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04

第4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李时珍敬老得偏方

◎敬老者,得真知,得实惠。——格言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此书是我国明朝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李时珍从小就体弱多病,幸亏父亲是位医生,通过精心调治,李时珍的身体才逐渐好起来。因此,李时珍从小就对父亲特别崇敬。

青年时代的李时珍在考中秀才后,又去考举人,结果连考三次都失败了。从此,他不再应考,而是立志跟着父亲学医。

李时珍在当了医生以后,发现前人整理的药书中有不少错误。庸医根据这样的药书给人治病,经常治死人。比如,有一个大夫错把狼毒当成防葵,另一个医生把勾吻当成黄精,结果都治死了人。医生固然有责任,但李时珍一查,原来古代的药书中都把这几种药材记错了!

这件事对李时珍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从此,年轻的李时珍立下宏伟的志愿,决心重新修订古代传下来的医药大全——《本草》。这是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好在李时珍有一位医术高明、德高望重的父亲。他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都会虚心地向父亲请教。

一天,李时珍问父亲:“书上记载白花蛇身上有二十四块斜方块花纹,是真的吗?”

父亲笑着对他说:“咱们蕲州这个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去凤凰山捉一条,不就知道了吗?”

李时珍心想:对呀!父亲虽然经验丰富,也不是事事都亲身经历过呀。自己还年轻,为什么不可以进山捉一条白花蛇呢?

李时珍请了一个专门捕蛇的老汉,他俩进了凤凰山。捕蛇人捉到了一条白花蛇,李时珍一看,白花蛇身上果然有二十四块斜方块花纹。

李时珍遵循父亲的教导,通过实践得出真知。这种办法十分可靠。他为了得到更多的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决定到各地去游历。他先后到过河南、河北、江苏等地,牛首山、天柱峰、茅山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一次,李时珍听说太和山上有一种很稀奇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能长寿。他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亲自上了太和山,在山间一座破庙里休息,他一边擦汗一边向看庙的老人请教:“这山中可产榔梅?”

“你想采榔梅?那是仙果,可不能去采啊!”老人说:“正面山路上皇上派兵守着!”

他向老人问清了上山的小路,摸进了山中,采到了榔梅。他仔细辨认了一下,发现榔梅不过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根本不是什么吃了能长寿的仙果!

在李时珍38岁那一年,皇帝命令各地官府把全国各地的名医推荐到太医院,李时珍也被推荐进京。但李时珍根本不愿进京当太医,由于听说在太医院里可以看到许多在民间看不到的医药书籍,他才进京任职。李时珍在太医院里饱览了各种药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看够了,他就提出要辞职回家。在一般人看来,李时珍是个傻瓜。其实,他才不傻呢!他不愿意在京做官,他要回家修订“本草”这本巨著去呢!

路上,在经过一个驿站的时候,他看见一个赶车的老车夫把一种粉红色的花放到锅里煮。

李时珍问道:“老伯,煮这花做什么?”

车夫说:“我们赶车的筋骨容易得病,经常煮点儿旋花汤喝,可以治疗筋骨病。”

李时珍高兴地把老车夫的话记下来。他无限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从老百姓中得到这么多有用的偏方啊!谢谢您,老伯!”

回到家中,李时珍率领着徒弟、儿子们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从几百万字的笔记中整理出一百多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举世闻名的药书不仅花费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也凝聚着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图书完成的那一年,李时珍已经71岁了。

◎故事感悟

如果李时珍不尊重老者,不虚心听取有经验老者的意见,他的成就也必然会大打折扣。他这种尊老敬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尊重、聆听老者的意见。

◎史海撷英

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从而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们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康乾盛世的“千叟宴”

◎抽秘无须更骋妍,惟将实事纪耆筵。追思侍陛髫垂日,讶至当轩手赐年。——乾隆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年),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60年,是中国封建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他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凭借雄厚的国家财力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先后几次举行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为“康乾盛世”添写了一段佳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即位已有50余年,天下大治,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正如康熙帝所说的那样,此时外面已无军事征战的粮饷开支,内部也无大兴土木的费用。于是,他在这一年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人丁总数为常额,其后出生的人丁不再征收丁赋(即丁税,或称人头税)。历朝历代,皆收丁税,已实行了两千多年,到这时由康熙帝宣布永远废除,此即“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意。

同年十月,康熙帝又宣布: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内,全国地丁钱粮全免一次。据统计,这三年内普免全国农业人丁应新征的和旧欠的税银共3206万余两。这个数额,约相当于康熙中期后半年的国家税收。这一举动实属前朝未有之事。

