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10

第10章 除旧布新兴利除弊(2)

周忱巡抚江南改财政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度。——石成金《传家宝》

周忱(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明前期大臣,以善理财知名。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补翰林院庶吉士。翌年进学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洪熙元年(1425年)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年)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他有经世之才,在巡抚任上,厘奸革弊,抑制豪右,进行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生产的赋役改革。

周忱,明永乐进士,选庶吉士,进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后进员外郎,后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粮税。他兴利除弊,体国恤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后人称赞他“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足以济之”。

周忱从小聪明好学,立志报国安民。他怀抱经世之才,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担任工部右侍郎时,已年高50岁。当时,天下税赋比较混乱,多有拖欠,江南尤甚。光是苏州一郡,历年拖欠的税粮就多达800万石。

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受命巡抚江南诸府,整顿财政,总督税粮。他深入调查研究,经过深思熟虑,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

首先是创立“平米法”。周忱遍访江南,了解逋税原因,不外乎一是税则太重,二是加耗(法定的田赋附加税)不均。针对这种情况,周忱创立了“平米法”,这是江南赋税制度的重要改革。通过改革,“令官民田并出耗”,依照规定税则征收税粮。运输中的“加耗”依一定比例摊派,不论官田民田,大户小户一律征收。这种正、耗并征的税粮就叫平米。同时实行均征或折征,即改革税粮征收办法,使官民田土和各种税户负担相对均平。周忱规定,凡是税则较重的田土,让他们交纳实际负担较轻的折色。即将粮米折成银两(又叫金花银)或布匹等物缴纳,而让那些税则较轻的田土缴纳实际负担较重的本色,如白粮、糙米之类。这类折征的办法使重则官田的负担有了显著减轻。

其次是建立济农仓。就是将江南诸府的税粮结余以济农仓储之,与民方便。每岁征收税粮后,到第二年正月中旬,总要下檄放粮,并告知百姓:“此百姓纳与朝廷剩数,今还与百姓用之。努力种朝廷田,秋间又纳朝廷税也。”这就解决了百姓青黄不接之苦。地方上的一些开支也领于此,不再征于百姓。而且这些用于公益的开支,借者不必偿还;耕者借贷,则酌情给予,秋天偿还,荒年再赈。由于设立济农仓,诸府余米大增,公私饶足,外郡闹灾荒也能及时援助。

再次是整顿盐课。正统二年(1437年),淮阳水灾,盐课亏少。周忱奏命前往巡视,他让苏州诸府拨余米一二万石运扬州盐场,折抵明年田租,灶户可以纳盐给米(时米贵盐贱),官得积盐,民得食米,公私大济,接着他又奉命兼理松江盐课。周忱经过调查,向朝廷陈奏“铸铁釜、恤卤丁、选总催、严私贩”四事,并得以施行。还节省灶户运耗,得米3.2万余万石,亦仿济农仓法,设赡盐仓,用来补偿逃亡缺额。这样,灶户负担有所改善,盐课大殖。

周忱的改革措施确实革除了多年的积弊,利国利民,公私两便。史载周忱在任期间,江南几个大郡,逋负全除,粮仓始有储备,百姓不知凶荒。

周忱的财政改革获得了成功,是与他深入调查研究分不开的。据说他“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由于他下心体物,博详舆情,所以民情土俗无不周知。他的许多改革方案之所以切中时弊,深得民心,这是一条重要原因。而上下支持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周忱的改革曾受到宣宗、英宗的信任,也得到了杨士奇、杨荣、夏原吉等元老重臣的支持。一些很有才干的部下又与他同心奋斗,如苏州的知府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常州内知赵泰等,都能“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成为周忱的得力助手,从而把改革推向成功。

◎故事感悟

无论是“平米法”还是整顿盐课,这些改革的财政措施都是一种创新。周忱力除积弊、除旧布新的举措,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海撷英

能屈能伸的周忱

明代周忱巡抚江南时,富豪王振当权,周担心王振会阻碍他工作。当时正遇上王振刚开始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令人丈量王的斋阁内部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定做一块剪绒毯赠送给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适,王振得到更是喜上加喜。此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都有王振从中赞助,江南一带受益于此。

