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09

第9章 尊老不厌,学老不倦(3)

◎文苑拾萃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共一卷。该书是一篇杂史杂传类的志怪小说,“多与《史记》、《汉书》相出入,而杂以妖妄之语”。

《汉武故事》记载了汉武帝从出生到死葬于茂陵的传闻佚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它的主要内容是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求仙问道,同时也写了一些当时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如“金屋藏娇”、“相如论赋”等。其行文简雅拙质,不事雕琢,但却注意渲染气氛,人物对话也很有个性,因此对后代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世的《汉武故事》版本颇多,如《古今说海》、《古今逸史》、《说郛》等,均收录于该书。

郑作新不忘奶奶的教诲

◎老人的教诲,我们应铭记于心头。——格言

郑作新(1906—1998年),1906年11月生,福建省长乐县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3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博士),中科院资深院士。从事鸟类学研究六十多年,撰写专业书籍三十多部,研究论文一百四十多篇。

郑作新是世界雉类协会会长、著名的鸟类专家。是他,首先明确指出原鸡是中国家鸡的祖先;是他,首先发现了“郑氏白鹇”;还是他,在小麻雀被确认为“四害”之一时,勇敢地担任了麻雀的“辩护律师”,为麻雀翻了案……

郑作新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鸟,在祖国大地上飞翔了一辈子,为鸟类写了一部完整的“家谱”。

然而,郑作新童年的生活十分悲惨。在他还只有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作新的父亲为了养家,一年到头在外面奔波。

家中抚养小作新的重担落在奶奶身上,孤苦伶仃的郑作新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特别疼爱作新,生怕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受委屈。小作新也特别孝敬奶奶,从不惹奶奶生气。

晚上,奶奶经常一边在灯下做针线活,一边给作新讲故事。奶奶虽然识字不多,可是很会讲故事。有些故事,小作新不知听了多少遍,可他从不厌烦。其中,他最爱听的要数“精卫填海”的故事了。

一天,奶奶一边做活儿,一边又给他讲起了这个故事,小作新听得入了迷,他眼里噙着泪花,对奶奶说:“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只精卫鸟!”

“对喽!”奶奶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对作新说:“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像精卫鸟那样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作新郑重地点点头。他见奶奶眼睛昏花,怎么也引不上针,就从奶奶手里接过针线,帮助奶奶引上了针。

从此,作新变了,无论做什么事,不做好决不罢休。做作业时,做不完决不出去玩耍;帮奶奶往缸里打水,不将水缸灌满决不休息;帮奶奶舂米,不把所有的米壳舂掉决不住手……

奶奶挺喜欢作新这股子劲儿。不过有一天,作新这股子犟劲儿确实让奶奶着了一通急!

原来,作新听说福州东边有一座鼓山,鼓山上有个老虎洞,洞里有老虎。老虎洞附近的人们听到过老虎的叫声……

为了探个究竟,作新和几个伙伴组织了一支小小的探险队进山了,他们要搞清老虎洞里有没有老虎。

不料,山陡路远,有的小朋友半路打了退堂鼓,从山里折了回来。这些孩子迎面碰上了作新的奶奶,奶奶听说作新和另一个孩子进山到老虎洞去了,惊得半晌说不出话,生怕作新发生什么意外。

直到日落黄昏的时候,奶奶才看到作新和另一个孩子的身影,他俩终于回来了。作新一见奶奶就高兴地说:“奶奶,搞清楚了,老虎洞里根本没有老虎!是风吹洞口发出的吼声!”

奶奶嗔怪地说:“你们为什么偏要去那里呢?”

“我是听奶奶的话,向精卫鸟学习呀!”

“听我的话?”奶奶不解地问。

“是呀!您不是说,让我像精卫鸟那样,干什么事都要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吗?”

奶奶赞许地笑了。

后来,郑作新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鸟类专家。

◎故事感悟

老者的教诲,对于年轻人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在尊敬、关爱他们的同时,也要真正将他们作为学习的对象,这才是尊重老人的更高境界。

◎史海撷英

郑作新著《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我国著名鸟类专家郑作新生前,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鸟类情况,满足各国鸟类工作者的需要,郑作新花费了几年时间,在自己50年的鸟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写成了英文版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这是一部拥有1200多页的鸿篇巨制,概括了中国有史以来发现和记载的所有鸟类,于1987年出版后,受到了世界各国鸟类学家的热烈欢迎。

为了表彰郑作新的杰出成就,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学会特授予郑作新“1987年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成就”奖。

大学生与发掘老工人

◎尊敬老者,是不管何种地位、何种职业,诚心地去用心尊敬。——格言

裴文中(1904—1982年),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裴文中是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的人,也是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家。1964年,在一次欢迎缅甸贵宾的宴会上,工作人员刚要把裴文中教授介绍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微笑着说:“不用介绍,他是发现中国猿人的人。”

1904年,裴文中出生在河北滦县。小时候,他在一本书中读到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说,小文中不解地问:“人真是这样造出来的吗?”带着这个问题他考进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后,他被分到北平(北京)地质调查所周口店发掘队工作。

周口店附近的山,是祖国化石的圣地。1904年,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森就在这里发现过北京猿人的牙齿化石。

1928年,裴文中骑着小毛驴来到周口店发掘队上任。一天下午,他由老发掘工人乔瑞带领,登上龙骨山。乔瑞一边挖掘一边对裴文中介绍说:“这里的化石很多,辨认起来有困难。这是鹿牙,这个是鸟骨,猪牙和人牙有点像。挖化石的时候,软处用锹掘,硬处用炸崩……”

裴文中暗自庆幸能够跟这样有经验的发掘老工人一道工作。他深深感到,自己虽然是大学生,对挖掘知识却知道得不多。在挖掘化石的过程中,裴文中虚心向发掘工人们学习,尽快地熟悉和精通了挖掘业务。

一天,一个发掘工人交给裴文中一个带有三颗牙齿的牙床,裴文中准确地作出判断:“这是猿人牙床!”

裴文中的工作得到了步林博士的肯定与赞赏,并选他作为自己的助手。从此,裴文中更加勤奋了。

1929年冬天来临了。发掘队遇到了坚硬的岩石,许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化石了,裴文中和少数学者坚持要挖下去。一天,冷风刺骨,挖掘队在一个裂缝处发现一个小洞,洞口只能容一个人出入。一个发掘老工人争着要下去,裴文中说:“我年轻,还是让我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