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悌:兄友弟恭
7194800000007

第7章 兄友弟恭,家庭和睦(5)

韩愈敬嫂

◎居家能使一家之人混是一团太和之气,内外上下都秩然有条理,此人生大大一乐事。——李惺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等。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博学多才,很有名气,可惜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从此,他由哥嫂抚养。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敬重。韩愈10岁那年,韩会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由长安迁到了广东。

由京都长安到广东韶关,遥遥三千千米。一家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途经潼关、洛阳、长沙等大小城市,还要经过波涛壮阔的天堑长江和一望无际的洞庭湖,越过层峦叠嶂的山岭,奔波了数月才到达目的地。

哥哥和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成才,重振家业。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奋斗过程,如左丘明双眼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南迁的旅途虽然很艰辛,可是沿途看到祖国大自然的壮景,也是对这位少年幼小心灵的陶冶。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奔流不息的江河、浩瀚无际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油油的禾苗,还有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一幕幕都映入了他的眼帘,刻印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山林、古寺、清晨、黄昏都成为他后来笔下的素材和描写对象。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他的哥哥去世了。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遭遇磨炼了韩愈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他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青菜汤继续吟诵揣摩。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直到韩愈成名时,嫂嫂也是他最敬重的人。

◎故事感悟

韩愈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与其兄嫂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兄嫂无私的慈爱之心和辛苦教导,才陶冶了少年韩愈的情操,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学基础。

◎史海撷英

热心的教育家韩愈

韩愈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现存《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文苑拾萃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牛弘不问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至。——钱泳

牛弘(545—610年),隋朝大臣。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人。袭封临泾公。少好学,博览群书。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牛弘,他本姓寮,只因父亲寮允做了后魏的侍中(侍中:“侍郎”为宫廷近侍。后来把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超过了侍郎的等级,称为“侍中”。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皇上便赐牛姓给他全家。

牛弘生性好读书,所以为人十分明理博学,后来他做官做到了吏部尚书。牛弘有个弟弟牛弼。牛弼就没有哥哥那么谨言慎行了,一次牛弼喝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急急忙忙赶到丈夫面前,说:“牛弼竟然射死了你的驾车牛!”牛弘听了,不以为然,轻描淡写地说:“那就制成牛肉干好了。”他的妻子叫喊起来:“牛弼为何射杀死你的牛,你不觉得这事太奇怪了吗?”言外之意,已有点挑拨牛弘兄弟间的意思了。没想到,牛弘还是不动声色,只说:“知道了。”然后便起身,自顾仍旧读他的书去了。

◎故事感悟

弟兄生活在一起,没有舌头不碰牙的,但要做到正确处理兄弟之间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故事中的牛弘将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一带而过,说明他宅心仁厚,确有大哥的风度。

◎史海撷英

修订《开皇律》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笞、杖、徒、流、死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覆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隋文帝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

“吾宁苦身,无以病吾心”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杜甫

郑虎文(1714—1784年),字炳也,号诚斋(一作城斋)。浙江秀水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卒于高宗乾隆四十九年,年71岁。少孤,有至行。博学多通,尤工诗文。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赞善,历提督广东学政。高宗尝制《玉瓮歌》,命廷臣赓和,以虎文之诗为最。归后,主徽之紫阳书院,及杭之紫阳、崇文两书院。家有盛湖草堂,时举诗酒之会。虎文与王太岳等友善,以文章道义相切磋。所著有《吞松阁集》,《清史列传》传于世。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秀水县进士郑虎文,自幼丧父。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母亲,竭尽自己全力奉养。母亲病的时候,他到庙里去向神祈祷,请求神减少自己的岁数补给母亲。他不但孝行闻名乡里,而且学问也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诗文。

由于读书刻苦,终于在乾隆七年中了进士,以后任皇太子身边的赞善,还任过湖南、广东的学政。郑虎文不仅孝顺母亲,对自己的亲朋也都十分关心,生活上有困难必定全力帮助。对待他的哥哥,如同对父亲一样尊敬,把孀居的姐姐接回家来度过晚年,还精心抚育侄子和外甥们。他的亲戚朋友们中,靠他供养或帮助安葬的几乎每年都有,到他家来吃白饭以渡过难关的几乎每天都有。由于这样,他家经常缺钱断粮,每当家人向他告知这种情况时,他总是笑着说:“暂时勉强维持吧!受冻挨饿大家一起来忍受。”“吾宁苦身,无以病吾心”意思是:我宁可让身体受苦,也不愿意伤我的心啊!他平生不肯轻易收别人的东西,年节有人来送礼,假如这人品行不好,就是亲戚朋友送来的他也不肯接受。

◎故事感悟

郑虎文不但孝敬父母,而且对哥哥姐姐也一样给予无私的帮助,尽管家境不是太好,但他以一颗善良地心去帮助有困难的兄弟姐妹,令人佩服。

◎史海撷英

金瓶抽签

乾隆皇帝见西藏一直战乱不已,认识到只有朝廷掌握了选择达赖和班禅的权力,才能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有效地控制西藏。于是,他独出心裁,创立出一种奇特的“金奔巴掣签制”(藏语里称瓶为“奔巴”),在拉萨大昭寺里供奉一个金瓶。每逢达赖或班禅圆寂,就把四个选好的灵童的名字,写在象牙条签上,投入瓶内。瓶内还放有一枚空白签。喇嘛诵经七天以后,由驻藏大臣当众抽签,抽中的灵童定为新的达赖或班禅。如果抽出的是空白签,就要另行物色转世灵童。从此,驻藏大臣的政治权力超过了达赖,达赖和班禅的亲属也不能再干预西藏的政治事务了。

后来,这个“金瓶掣签”的制度被广泛使用了。除了各世达赖和班禅以外,连青海、蒙古的活佛转世,也必须经过“金瓶掣签”的手续,才能得到承认。不同的是青海、蒙古等地活佛转世,是用供奉在北京雍和宫里的“金奔巴”抽签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