两项历史性的决策,是当时“海宇升平,国用充足”的表现,也使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从中获得了实惠。康熙帝要求各总督、巡抚“务须实心奉行,体朕轸念民生至意”。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适逢康熙帝六十寿辰。各省众多百姓及退休的官员以老年人居多,纷纷从千里之外赶来京师,请求为其祝寿,“借此表达对朝廷尤其是对康熙帝的感激之情”。康熙帝为臣民的热忱所感动,便决定在生日的这一天接见他们,并择日举行盛大宴会,颁赏礼物,以答谢臣民们对他的拥戴。这便是“千叟宴”的由来。

按照康熙帝的旨意,此次宴会分批举行。三月二十五日,在畅春园正门前,正式举行盛大的“千叟宴”。首先邀请各省汉族大臣、中下层官员与百姓,其中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人有33人,80岁以上的有538人,70岁以上的有1823人,65岁以上的有1846人,总共4240人。参加者皆属老人,人数在千人以上,故称“千叟宴”。

康熙帝传谕:宴会上,让他的子孙与皇室的人亲自执酒器,给老人们斟酒,而老人们都不必拘礼,也无需起立,以此表示他对老人的优待和敬老的殷切心意。席间,康熙帝命众子孙扶着80岁以上的老人到他的御座前,他要亲自看着他们一一饮酒。宴后,康熙帝又逐一赐给老人们银两。

二十八日,康熙帝又专门宴请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大臣官员、兵丁及闲散人中的老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7人,80岁以上的292人,70岁以上的有1394人,65岁以上的有1012人,共2705人。同前一次宴会一样,康熙帝命其皇子们代表他颁赐食品,命宗室子孙们执酒壶给老人们斟酒,并请80岁以上的老人至其御座前饮酒。

当日,康熙帝还在畅春园宫门前专赐宴70岁以上的老妇人及大臣妻室数百人。与前两次稍有不同,因为是宴请老年妇女,皇太后特意参加,与康熙帝一道向她们颁赐茶果酒食。

三批共宴请老人超过了7000人。康熙帝为表达他“养老尊贤”的心意,又对全国老人颁赏:各省70岁以上至百岁以外的老人,各赏给布、绢等若干,折合成白银,总计89万两;每人又赏给粮食,总共为16.5万石。这些赏赐,皆为专给年老的汉民夫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年老夫妇,以及各级官员年老者另给赏赐,不在上列数字的统计之内。

康熙帝做事一向从简,不事铺张。诸如各种节庆,包括每年寿庆,都是搞一个简单的仪式而已,如上尊号,一概拒绝。唯此次破例,大办“千叟宴”,赏全国各省老人,是康熙帝有感于广大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以此种方式予以答谢。花费不少,却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乾隆朝承康熙、雍正之后,到其中期,清朝已进入鼎盛,清人称之为“全盛”、“极盛”。此时,政局稳固,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满汉和谐,边疆安宁。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国库资金常年储备保持在7000余万两,最高达到8000万两,被称为“国朝府藏之极盛”(《圣武记》),这也是清朝国库资金存储的最高纪录。乾隆帝说:“天下之财,只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他的意思是说,国家资金有限,不存储在国库里,就散给百姓。他又说:“国家资财,莫先于足民”(《清高宗实录》),意思是国家的资财,应首先满足百姓的需要。

乾隆帝效仿康熙帝的做法,从乾隆十一年到五十五年(1746—1790年),相继四次普免全国钱粮赋税,总数达到1.2亿两。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都分享到盛世的成果。故后人记载称:“万民欢悦,颂声如雷;吴中谣,有‘乾隆室,增寿考;乾隆钱,万之年’之语。”(《啸亭杂录》)

乾隆帝又增开“宗室宴”、“民族宴”,显示其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3000余人,也是以老人居多,意在叙亲情之谊。此情此景,亦“极一时之盛”(《啸亭续录》)。乾隆帝在平定新疆战乱后,蒙古、维吾尔、回族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乾隆帝即于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能容千余人的大黄幄殿,举行盛大的“民族宴”,款待来朝贡的各族王公,亲自赐酒,以示无内外之别。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清宫又正式举行盛宴。规定凡内外文武官员60岁以上者,皆在其列。进而又扩大到边地土司、蒙古、回部五公以及生活在底层,年在70岁以上的耆老士民、八旗兵丁以及工匠役人等,总计3900余人。乾隆帝也仿效其祖父康熙帝,命皇子皇孙等分别向老人执爵献酒,召年过90岁的老人至御座前一起饮酒。

十一年后,即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再次举行“千叟宴”。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皇极殿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

◎故事感悟

康熙与乾隆两帝先后多次举行“千叟宴”,以最后一次规模最大。史家对此举动的评价是:康乾两帝“三举盛典”,使平民百姓,尤其是老人们“欢饮殿庭”,实属前所未有之事。康乾盛世“千叟宴”,被后人传为佳话。

◎史海撷英

乾隆建造圆明园

清代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除下江南游荡猎奇外,乾隆还曾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修建过程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可谓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同时乾隆还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

◎文苑拾萃

中华各族一统

清朝历经“三祖三宗”——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统治时期,国家达到了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