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05

第5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

其实,清朝在乾隆帝统治时期才真正实现了大一统。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并加强了中华的多民族统一。乾隆统治时期,中国领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为历代第二大,实际控制面积则为历代之首。清乾隆时期全国的人口也突破了三亿大关。

乾隆帝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联系,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增进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在乾隆朝,中国成为了一个疆域广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郑板桥巧破对联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县令时,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有一天,郑板桥领着一名书童走到城南一个村庄,看到一所民宅的门上贴着一副新对联:

家有万金不算富,命中五子还是孤。

郑板桥感到很奇怪,既不过年又不过节,这家贴对联做什么?而且对联又写得十分含蓄古怪。于是,他便叩门进宅,见家中有一老者。老者强颜欢笑将郑板桥让进屋内。郑板桥见老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便问道:“老先生贵姓?今日有何喜事?”老者唉声叹气说:“敝姓王,今天是老夫的生日,便写了一副对联自娱,让先生见笑了。”郑板桥似有所悟,向老者说了几句贺寿的话,便告辞了。

郑板桥一回到县衙,就命差役将南村王老汉的十个女婿都叫到衙门来。书童纳闷,便问道:“老爷,您怎么知道那老汉有十个女婿?”

郑板桥给他解释说:“看他写的对联就知道了。小姐乃‘千金’,他‘家有万金’不是有十个女儿吗?俗话说了,一个女婿半个儿,他‘命中五子’,也正是十个女婿呀。”

书童一听,恍然大悟。

老汉的十个女婿到齐后,郑板桥给他们上了一课。不仅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还规定十个女婿轮流侍奉岳父,让他安度晚年。最后又严肃地说:“你们中如有哪个不善待岳父,本县定要治罪!”

第二天,十个女儿带着女婿都上门看望老人,并带来了不少衣服、食品。王老汉对女婿们一下子变得如此孝顺有点莫名其妙,一问女儿,方知昨日来的是郑大人。

◎故事感悟

正所谓“敬老如敬子”,不仅道出了“孝”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敬”的重要意义。怎样去尊敬老人呢?用不着长篇大论,能做到“敬老如敬子”这五个字就足够了。养老、敬老、尊老、爱老的美德定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样,老人的晚年生活将会更加幸福,家庭的气氛将会更加温馨,我们的社会也一定会更加安定和谐。

◎史海撷英

郑板桥卖画扬州

郑板桥在30岁以后,生活比较困苦,于是就卖掉了以前开的学馆,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郑板桥也穿插进行了一些旅游活动。

郑板桥32岁时出游江西,在庐山结识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33岁,他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郑板桥还结识了紫琼崖主人。35岁,他客居通州。36岁,他在扬州天宁寺读书,手写《四书》各一部。37岁时,他作《道情十首》初稿。39岁,夫人病殁。郑板桥扬州十载,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苑拾萃

胭脂井

(清)郑板桥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

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石头城

(清)郑板桥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汤飞凡给父亲送饭

◎母亲不在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父亲饿着。——汤飞凡

汤飞凡(1897—1958年),湖南醴陵汤家坪人,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1981年5月11日,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把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中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可惜的是,此时汤飞凡早已不在人世了,没能亲眼见到这枚奖章。

汤飞凡的父亲是一位正直和善的农村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贤惠、勤劳的家庭妇女。

汤飞凡家里很穷,全家都靠父亲当乡间私塾先生的微薄收入度日。汤飞凡从小就十分懂事,从不惹父母生气,有空儿就跟父亲学习读书写字,一写就写好几篇,读书也是不到背熟不停止。

为了节省开支,母亲每天都把午饭做好后,让孩子们把饭送到学堂。这样,父亲就用不着来回跑路了,还能节省家里的开支。

飞凡在几个孩子当中,是往学堂里给父亲送饭次数最多的一个。他把饭送到学校后,父亲要留他在学堂里一起吃饭,因为母亲经常在给父亲的饭里放一只鸡蛋,或者放些蒸咸肉。飞凡为了让父亲有一副好身子骨,不肯与父亲同吃。他坚持回家跟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吃糙米饭和腌菜叶。

飞凡的母亲在操持家务之余,也很注意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她忙完了家务,晚上在灯下教孩子们识字,有时还给他们讲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母亲是飞凡最敬重的人,他经常帮助母亲担水、洗菜、做饭,使劳累不堪的母亲减轻了不少负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飞凡做梦也没有想到,像母亲这样好的人竟染上了病。母亲病得很厉害,乡间缺医少药,飞凡刚刚进入少年时代,母亲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去世使飞凡家失去了一个主心骨。善良的父亲遭受了这一打击之后,便过早地苍老了。家里的日子更加艰难了。

母亲的病故是小飞凡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个严重打击。几个孩子在房间里望着外屋发愣的父亲,心里都很难过。小飞凡和弟兄们商量说:“母亲不在了,父亲每天中午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一定不能让父亲饿着……”

弟兄们都同意飞凡的主意。

第二天将近中午的时候,父亲正在上课,突然发现在学堂里读书的小飞凡不见了,感到很纳闷儿。当他讲完了课,穿起外衣正准备赶回家去为孩子们做饭的时候,房门突然开了,是小飞凡提着一个篮子赶来了。他见了父亲笑着说:“父亲,我给您送饭来了,快趁热吃!”

一切全明白了,小飞凡是在最后一节课回家给父亲做饭去了。父亲一下子严肃起来:“你的学业可不能荒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