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20

第20章 金元时期名医(著)方(2)

【功效】涌吐停食。

【主治】饮食过饱,填塞胸中。

【来源】《兰室秘藏》。

方四半夏枳术丸

【组成】半夏(姜制)、白术、枳实(麸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多服不妨,热汤浸蒸饼为丸亦可。

【功效】健脾化湿,行气消食。

【主治】冷食内伤,脾胃气虚,饮食不消。

【来源】《脾胃论》。

倒睫

方一防风饮子

【组成】细辛、蔓荆子各0.9克,葛根、防风各1.5克,当归身2.25克,炙甘草、黄连、人参各3克。

【用法】上药锉如麻豆大,都作1服,水5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后服。避风寒。

【功效】养血益气,疏风扶睫。

【主治】倒睫卷毛。

【来源】《兰室秘藏》。

方二神效明目汤

【组成】细辛0.6克,蔓荆子1.5克,防风3克,葛根4.5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作1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稍热临卧服。

【功效】疏风散郁。

【主治】眼棱紧急,致倒睫卷毛及上下睑皆赤烂,睛疼昏暗,昼则冷泪常流,夜则眼涩难开。

【来源】《兰室秘藏》。

牙疾

方一清胃汤

【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拣净)3~5克(如黄连不好加量,若夏月加倍。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都作1服。水1盏半日,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症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来源】《脾胃论·卷下·调理脾胃治验》。

方二白牙散

【组成】白芷2.1克,升麻3克,石膏4.5克,羊胫骨灰6克,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后擦。

【功效】牙齿增白。

【来源】《兰室秘藏》。

方三牢牙散

【组成】羌活30克,草龙胆(酒洗)45克,羊胫骨灰60克,升麻12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纱罗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

【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主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

【来源】《兰室秘藏》。

王好古方

方一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5克,防风苍术5克,细辛1克,川芎3克,白芷3克,生地黄3克,黄芩3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咀,水煎服。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口苦微渴,舌苔白,脉浮。

【来源】《此事难知》。

方二大羌活汤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甘草(炙)、白术各9克,知母、川芎、生地各15~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水1000毫升,300毫升,去粗得清药,热饮;不解,再服三四次亦可,病愈即止。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发痛,口渴烦闷等。

【来源】《此事难知》。

罗天益方

方一秦艽鳖甲散

【组成】柴胡、鳖甲(酥炙)、地骨皮各3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15克。

【用法】为粗末,每服15克,加青蒿五叶,乌梅1个,水煎服。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骨蒸劳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等。

【来源】《卫生宝鉴》卷五方。

方二人参黄芪散

【组成】人参、桔梗各30克,秦艽、茯苓、地骨皮、生地黄各60克,知母、柴胡5各克,桑白皮、紫菀、半夏、赤芍药、炙甘草各45克,天门冬、炙鳖甲各90克,黄芪45克。

【用法】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食后隔一段时间服。

【功效】滋阴清热,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主治】虚劳烦热,症见肌肉消瘦,肢体倦怠,咳嗽咽干,痰少盗汗,食欲不振,胸胁不利,舌淡,舌尖红赤,脉虚数等。

【来源】《卫生宝鉴》卷五方。

方三人参蛤蚧散

【组成】蛤蚧1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气,酥炙黄色),杏仁50克(炒去皮尖),甘草150克(炙),人参60克,茯苓60克,贝母60克,桑白皮60克,知母60克。

【用法】研为细末,盛瓷器内,每日如茶点服。

【功效】补肺清热,化痰定喘。

【主治】久病体虚,兼有肺热之气喘咳嗽,痰稠而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脉浮而虚,渐成肺痿失音。

【来源】《卫生宝鉴》。

朱丹溪方

头痛

方一不卧散

【组成】猪牙皂角3克,玄胡1.5克,青黛适量。

【用法】吹鼻中取涎。

【功效】开窍利头目。

【主治】头痛。

【来源】《丹溪心法》。

方二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黄芩(酒)、黄连(酒)各30克,柴胡21克,栝楼根(酒)、茯苓各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

【来源】《丹溪手镜》。

腰痛

方一摩腰紫金膏

【组成】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7.5克,蜀椒、雄黄、樟脑、丁香各1.5克,吴茱萸、肉桂、干姜各3克,麝香0.6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日饭后1丸,生姜汁化开始稠粥,烘热,放掌中摩腰。另用药贴痛处,烘,布包定。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妇女白带清多,不臭,虚寒者宜用。

【来源】《丹溪心法》。

方二挫气丹

【组成】山楂30克,北茴香(炒)4.5克。

【用法】酒下。

【功效】活血祛淤止痛。

【主治】挫气腰痛,腿软。

【来源】《丹溪手镜》。

痰饮

方一滚痰丸

【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240克,沉香15克,礞石30克(捶碎),焰硝30克(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炼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适量加朱砂60克研为末为衣)。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2次,量虚实加减服,茶清温水任下,临卧食后服。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惊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数有力者。

【来源】《丹溪心法》。

方二寒水石散

【组成】寒水石(煅)、滑石(水飞)各30克,甘草30克,龙胆各适量。

【用法】水煎,热则水下,寒则姜汤下。

【功效】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

【主治】《丹溪手镜》。

便秘

方一紫苏麻仁粥

【组成】紫苏子10~15克,麻子仁10~15克,粳米60克。

【用法】先将紫苏子、麻子仁捣烂如泥,然后加水慢研,滤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粥。每天分2次服,2~3日为1疗程。禁忌:脾虚腹泻的病人忌用。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老人、产妇病后、体质虚弱等大便不通,燥结难解等症。

【来源】《丹溪心法》。

方二厚朴汤

【组成】厚朴、半夏、甘草各90克,白术150克,枳实、陈皮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大便不通。

【来源】《丹溪手镜》。

血症

方一咳血方

【组成】青黛(水飞)6克,栝楼仁(去油)9克,诃子6克,海石(去砂)、山栀(炒黑)各9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以蜜同姜汁丸,噙化。

【功效】清火化痰,止咳止血。

【主治】肝火灼肺。症见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

【来源】《丹溪心法》。

方二天门冬丸

【组成】天门冬30克,阿胶15克,甘草15克,炒杏仁、贝母、白茯苓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服1丸噙化。

【功效】润肺止嗽。

【主治】咯血并吐血。

【来源】《丹溪心法》。

方三人参饮子

【组成】人参9克,黄芪3克,芍药3克,当归9克,五味子5个,甘草、麦门冬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胃虚弱衄血,又治吐血久不愈。

【来源】《丹溪手镜》。

血淋

方一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2克,通草、淡竹叶6克,蒲黄(炒)9克,藕节9克,当归(酒浸)6克,栀子(炒)9克,甘草(炙)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空腹服。

【功效】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热结,症见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苔薄白,脉数。

【来源】《丹溪心法》。

方二通秘散

【组成】陈皮、香附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每服6克,水煎空腹服。

【功效】理气止痛。

【主治】血淋,痛不可忍。

【来源】《丹溪心法》。

伤食

方一保和丸

【组成】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白汤下。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哎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

【来源】《丹溪心法》。