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责:尽职尽责
7194000000017

第17章 献身职责美名扬(2)

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年),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要求赴藏工作。

孔繁森到达西藏以后,原定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但是,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他本人的意见后,便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在岗巴工作的三年之中,孔繁森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和牧区,积极访贫问苦,与当地的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

1981年,孔繁森奉命被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入西藏工作,并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为了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孔繁森跑遍了全市八个区县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办、村办小学,将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了80%。全市的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由于西藏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孔繁森每次下乡时都要带上一个医疗箱,再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藏区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这往往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1993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的期限已满,本可以调回来,可是,孔繁森却坚持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担任阿里地委书记。

为了摸清实际情况,孔繁森经常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孔繁森就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

阿里是西藏地区最为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在外出时,常常一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孔繁森每次在作调查时,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虽然艰苦,但孔繁森却乐观风趣地对一起随行的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努力工作下,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为了制订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孔繁森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然而在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仅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故事感悟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孔繁森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恪尽职守,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深受西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史海撷英

孔繁森收养孤儿

1992年,拉萨市发生地震,孔繁森抚养了三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生活贫苦的藏族群众。所以,经常不到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献血。

在一年时间里,孔繁森先后献血900毫升,并把所得的营养费900多元全部用于三个孤儿的生活补贴上。

◎文苑拾萃

古格遗址

古格王国是西藏西部阿里无人区的一个伟大王朝。300多年前,古格王朝由盛而衰,消失在高原上的茫茫沙海之中。

古格遗址共留下各类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楼58座,各类佛塔28座,塔墙一道,防卫墙10道,隧道或暗道4条,总面积达71万平方米。

凤阳的太阳——沈浩

◎为国为民,深情似大海浩瀚。唯德唯廉唯实,尽心尽职尽力。——格言

沈浩(1964—2009年),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省铜陵学院。1986年7月沈浩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中,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沈浩是安徽省萧县人,毕业后便被分配到省财政厅工作。2004年,沈浩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的任职干部,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工作,担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

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最早搞大包干的地方,名声远播。自从上任以后,沈浩便在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工作,先后为村里修建了公路,为散居的26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处处为村里的发展谋规划、办实事。

2005年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一次兴奋起来。党中央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此,沈浩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一起赶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学技术。从书本中,他们找到了思路;从实践中,他们学到了实例。

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起来: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而且,要想迈开步子,就要解放脑子。

但是,要做到这点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遇到重大决策时,沈浩都要和“大包干”的带头人们一起商量对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在离小岗村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经常提醒着沈浩,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的百姓“同乐”,就先得让大家“同富”。

在沈浩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都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

2006年春节前,小岗村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搬进了16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过上了热热闹闹的新年。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准备调回,但是,村民们却强烈要求沈浩留下。村民们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让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就这样,沈浩又留在了小岗村。

2008年9月30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既让乡亲们感到了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随后,沈浩继续带领小岗村村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将小岗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了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也是小岗村发展的关键一环。

签单后,GLG集团要在小岗村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就要开始建设了,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五天,而最大的难题就是迁坟。

在农村,迁祖坟那是件天大的事。于是,在2009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面对乡亲们的支持,沈浩十分感动,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就这样,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2009年9月起,在总书记考察完小岗村的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谋划小岗村的科学发展之路。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为了留下沈浩,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可是,就在2009年11月6日晨,沈浩终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的一线上。

沈浩虽然走了,但沈浩这个尽职尽责的农村基层干部的精神却永远地活在小岗村村民们的心中。

◎故事感悟

沈浩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为了小岗村的富强,可谓呕心沥血。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他尽职尽责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赢得的不只是小岗人的敬爱,更是全国人民的爱戴。

◎史海撷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而承包户需要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通常的做法是将土地等按照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来进行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中央又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91年11月25—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从而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文苑拾萃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风阳花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风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其实后来流传的凤阳乞讨者众多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情况并不是。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