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责:尽职尽责
7194000000018

第18章 不辱使命将责任进行到底(1)

晋解扬不辱君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解扬(生卒年不详),原籍为晋国(今山西繁峙)人,字子虎,所以人称霍虎。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能言善辩,聪明过人。史载有“解扬守信”的故事。

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庄王派军队攻打宋国。

消息传来后,宋王大惊失色。他想,自己国家这么小,没有多少兵力,将军也没几个,怎么能够抵挡得了楚军的攻势呢?

于是,宋王紧急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商量来商量去,也拿不出好主意,宋王只好派使者连夜赶往晋国求救。

晋王收到宋国的求救消息后,想派使者前往宋国。这时,有个人推荐了一个名叫解扬的人,说这个人忠实可靠,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可以胜任。晋王当即把解扬召进宫中,向他交待了任务,并给宋王写了一封回信,让解扬交到宋王手中。

当天,解扬便打点行装出发了。他一路急走,翻山越岭,不停地赶路。

就在解扬路过郑国的边境时,被郑人盘查,搜出了晋王给宋王的信。解扬被作为奸细送到郑王那里。郑王看了晋王的信后,知道了解扬的使命。当时的郑国也是个小国,政治上也要依附楚国。郑王以为这是个好机会,何不把这个解扬献给楚王,也表示我的一片心意呢?

于是,郑王就命人把解扬押送到了楚国。

楚王见到解扬后,亲自给解扬松开绑绳,让他到上座。解扬怒目而视,对楚王说:“要杀就杀!”

楚王笑着说:“我早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了,今天能在我的宫里相见,真是太高兴了。”说着,他吩咐手下大摆酒席,宴请解扬。

席间,楚王对解扬的才学和本领大加赞扬,并让解扬到自己身边来,还要给他高官厚禄。解扬坚决推辞了。

楚王看解扬态度十分坚决,便又改变了话题,说:“既然你这样固执,我就不勉强了。只求先生一件事,您还是作晋国的使者去宋国,到那儿以后只说一句话‘晋国派不出援军了’就行,你看怎么样?”

解扬一听,说:“我家主公对我寄予厚望,委我以重任,我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

楚王说:“我的军队已经把宋国的四城围得水泄不通,您根本进不了城,没法把晋王的信交给宋王。您只要站在我的楼车上,向城上的宋军喊一句话就行了,晋国不会有人知道您喊了些什么……”

“大丈夫顶天立地,决不干这种鸡鸣狗盗之事!”解扬打断楚王的话,拍案而起。

楚王忙把解扬按在座位上,连声说:“先生息怒……”他向门边一挥手,几个侍从抬着一个大锦盒走到解扬面前,楚王把盒盖打开,原来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楚王说:“先生,只要您按我的意思办,这些是见面礼。想要什么,我都能满足您。”

解扬看都没看一眼,干脆一闭眼,把头扭到一边。

楚王再也按捺不住心头之火,他恶狠狠地说:“解先生,您要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话,可别怪我不客气了!”

解扬虽然表面上很镇静,但心里却在反复地思索着该怎样脱身,去完成主公交给的任务:“如果我咬牙坚持到底,他是绝对不会放我出去的,那么主公的使命就全泡汤了,楚国很快就会把宋国吞并。”

楚王见解扬半天没说话,皱着眉思索着什么,以为解扬有点回心转意了,就赶紧又凑到解扬身边,小声说:“解先生,原谅我刚才把话说重了。您再考虑考虑,如果您留在我这里,我负责把您的家人平平安安地接来,你们在这里团聚。”

此时此刻,解扬已经打定主意,他说:“好吧,我服从您的安排,我马上去宋国告诉他们晋国不派兵了。”

楚王高兴地说:“好!好!不过,我兵临城下,宋国是根本不可能打开城门让您进去的。您无论如何也得用我的楼车和宋国联系。”

解扬点点头说:“就这么办!”

当下,解扬由楚将陪同来到宋城下。果然,楚军黑压压地集结在一起,随时准备攻城。宋国则是吊桥高悬,城门紧闭,连只鸟也飞不进去。几个楚兵推来了一辆正在瞭望侦察的楼车,车立柱上的望楼已经放到地上。

解扬走进去后,楚兵用力绞动辘轳牵动大绳,望楼徐徐上升,一会儿就升到了立柱的顶端。解扬从里面往外一看,自己果然已经和城楼一般高了。

这时,解扬把双手拢在嘴边,对着城上的宋军高声喊道:“宋国的守将请出来!我是晋国的使者,特来向你们传达我家主公的口信,我们晋国已经出动了全部兵马,请你们放心,全力守城……”

车下的楚将听到解扬的喊话,脸色大变,急忙命令士兵松绳子,把解扬放下来。解扬抓紧最后的机会,在望楼下降的时候,拼命喊着:“你们一定要坚守待援,决不要向楚国投降啊!”

