工业,这样出口才能获大利;第二,要建立专利制度,利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心理推动工业前进。关于商业,他认为,第一,必须放手让商人办商业,国家不能事事插手;第二,必须加强商业信息的收集。

总之,陈炽的经济管理思想较之前人有相当大的发展。在宏观上如何认识国民经济各业间的关系,其见解独到并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微观上,他对各业内部如何发展也有新颖的见解,尤其是对农业和商业经营的论述至今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故事感悟

陈炽的爱国主义思想及一生报效国家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提出的改革变法、中西结合和富国强民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真知灼见,至今也对国家经济发展不无裨益。

◎史海撷英

强学会

强学会是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文廷式、陈炽、丁立钧、杨锐等,李鸿藻、翁同龢等也予以支持,成为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政治团体。

先是北京成立强学会,随后,上海强学会也成立,拟定章程,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1896年1月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许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分学务、选书、局务、极务四门。这就使“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违反了办会的宗旨。北京的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文苑拾萃

陈炽故居

据史料载,瑞林梅江自明清以来就是瑞金、于都、宁都三县(市)结合部的商贸集散水域,一度“商贾云集,民物繁广”。

而陈炽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一幢砖木结构的悬山式两层建筑,坐北朝南,傍山而建,前院内左右两边又各伸出一幢私厅,在一派古香古色中流溢着清代客家建筑物特有的艺术风韵。前院筑有大围墙,正中为一座重修的牌坊式石门楼,门楼外又是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禾坪,坪前的护堤高坎是用大石头垒筑起来的,齐人胸高。在深山幽谷之中,有如此规模的建筑,确实罕见!门楼上方有一块题有“天马山庄”的石匾额,书法与雕刻都隽永苍劲,是陈炽的手迹。

至于陈炽的真正墓地则无人知晓,据说这是陈炽生前的安排,他希望能魂归故里。至今,在禾塘附近的水口、丁陂、莲塘下等村分别保留着3座陈炽墓,其后人都就近祭祀。

蔡元培改革北大教育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求新、求深,而求新又是基本目标。——杜鹏程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商人家庭出身。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新科进士,补翰林院编修,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士大夫。

但是,科举道路上的平步青云,并没有能够束缚蔡元培的爱国之心。在中国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一系列变故中,蔡元培逐渐觉醒了。开始时他对清政府感到失望,继而同情维新变法,终知“清廷之不足为,革命之不可已”,于是他毅然弃官职,返故里,举办教育,立志为革新社会培养人才。

1917年1月,北京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是清末时开办的一所“老爷”大学。辛亥革命后,学生虽然不是京官老爷了,但仍然是学校腐败,学风不振。蔡元培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下决心要对北京大学作一番认真的整顿。

为了变革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在到校后的第一次演说中,就郑重宣布:“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就是北京大学新的办学方向,与旧北大截然不同。他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随后,他整顿了教员队伍。

蔡元培深知北京大学要弃旧图新,必须有一批“积学而热心”的教员。于是,他到任十天就聘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长),又聘请李大钊为图书馆长兼经济系教授,还聘请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人为文科教授,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任鸿隽、李书华等人为理科教授。对于不称职的教员,不论其背景如何,则一概予以辞退。英国公使朱尔典曾为一名被解聘的英籍教员到校找蔡元培讲情,但蔡元培毫不讲情面。朱尔典恼羞成怒,气势汹汹地威胁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蔡元培听了,一笑置之,不为所动。

蔡元培也对北大的体制、科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打破独裁,有利于集思广益,他设立了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同时建立各学科(系)的教授会,组织本学科教学;建立各科教授主任组成的教务处,领导全校的教学活动。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贯彻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论何种学派,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他都允许在北大讲坛上有一席之地。他表面上似乎不排斥旧派,但在封建专制思想笼罩着中国的当时,实际上打破了封建文化的一统天下,使北大成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的学术空气活跃,各种学术团体、社会团体和杂志社纷纷兴起,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可以说,没有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就很难出现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主张学生“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支持学生参加爱国政治活动。1919年5月初,当他得知北洋军阀政府已密令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消息后,立即转告了北大的学生代表,从而促成了“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学生被捕后,他又亲自到教育部和警厅组织营救被捕的爱国学生。蔡元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北大师生的衷心爱戴。

五四运动以后,蔡元培被迫辞职。晚年他奔走呼号,倡导抗日,积极开展爱国民主运动。1940年他病逝于香港,终年72岁。蔡元培为革命奋斗40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故事感悟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是蔡元培的传世名言。

蔡元培改革北大教育正是一种求新、求真的体现。他不愿陈旧腐化的思想一直禁锢中国青年的灵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北大。这对当时的教育界是一种震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史海撷英

蔡元培一生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正值二人刚刚培养起感情时,王昭因病离世。

第二次婚姻:时年33岁的蔡元培,认识了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但在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期间,黄仲玉去世。

第三次婚姻: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娶了33岁的周峻。1940年3月5日,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这三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