◎文苑拾萃

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明朝所建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严复力倡维新思想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鲁迅

严复(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生于读书世家,少好学。14岁时,就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福州船政学堂。由于成绩优良,1877年他被选送英国留学,1879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格林尼茨海军学院。

严复留英期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盛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腐朽封建制度的鲜明对照,无疑对这位24岁的青年以很大的刺激。于是,严复学的是海军,却以更多的时间考察了英国社会。他有时在街头徘徊,调查英国的市政建设;有时去法庭旁听,了解英国的司法制度;更多的时间则是在图书馆里读书,广泛涉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经过两年多的考察和学习,严复渐渐悟出了一条道理:中国要图强图存,必须向西方学习。

1879年,严复结业回国,先回到母校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第二年就被李鸿章调到新成立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后升总办。他在这里整整工作了20年。

1895年五月,在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的刺激下,康有为领导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请愿活动,维新活动开始了。但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只是一知半解,在理论上难免牵强附会。此时,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立即投入到鼓吹维新理论的宣传工作当中,并起了突出的作用。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四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政治论文。其中,《原强》系统地表现了严复的维新主义思想,并对顽固派和中国的旧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辟韩》尖锐地批驳了韩愈的《原道》,表述了类似启蒙思想的民主理论。在这些文章中,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口号,认为只有“尊民贬君”,创立议院,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封建专制,中国才有可能发达兴旺。

严复在维新运动中的最大功绩,就是翻译发表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这是一部论述达尔文进化论的著作,原书名是《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翻译时把“进化”译作“天演”,还以按语的形式阐发了不少自己的见解,译笔严谨,文辞精美,使他久负盛名。

严复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归结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物竞”即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在为自身的生存而不断地竞争;“天择”即是只有适应环境的优者、强者才能被保存下来。严复进一步议论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这种生存竞争的关系,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他举例说,美洲土著民族浑浑噩噩,几乎灭种;波兰、印度愚昧落后,也已亡国。我们中国多年来落后挨打,再不改弦易辙,亡国灭种的命运就要轮到我们头上了。因而他大声疾呼,中华民族必须紧急行动起来,变法维新,图强图存。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成为爱国志士们的口头禅,同时也为变法维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从而加速了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

严复作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他找到了进化论这个武器,启发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传播的“西学”理论,有力地批判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使更多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并为他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思想方法。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学校仍把严复的译作当做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当时的进步青年也没有不读严复的书的。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称,“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故事感悟

严复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教育了一代国人。其“教育救国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的新青年。可见,时代向前发展,思想必须跟着向前,不能固执不变,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严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把世界的先进文化理念引入中国,冲击挽救了一代中国人。

◎史海撷英

清末“闭关锁国”政策

锁国政策指关门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外交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闭关锁国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致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国际冲突,使此后的清政府与各国间矛盾激化,战争不断。

◎文苑拾萃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则是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蝉联而成。全书共60回。作品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着力地描写了官僚们的贪污腐败和媚外卖国的丑态,以及他们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迫害。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九死一生这个人物在20年中耳闻目见的无数怪现状,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图卷。本书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它的重点还是暴露官场的黑暗。

《老残游记》写的是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在游走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他的一些政治主张。

《孽海花》和其他小说不同,书中人物无不有所影射。通过对当时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气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对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李鸿章办天津机器局“开拓创新”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李鸿章(1823—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洋务派中,李鸿章办的军工企业最多。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即以天津为基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建设,如修铁路、开设电报中心等。其中最重的贡献是创办“天津机器局”。

天津机器局始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初由满洲贵族、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筹建。厂址设在“城南三里海光寺”,称为西局;后又在“天津城东十八里贾家沽道地方设立火药局”,是为东局。清政府为建天津机器局,拨开办费白银23.53万余两,还批准常年由天津海关收入提取四成作经费。崇厚委托英国人密妥士全权办理,但密妥士是个商人,“不精机器”,筹备了三四年,虽初具规模,但进展缓慢,所谓“垣局尚须加修,机器尚须添置,火药亦尚未开造”,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870年8月底,李鸿章奉命督直,清政府遂将天津机器局交派李鸿章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