望楼降到地面,楚将把解扬从里面拖出来,又押到楚王那里。

楚王听完楚将的报告,气得怒目圆睁,在厅内来回踱步。解扬却站在那里,脸上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

楚王看了看解扬,倒不生气了,走过来说:“难得您对晋国的一片忠心。我敬重您的为人,不想处治您了,立刻放您回去。”

解扬暗暗庆幸自己被楚军俘虏,方能利用楚军的楼车把消息传递给宋国,不然的话,自己又怎能和被围困的宋国人取得联系呢?解扬以自己的忠诚和机智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从晋国传来的消息,使不安的宋王吃了颗定心丸。他随即命令军民咬牙坚守,等待援军的到来。就这样,一直坚守了几个月。

楚王见把兵力、物力都消耗在这儿,一时也看不出获胜的希望,就暂时放弃了吞并宋国的企图,把军队撤了回去。

◎故事感悟

面对楚王高官厚禄的诱惑,解扬不为所动,把自己到楚国来的目的牢记于心,终于“不辱使命坚决执行”。如果不能成功劝服楚王解宋王之围,宋国的存亡将岌岌可危。

◎史海撷英

宋国历史

宋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爵,国君子姓,位于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都城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宋国的疆域在最大时包括今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区。

春秋初年,宋国仍然施行“兄终弟及”制。宣公即位19年,身患重病,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王位传给儿子殇公,而是让给了自己贤明的弟弟穆公。不久,宣公去世,穆公应宣公的要求即位,是年为公元前728年。

穆公在位九年后去世,临终前,把君位让给了宣公的儿子殇公。

殇公即位后,喜好战争,在位10年中就发生了11次战争,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重臣华督在公元前710年杀了殇公,从郑国迎立穆公的儿子庄公即位。自此,战争不断,直到宋康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兵灭宋,宋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偃死在魏国。宋立国761年,共经26世、35君。

◎文苑拾萃

探究“解”姓的历史渊源

据史学家考证,我国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因而人们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所以“姓”字也是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形象地说明了最早的姓与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中而来。

“解”姓是一个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74位。关于“解”姓的渊源主要有下面几种说法: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孙姬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东周初期成周城垣解,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雎不辱使命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唐雎(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策士。他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90岁高龄时他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的阴谋。

有一天,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500里的地方来交换你们的安陵,你可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大王对我施予恩惠,拿大的地方换小的地方,真是太好了。可是这块封地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我愿意终生守护它,实在不敢拿来交换呀!”

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安陵君为了缓和紧张的局势,便委任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到了秦国后,秦王对他说:“我愿意拿500里的地方去换安陵这个只有50里的地方,而安陵君却不答应我,这是何道理?再说,我们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仅凭50里的地方能够保全下来,那是因为我认为安陵君是个忠厚年长的人,因而没有欺侮他。如今,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他竟然敢违抗我,这不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大王误会了,安陵君从祖上继承了这块封地,就要守住它,哪怕是有一里大的土地也是不敢交换的。”

秦王怒道:“你见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说:“我没有见过。”

秦王说:“天子怒,能叫百万人死亡,流淌出来的血水有千里远,就像一条河。”

唐雎说:“大王见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撞撞地罢了。”

唐雎接着说:“你说的是平常百姓发怒,不是有识百姓发怒。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可以看到扫帚星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气射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在宫殿上搏击。这三位,都是平民,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就要成四个人了。如果勇士发怒,死的只有两个人,流出的血不过是五步远,而天下人却要因此身着缟素恸哭哀号了。”

说着,唐雎便拔出剑,站起身来。

秦王见状,吓得脸都变了颜色,赶紧站起身来赔礼道歉,说:“先生快坐下,息怒息怒。我明白了,韩魏两个大国都灭亡了,而安陵仅凭50里的地方却得以保全,就是因为先生之故呀!”

◎故事感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面对秦王的愤怒与威胁,唐雎仍坚持正义,勇抗暴秦,终不负众望,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如果唐雎心中没有使命感,没有责任意识,他怎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勇往直前,击退秦王的威逼?

◎史海撷英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了魏国的大将晋鄙,解救了邯郸城,击破了秦军的包围,保存了赵国的实力。

信陵君回到赵国后,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使赵国得以保存,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在匆忙之间见到赵王,希望你能把救赵的事忘掉。”

信陵君说:“我一定接受您的教诲。”

◎文苑拾萃

秦灭六国

据史书记载,秦国曾“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

秦国的这种的战略优势,也为它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统治集团的内部也是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固。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了韩国的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出城投降,韩国灭亡。随后,秦国便在韩地设置了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29年,秦想灭掉韩国后的第二年,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第二年,攻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俘虏了代王嘉。

公元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便屯军于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幻想着以此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

公元前226年,秦王以荆轲行刺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来,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将主攻的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的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了十余座城池。

同时,又于公元前223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于是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魏大梁城被攻破。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秦在魏的东部地区设置了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