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03

第3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

贺若弼继承遗志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文明社会的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格言

贺若弼(544—607年),字辅伯,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其父是北周将领,以武猛闻名。隋开皇元年(581年),贺若弼经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任吴州总管,镇守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做灭陈准备。他献取陈十策,获隋文帝杨坚称赞。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时著名的将领。当时在长江以北,北周与北齐以洛阳为界互相对峙。长江以南则是陈朝,北以北齐为邻,西与北周对峙。武成二年(560年),贺若敦奉命率兵渡过长江,占领了陈朝所辖的湘州(今长沙)。因为孤军深入,粮饷不继。一年后,他又被迫撤回江北。掌握北周大权的宇文护以失地无功为名,罢了贺若敦的官。贺若敦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惩罚,心里很不服气,四处抱怨,因此激怒了宇文护,保定五年(565年),宇文护逼令贺若敦自杀。

贺若敦临死时,把贺若弼叫到跟前,嘱咐说:“我曾下决心平定江南,然而这一愿望没有实现,你应当完成我的遗志。我因为爱说而致死,你千万不可忘记这个教训啊!”说罢,就用锥子把自己的舌头刺出血来,作为告诫。这时,贺若弼已是22岁的青年了。

贺若弼少年时胸有大志,为人慷慨,刻苦练武,勇敢不凡,同时又博览群书,在当时的贵族子弟中很有名望。后来被齐王宇文宪所看中,让他到齐王府做记室,管理王府的文书。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官至小内史,成为皇帝亲近的一名官员,参与一些机要大事的处理。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灭掉了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形成了和陈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大成元年(579年),周宣帝以大将韦孝宽为元帅,率军伐陈,贺若弼跟随出征。周军先后攻占了淮南的寿阳(今安徽寿县)、广陵(今江苏扬州)等数十个城镇,陈朝江北之地尽为北周所占有。在这次战斗中,贺若弼立了大功,史书称这次战斗的胜利,多出于贺若弼的谋划。战争结束后,周宣帝提升贺若弼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郡公,镇守淮南。这为贺若弼实现父亲的遗志创造了条件。

周宣帝死后,大权旁落到丞相、外戚杨坚手中。以尉迟迦为首的大官僚发现了杨坚篡权的野心,便起兵发难。贺若弼因受到怀疑被押解到京师长安软禁了起来。

杨坚平定反叛后,于581年废掉宣帝的儿子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同时着手准备伐陈统一全国的工作。这时宰相高颎向他推荐贺若弼,建议加以重用,说:“朝臣之内,论文武才干,没有人能比得上贺若弼。”

于是隋文帝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出镇广陵,肩负伐陈的重任。广陵、寿州和庐州是隋朝渡江伐陈的根据地,贺若弼喜出望外。因为实现父亲的遗志,完成国家的统一,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到达广陵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写了一首诗,赠给寿州总管源雄,诗中写道:“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意思是说,你我统率水陆大军镇守大江之北,肩负伐陈重任,一定要在伐陈战争中取得功名。诗中的麒麟,是指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内所建的麒麟阁,西汉宣帝时曾在阁里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贺若弼引用这个典故与源雄互勉,充分反映了他以伐陈为己任的雄心大志和必胜信心。

◎故事感悟

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重托,是最好的敬老举动。贺若弼不忘父志,终于为隋朝的统一立了首功(攻占陈首都建康),留名青史。老者的遗志,往往对后辈有着警示或推动前进的作用,这就需要以“尊老”的精神去领会、去实践。

◎史海撷英

贺若弼免祸

周武帝宇文邕当政时期,对太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太子德行不端,害怕武帝知道,便矫情掩饰,所以太子的过失周武帝并不知道。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必不克负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二》)贺若弼深以为然,便劝乌丸轨告诉武帝。于是,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

周武帝忙召问贺若弼,但贺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已是不可动摇,而且牢记父亲临终前的遗言,担心祸及其身,便回答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隋书·贺若弼列传》)武帝听后默然不语。

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自己。贺若弼却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隋书·贺若弼列传》)果然,后来太子继位,乌丸轨被诛杀,而贺若弼却免受其祸。

◎文苑拾萃

隋朝都城——大兴(长安)

隋朝的大兴城,也就是唐代的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隋朝时居住的人口最多时接近50万。唐朝末年,首都迁到洛阳后,这里便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曾子敬老的故事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与,又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出身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生讲求修身养性,主张“日三省身”。

孔子的弟子曾子一向以孝道出名。他不仅在行为上恪守孝道,而且还有一套理论主张。他把孝分为三种,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在孔子门下受业学习多年,而且已是学有所成。那时,他家境贫寒,为了养活父母,他在离家很近的莒国出仕做了个小吏。虽然俸禄只有几斗米,但他仍然十分欢喜,因为他可以用自己的所得供养双亲了。后来,他成了大名士,双亲也老了,他就不再外出谋官。当时,齐国聘请他做相国,楚国委任他为令尹,晋国请他做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曾子孝敬双亲,甚至到了愚孝的程度。

