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悌:兄友弟恭
7194800000006

第6章 兄友弟恭,家庭和睦(4)

王旦唯恐子弟们不能照他的话去做,又把好友杨素找来,请求杨素,一定不要把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放在他的棺材里。他还要杨素代写奏表说:“忝为宰辅,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真宗看过奏表,御驾亲至家中看望,并赐给白金5000两。王旦上表坚决辞谢,并在谢表后面亲笔写了四句话:“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放,以息咎殃。”王旦清醒地意识到,财多为害,鼓励子弟自立之意。真宗看到奏稿末尾四句,也深有所感。王旦死后,按大宋朝廷的规矩,加谥号为“文正”,所以人们称他为王文正公,宋仁宗题写“全德元老”之号,因此又称做“全德王文正公”。

◎故事感悟

王旦治家坚持俭约和睦,讲究身教,善于诱导,遂成一代楷模。

◎史海撷英

寇准之死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忧病交加,卧倒在病榻之上,他在病中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一生的志向和际遇,凄怆感人,诗题为《病中书》,诗曰: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雷,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寒灯。

九月,63岁的寇准与世长辞。宋仁宗任命寇准为衡州司马的诏书在他死后才到达。

寇准的妻子请求允许将寇准归葬到西京洛阳,得到了批准。灵柩经荆南公安,县人都在大路上祭奠痛哭,还为寇准立庙,逢年过节祭祀。寇准没有儿子,以侄子寇随为嗣。寇准去世后11年,恢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又赐谥忠愍。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诏令翰林学士为寇准撰《神道碑》,仁宗篆书碑额“旌忠”。

◎文苑拾萃

《宋史·王旦传》节选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曾祖言,黎阳令。祖彻,左拾遗。父祐,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世多称其阴德。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祐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其廨旧传有物怪凭戾,居多不宁。旦将至前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就改将作监丞。赵昌言为转运使,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入旦境,称其善政,以女妻之。代还,命监潭州银场。何承矩典郡,荐入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诗类》。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徙濠州。淳化初,王禹偁荐其才任转运使,驿召至京,旦不乐吏职,献文。召试,命直史馆。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

晏殊的两封家书

◎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抚州临川文港乡人。14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去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140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100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文章上显出了一定的才华。

宋真宗景德初年,张知白以神童的名义把晏殊推荐给朝廷。宋真宗让晏殊同千余名进士上殿应试,他信心满怀,援笔立成,真宗对他的文才给予了肯定,特别赐予他同进士出身。

后来,晏殊在真宗、仁宗两朝为官,担任宰相兼枢密使。晏殊不仅因有才闻名,政绩也不少。除此而外,他在生活上始终保持清正节俭、治家有方的做派。这一点,从晏殊给哥哥的两封书信中可见一斑。晏殊听说兄长买了一所宅子,他就这件事在给兄长的信中说:

“大抵廉白守分为官,须随宜作一生计。且安泊亲属,不必待丰足。”

“一则劝其淡素好善,次则减鱼肉之价,聚为生计。”

“况宦游有何尽期,兼官下不可营私。然须内外各具俭啬为先,方可议此。”

晏殊认为,买一所宅子安置亲属并非坏事,但是必须在内外俭约的情况才可置买,而不能任官枉法,因为“官下不可营私”。晏殊的观点是很鲜明的,公私一定要分明,不可借职权之便,行营私之实。

在谈到他自己当官的事情,他对兄嫂说:任官需要干求经营,但“殊一生不曾干求”,他愿以古今贤哲为榜样,认为“古今贤哲不识知耻者,量力度德,常忧不能任者,不妄当负,以重愧责,是以终无侥求。其更识高者,非亲耕不食,非亲蚕不衣,孺子之类是也。盖功利不能及人,而坐受窃其膏血,纵无祸,亦须愧赧也。殊从来多介僻者,理在此。”

从这封信来看,从头到尾都在规劝兄嫂生活节俭,持身要正,任官不能营私,虽然难以做到“非亲耕不食,非亲蚕不衣”,但也不能取不义之财。这里可以大体看出晏殊为人处世的观念。

另一封是给三哥晏廷评及三嫂的,主要讲如何教育孩子。

晏殊在外边做官,非常惦念几个侄子的成长。他在给三哥三嫂的信中这样说:“假如资性不高,亦令读书、学诗、学礼、宜亲老宿有德之人,所冀向后自了得一身,免辱门户也。”

他的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哪怕自己的子侄缺乏或没有很高的天分,也还是应该让他们读书以及知书达理,应当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希望长大后能够凭自身的能力立身,免得因个人的原因而坏了家门的名声。

在这封信里,晏殊还希望侄子们学些做人的道理:“若能稍学些好事,免为人所嗤笑,成立得身,父母一生放心有望矣。”

晏殊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劝诫兄嫂说:“门前不要令小后生轻薄不着实者来往,或寻得一有年甲谨重门客教训诸子甚好。”

在这封信中,晏殊还以亲身体会说明这样做的道理,他说:“近日京师官中行公事甚多,细视多是人家子弟轻事玩狎非类致之者,是知小儿女尤宜亲近有德,远轻薄之徒也”。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晏殊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教养,以便长大后能够立身成人,一来“免为人所嗤笑”,二来“父母一生放心有望矣”。

◎故事感悟

晏殊少年得志,身居高官,但仍念念不忘告诫兄弟要清正节俭,教育子侄要“亲近有德,远轻薄之徒”,重视品德教养,与那些放纵子弟胡作非为的达官显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顾念兄弟情谊、照顾子弟的精神,在今天看来尤其难能可贵。

◎史海撷英

庆历兴学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0岁的宋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姐助骆统散粟救人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骆统(生卒年不详),字公绪。会稽乌伤人。官至濡须督,其父骆俊。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陈寿评价骆统为:“骆统抗明大义,辞切理至,值权方闭不开。”

三国时候,吴国的新阳亭侯骆俊,是会稽人。他有一个名叫骆统的儿子,是庶出的。可是他侍奉大母亲十分恭敬。

有一年,年成很荒,本地的乡民和远方的客人都承受着饥饿,非常困苦。骆统就十分慷慨地送米施粥,去救济衰老和稚弱的人。他有个姐姐品行很好,做人又慈善,可是守了寡,也没有孩子。看见弟弟很辛苦、很忙碌,对他非常怜惜,屡次问他究竟为着什么缘故?骆统说:“现在大家都在饥饿的当儿,我哪里有心想独自吃着饱饭呢?”姐姐便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和我商量,要自己苦得这般田地呢?”姐姐马上拿出私自积下的谷,交给了骆统。骆统在一天之内,就都散施完了。后来姐姐又去告诉母亲,母亲也就很高兴,吩咐他继续地去施给贫苦的人。

◎故事感悟

兄弟姊妹互相帮扶,同心协力,如同一人,才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安康,骆统和他的姐姐都乐善好施,与人为善,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充分体现!

◎史海撷英

骆统入仕

21年,孙权迁都秣陵,改名建业(今南京市)。他采纳文臣武将“分土治国,褒赏贤能”的建议,招纳四方贤士,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东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由于骆统在地方上素有爱国爱民的好名声,故被孙权看中录用,授乌程丞相之职。乌程,就是现在的浙江湖州一带,地域辽阔,百姓超过万户,是个大王国。乌程地势平坦,舟楫便利,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事频繁,贼寇猖獗,百姓惶惶不得终日。当时年仅20岁的骆统,被安排在这样重要的郡国为官,足见孙权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骆统在乌程为官期间,十分体恤民情,廉俭自律。他主张以民为本,提倡农耕与渔牧并重,把“政使惠风,举贤重良”当成教化的大事来抓,主张“以德亲百姓,以仁治天下,以勤政取信于百姓”。当地的百姓都交口称赞他心怀仁慈,恩德广被一方。

◎文苑拾萃

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唐)张九龄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

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

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

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

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