一天,曾子到他家的瓜地里去锄草。一不小心,把瓜苗锄掉了好几棵。曾子很心疼,自责自己的粗心。

这时,正赶上他父亲拄着棍子来薅草,一看见曾子把瓜苗锄掉好几棵,气不打一处来,没问青红皂白,举起大棍,照着曾子的脑袋就打来。本来,曾子稍一侧身,棍子就不会落在他的头上的。但曾子想,自己错了,应该让父亲打几下消消气,就没有躲闪,仍立在原地。因父亲用力过猛,曾子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了。这可吓坏了父亲,后悔自己出手太重。老人连呼带叫,揉了半天,曾子才苏醒过来。

为了不使父亲为自己担忧,曾子赶紧爬起,好像没挨过打似的向父亲赔不是,并走进瓜棚,拿过琴来弹给父亲听,让父亲消气。

曾子不仅对父亲如此,就是对后母也十分孝敬,甚至休了妻子以敬后母。曾子的后母对他十分刻薄,一点恩义也没有,但曾子毫无怨言,像对父亲那样,孝顺备至。

有一次,他让妻子为后母做藜羹,妻子一时粗心,没蒸熟就端了上去。曾子知道后,大为恼火,立刻写了休书,将妻子撵出门去。知情人都认为太过分了,责问他说:“妇人犯了七出之条,才能休掉。藜羹不熟,这样区区小事,你为什么要因此休妻呢?”

曾子说:“藜羹确实是件小事,但我叫她煮熟奉母,她竟然不听我话。这样的人,如何可以留下她呢?”

然而曾子毕竟疼爱自己的妻子,为了珍惜夫妻感情,终身没有再娶。

父母亡故之后,曾子游历到楚国,做了大官,出门百乘相随,大队仪仗呼拥,场面十分宏大。可曾子并不高兴,他常常面北哭泣,因为在他看来,官再高,禄再丰,父母已经亡故,无法再奉养双亲了。父母没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太可怜了。

◎故事感悟

曾子不仅对亲生父母的孝敬竭尽全力,对待后母供养同样不怠。他对后母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尊老当如是啊!

◎史海撷英

曾子反对“盖天说”

在我国古代时期,“盖天说”的宇宙观出现得最早。它从直观出发,对天地进行了描述,认为天是圆形,好像伞盖;地是方的,好似棋盘,即“天圆地方”说。然而,曾子认为,“天圆地方”说存在着矛盾,于是提出“如诚天圆地方,则是四角之掩也”(《曾子·天圆》)。曾子说,如果真是天圆地方,那么半球形的天与方形的大地怎么能够吻合呢?进而探索到天地之规律,万物之本源。《曾子·天圆》中指出:“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文苑拾萃

曾子避席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臣民对君王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这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赠曾子固

(宋)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白居易尊老的故事

◎使老者事长,少者敬老。——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汉族,河南新郑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一生都十分关心百姓,特别是关爱老年人。

白居易曾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忠州(今四川忠县)、杭州、苏州等地的刺史。每到一个地方,白居易都让手下的官员先找来本地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然后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便制定地方的施政方略。公务之余,白居易还经常简装便服,到百姓中听取他们的街谈巷议。当听到一些老人遭受子女虐待的事时,白居易都特别生气,立即派人将这些不孝子女传讯来,以情理责之,直到他们口服心服地承认错误,并答应一定要孝敬老人时,才肯放他们离去。

遇到一些贫困的老人前来求援,白居易总是热心接待,尽力周济他们。在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有一年冬天,一位因兵乱而流落到川的老人前来找他。白居易见这位老人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当即送给老人寒衣和回家乡的路费。老人捧着这些钱物,眼泪纵横,千恩万谢。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白居易心酸地吟道:“八十泰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得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更稀。”

忠州城内有一位以卖麻饼为生的老妪,因制作技术差,生意清淡,入不敷出,生活十分拮据。有一次,白居易路过老妪的店前,在与老妪交谈中得知情况,非常同情。回去后,白居易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创造了一种发酵麻饼的制作工艺,并向老妪传授,使她家很快摆脱了贫困。后来,这种麻饼盛名远扬,当地人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遂给这种麻饼取名为“香山蜜饼”。

由于白居易的德政深得人心,因此在他离任时,地方百姓都扶老携幼地倾城出来为他送行,许多得到白居易恩惠的老人更是痛哭流涕,依依难舍。白居易在离开苏州时,一些老人竟随舟送出十里之外。

自居易一生写下了几千首诗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老人题材的。如《江南遇天宝乐叟》是写宫廷老乐工的,《杜陵叟》是写老农夫的,《上阳白发人》是写老宫女的。这些诗歌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在这些充满血泪的诗歌中,饱含了白居易对穷苦、善良的老人们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白居易还曾专门就养老的问题给皇帝上过一道奏疏。在奏疏中,白居易提出:养老之道,不仅仅只是发给老人们一些衣帛和食物,更重要的是要使老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有一个安居乐寿的生活环境。“牧以仁贤,慎其刑罚”,使老人们得以长寿;“不夺其力,不扰其时”,使老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使老者事长,少者敬老”。这些见解,有其独到之处。

◎故事感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为官者都能像白居易那样,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的疾苦,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自然会受到百姓拥戴。

◎史海撷英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明确地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出的。

◎文苑拾萃

生离别

(唐)白居易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